皮肤
字号

风展红旗如画--商清瑞小记半生 第7节

点击:

这种强烈的政治色彩一直蔓延在我整个小学生涯中,我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好好学习,表现优异。等到小学四五年级时,我的表现深受老师的信任,开始受命担任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并获得大家的赞誉。

课余生活安排多

 我所就读的石湖根小学比较简陋,因为农村中小学混合在一起,所以实行的是复式班。所谓“复式班”是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老师给二年级的学生讲完,再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课……由于人数较少,最多时也只是30个人,所以课程混在一起上。有时我也会听一些高年级的讲课内容,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几年级的水平。

这种复式班教学使得我们的课间活动非常热闹。各年级学生混合在一起,年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相差三五岁,而像我这样适龄入学的则算是年龄偏小的,偶尔还会遇上和自己相差十余岁的人,好像羊群中出现了一头骆驼般引人注目。

学校里的娱乐体育器材很少,印象中只有一个单杠、一个双杆,还有皮球。群体运动一般都是简单的拔河。学校里也从不组织春游、秋游,毕竟我们本来就是大山里的孩子,也不需要另行组织游山踏青之类的活动了。

周末,我们多进行各种劳动——要么学校组织同学到生产队去拔草、秋收,要么则是自行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那时去生产队劳动的话,我算半个劳动力。在家里也未得空闲。我五六岁的时候开始放猪,六七岁可以自行上山打柴。家中还有一块自留地,放假时,我也帮助父母做些农活。即便是最闲暇的时候,我也要去拾粪供家用,几乎是全年无休。

尽管生活的压力很大,但受父亲的教导,我从小便对知识充满了向往。在父亲良好的启蒙教育影响下,我时刻保持一颗好学进取的心。小学时功课并不很繁重,作业也不多。在这并不沉重的课业生活之余,我偏好读书。《说唐》、《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许多少年读物,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反复阅读了。当时还没有电灯,夜深时,只能点着微弱的煤油灯读书。可即便条件艰苦,看到有意思的书籍,我依然爱不释手。

这些课外读物对我少年时期性格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水浒传》里水泊梁山上的英雄好汉,《说唐》中罗成、秦琼等侠义人士,都带有很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他们的义薄云天,乐善好施,对我日后的性格形成和为人处事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西游记》中精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更是我的偶像。他不仅法力高强,还能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磨难,降妖捉怪,无所不能。在青少年时代,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更有我们实际生活中黄继光、雷锋、麦贤得等优秀战士的光辉事迹影响,我相信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做出实事的伟大的人!

记得当时我们村里还有一个老秀才,大概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他读过许多古书,也干过教学工作,肚子里墨水很多,我时常虚心向他请教。老秀才也喜欢和我聊天,他会把他知道的古代典故,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奇怪或有意思的事情和我分享。我喜欢听他讲述故事,听后记忆得也快,这些为我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和知识。

课外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不会本末倒置,学校的学习依然是我学习的重心。课上我跟随老师的节奏,课下更是“温故而知新”,还会提前预习,做好准备,自我追求进步。

要说那时唯一称得上娱乐的项目便是看电影了。农村里平日也没有什么其它文化活动,只偶尔会有电影队来放电影,我们都兴奋得手舞足蹈。那时候,要知道晚上会放电影,我们在学校上最后两节课的时候都心不在焉,只盼着赶快回家吃饭,占座。电影队放映的影片多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等革命影片,且还是露天放映,只在野地里搭台,挂上银幕播放。

最难熬的是冬天,一场电影看下来,我的脚都被冻僵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若是在家门口放映,我都是早早吃完饭,搬着小板凳去占位子。但有时要跑到两三公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就轻装上阵。来往路程的疲惫也顾不得,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中。

山区的娱乐项目真是太少,若是恰逢冬天,待到河水结成很厚的冰,我们亦可在上面溜溜冰。滑冰并没有专用的工具,我们准备一块大石板,一人坐在上面,后面有人用力一推,能滑出好远。有时碰到河里的草棵子,或是没有完全冻上的水,还会摔个跟头,溅身水,引来伙伴们笑声一片。这难得的娱乐我们也只能在冬天晚间,趁着月色进行。白日里,像我这般大的孩子都是要承担家务的。在农村,若是五六岁的孩子还在嬉闹,那会被说成“不成气候”。

小小班长全面优

由于父亲曾担任过私塾先生,在教学方面很有经验,这也成为我上学时学习的一大优势。父亲为人严厉,但他很少打我,而是懂得如何使用说服教育,指导我学习。父亲还注重赏罚并用,适当对我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好好念书吧!考好了以后我给你买一个新书包。”有时我淘气闯祸,父亲多对我批评教育,用道理说服我。倒是母亲,有时气不过,还会用很细的荆条打我,可也不像有的家长,教训孩子真用粗壮的大棍子打,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家是不赞同的。

而在学校读书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天气变化。因为山区多雨雪,有时严重得甚至没有办法出行,严重影响上课出勤率。但我家在学校的隔壁,只一墙之隔,几乎不受影响。即使是情况严重的时候,我也可以选择到附近老师的办公室接受指导。而我好学的态度更受到老师的喜爱,他们也乐于多传授我一些知识,或是和我分享一些他们认为不错的书籍。

正是由于父亲和老师在学习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加上自己的努力,我在学校组织的各项考试中才能总保持在前三名,各种“三好生”之类的荣誉证书都尽收我囊中。从小学到中学,我的作文都是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面前讲评的,也有同学询问我写得好的原因。其实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自然比其他同学的视野要广阔些,见识也更多,这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我的辛苦努力换来的。连老师对我的评语也多是“学习努力,思想进步”等,十分肯定我的成绩。

出色的表现使得学校的老师很重视我,任命我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班委的事务并不很多,我只需要在同学调皮打架的时候从旁制止;在同学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认真监督。因为我家离学校很近,有时放学后,我也会留下来帮老师评改作业,登记成绩等。这对我是一种正面的引导和激励,督促我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而老师对我成绩的肯定也让父母更为欣慰,支持我在学习方面不断进步。

旧时生活贫苦,我的许多同学因为交不起学费、书本费,只能半途辍学,回到家里耕田、种地。特别是女孩子,到了十六七岁就开始恋爱结婚。有时当天还见到的女同学,隔天就嫁人了。而像我姐姐那样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承担生活重担而不得不退学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数。幸运地是,我在学习方面的出色表现使得我可以坚持继续读书。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若非病得十分严重,我都坚持每日上学,风雨无阻。

虽然我担任班长的职务,但我和同学们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任何隔阂,而是感情依旧,亲密无间。有的同学遇到不会写的作业也会找我帮忙。这种自幼便结交下来的同学情谊历久弥新。长大后,我从家乡来到县城,从县城迁到北京城区,彼此联系的机会太少太少。可只要我回到老家,大家依然热情欢迎,邀请我去做客,喝酒吃饭,从未见疏远。而我在密云县城时,家乡有人生病住院,来人都住在我家里,我也热心地为他们送水送饭,照顾得面面俱到。我们之间的友情和乡情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与磨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