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俄罗斯政党格局相对稳定》,13千字,载于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2010年年刊。
419.《卢日科夫的下台》,9.8千字,载于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2010年年会文集。
420.《俄在对日领土斗争中立场强硬策略灵活》,6.7千字,载于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2010年年会文集。
421.《俄罗斯亚太外交新动向》,3.9千字,载于《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11年1月15日第1期。
422.《日右翼势力搅动日俄领土之争》,2.3千字,载于《法制日报》2011年3月1日第10版。
423.《梅普对斯大林的评价明显不同》,4.4千字,载于《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11年4月2日第14期。
424.《梅普关于现代化的思路有差异》,4.2千字,载于《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4月15日第6期。
425.《梅普之间:大配合小矛盾》,2.4千字,载于《法制日报》2011年4月26日第10版。
426.《总统选举临近 梅普分歧凸现》,5.6千字,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11年4月22日第22期。
除以上成果以外,本人还应邀给有关部门提供了好几十篇文章和材料,从内部上报给领导参考。但这些上报材料本人未曾见到,因此无法列入成果表。
(2011年7月19日整理)
附录2:王正泉获奖成果(文章)目录
1.本人和姚洪芳合写的《苏联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48千字,载于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1982年第23-24期。本文在198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本人和姚洪芳合写的《苏联“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13千字,载于《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5期。本文在198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三等奖,又在198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荣誉奖。
3.本人主编,与刘艺文、姚洪芳合作编写的《苏联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专著),全书195千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本书在1986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
4.本人撰写的《关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6千字,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本文在1991年2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
5.本人撰写的《苏联“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14千字,载于国家教委《高校理论参考》1991年第2期,又载于北京《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1991年《民主社会主义问题专辑》,又收入中央党校1991年3月编印的参考资料《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界限》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参考资料》1991年2月第105期,后来山东社会科学院1992年编印的《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一书也收入了本文。本文在1994年1月荣获中国人民大学1990-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6.本人撰写的《科索沃危机引起的若干理论思考》,3.2千字,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动态》1999年5月24日第9期;又转载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1999年6月25日增刊第5期。该文于2004年1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文章奖,并收入李慎明主编的《低谷且听新潮声: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前景》一书。
7.本人撰写的《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苏共败亡原因探索》,4.5千字,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1年11月15日第37期。该文于2004年1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文章奖,并收入李慎明主编的《低谷且听新潮声: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前景》一书。
8.本人撰写的《俄罗斯严防“颜色革命”的两大举措》,3.8千字,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5年12月23日第50期,在2006年3月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情况报告三等奖。
附录3:王正泉指导硕士研究生名单
姓 名 毕业年份 目前工作单位(国家)、现状
1 徐之明 198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 李红兵 1989 波兰
3 赵仁富 1989 乌克兰
4 桂从友 1991 外交部欧亚司
5 高同星 1991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出版社
6 张 红 1992 美国
7 王 江 1992 北京工业大学
8 胡兵来 1993 中央监察部信息处
9 郑青江 1993 河北省公安厅
10邵风高 1993 建设银行总行
11沈勇道 1994 已去世
12邱宝华 1995 中共中央统战部四局
13王云 1996 中国农业大学
14张 雄 1997 北京,企业家
15周 楠 1998 美国
16马 宁 1999 在部队工作,已退伍复员
17崔继新 2000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
18宫宏蕾 2001 建设银行北京中轴路支行
19靳 一 2002 中科院信息中心
20刘 军 2003 中国建材公司
21房思哲 2007 中国建材公司
(2011年7月9日整理)
后记
回想过去的几十年,我感到既有苦难,也有欢乐,更有遗憾和惋惜。拾掇记忆,我几乎像是重新“活”了一遍。逝者俱往矣,已经成为历史的事情无法改变,整理写下,也算是一些史料,但家庭生活的某些坎坷,我考虑再三,在这个回忆录里还是避免涉及。总的说来,我这一辈子很平淡,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也没有在政治上受过大的挫折。可以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是庸庸碌碌地度过了一生,而且余年已经不多。
在这“上下求索”的数十年中,我一心专注于教学与研究,整理材料,研讨课题,发现新知。如今年岁已大,虽不能说老当益壮,但我还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常同家人外出游玩,以享受如今这美好生活。人生匆匆,退休后,脚步终于可以放慢一点了,借此,我好好回忆了一遍以往的岁月,虽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事,但点点滴滴中充满了一个普通人的泪与笑,所以,这是值得记录的。
应该说,如果没有北京回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我绝不会去回想过去的那些事情,更不会写这个回忆录。不过也好,我这个回忆录若是编印出来,可以留给自己的家人看看。在此,我向北京回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