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溯源
我在回忆录中提到,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期间,王仲舒的夫人李氏为避战乱携七子从太原举家迁至徽州篁墩。这里补充一些有关王仲舒及其相关史料以进一步厘清王氏的脉络流源。
一、王仲舒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文学家。少好学,工诗文。历任苏州刺史、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元和年间(806—820),在南昌奖励文学,文风盛开。还邀请当时担任袁州刺史的韩愈来南昌,对南昌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有《滕王阁记》和《钟陵送别》等。其生平事迹在《新唐书》、《旧唐书》均有记载。全唐诗中录王仲舒诗一篇,记录如下:
寄李十员外
王仲舒
百丈悬泉旧卧龙,欲将肝胆佐时雍。
惟愁又入烟霞去,知在庐峰第几重。
在《新唐书卷一百七 十四傳第八十六》中记载: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人。少客江南,与梁肃、杨凭游,有文称。贞元中,贤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遗。德宗欲相裴延龄,与阳城交章言不可。后入阁,帝顾宰相指曰:是岂王仲舒邪?俄改右补阙,迁礼部考功员外郎。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坐累为连州司户参军,再徙荆南节度参谋。
元和初,召为吏部员外郎,未几,知制诰。杨凭得罪斥去,无敢过其家,仲舒屡存之。将直凭冤,贬峡州刺史,母丧解。服除,为婺州刺史。州疫旱,人徙死几空;居五年,里闾增完,就加金紫服。徙苏州。堤松江为路,变屋瓦,绝火灾,赋调尝与民为期,不扰自办。
穆宗立,每言仲舒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召为中书舍人。既至,视同列率新进少年,居不乐,曰:岂可复治笔研于其间哉!吾久弃外,周知俗病利,得治之,不自愧。宰相闻之,除江西观察使。初,江西榷酒利多佗州十八,民私酿,岁抵死不绝,谷数斛易斗酒。仲舒罢酤钱九十万。吏坐失官息钱五十万,悉产不能偿,仲舒焚簿书,脱械不问。水旱,民赋不入,叹曰:我当减燕乐他用可乎!为出钱二千万代之。有为佛老法、兴浮屠祠屋者,皆驱出境。卒于官,年六十二,赠左散骑常侍,谥曰成。
仲舒尚义概,所居急民废置,自为科条,初若烦密,久皆称其便。
王仲舒在当时以德行、文章俱佳而知名。他不肯阿附权贵,而体察民间疾苦,兴利除害革除弊政,为时人所敬重。韩愈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部属,对他素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在王仲舒被贬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时,亦贬连州(阳山县县令)的韩愈特写了著名的《燕喜亭记》,称颂王仲舒有仁有智的君子之德。在王仲舒去世后,韩愈还专门为他写了墓志铭《王仲舒神道碑》。
附:韩愈《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④];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⑤]踰岭,蝯狖[⑥]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yù)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二、王氏溯源
我家族自王仲舒以上,便无实证可溯。今翻阅相关资料,选部分流传较远,我认为较有说服力的摘录如下,以馈读者。
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周灵王太子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墓地称“司徒冢”。其后太原王氏后裔,徒居中地,人才辈出,形成许多支源于太原之王氏衍派。宗敬之裔孙王翦(jiǎn),自幼喜爱兵战之事,成年后为秦国将军。他作战勇敢,攻无不克,威震四海。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征燕园,平楚地,下百越,战功十分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时.王翦与大将蒙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之子王贲亦为秦国将军,曾败楚军,平魏地,征辽东,屡立战功。王贲子王离,字子明。秦二世夺大将蒙恬兵权,任用王离为大将军。钜鹿之战,王离败于项羽而亡。王离有二子,长曰王元,次曰王威。王元为避乱,徒居山东琅琊,是为琅琊王氏之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任扬州刺史。其后子孙散居各地。至九世孙王霸,又重返故里,定居太原。王霸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有二子,长曰殷,东汉时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曰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后来,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人才辈出,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致隋唐时期影响巨大的名门望族。
附录
为重建文公阙里倡议书 我们来自祖国各地(北京、上海、成都、武汉、长沙、合肥、深圳、贵州等)的婺中学子,满怀无比崇敬和喜悦的心情,经过长途跋涉,前来参加母校八十华诞和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铜像揭幕仪式庆典,深感这次隆重和盛大的欢庆活动组织得力,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取得了圆满成功,特别是大家聆听到县委书记邓少华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所发表的讲话,深受鼓舞。在此,我们十分感谢母校对举办庆典做出的辛勤努力和贡献,尤为感谢县领导对此次盛会的重视和支持,遗憾的是原文公庙旧址全部无存。在经过热烈和细致的讨论后,一致企盼县领导以求真务实精神,尽快为重建国内外人们所向往的“文公阙里”,下定决心,早作安排,使文公庙重新屹立在日新月异的婺城之上,恢复其闻名遐迩的婺源标志性的历史文化宏伟建筑物的原貌,这将会使故乡在弘扬先进的文化传统,形成青少年人才工程重要的培养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等方面,起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作用。 “文公阙里”曾是婺源中学孕育人才的摇篮。重建“文公阙里”在社会和校友中具有广泛的共识和思想基础,这是最有利的条件之一。关于选址问题,我们许多校友经过实地观察和商讨,认为还是建在现婺中校舍东侧空地为宜,即致仁房地产开发规划模型中的拟建两座大屋顶的殿堂牌坊和绿地广场地址上,改建成文公庙与婺中东墙相通,可采用阶梯式布局,能凸显“文公阙里”的雄伟气势和肃穆效果,与已揭幕的朱熹铜像前后呼应,使整个婺源中学融入朱子伟大教育思想育人的浓厚氛围之中。我们大家一致认为这是重建“文公阙里”的一个理想的地点,也必将在今后大大提高婺中的文化含金量和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和博士厅、虹井及文公山(朱家祖墓)等组成系列经典,致仁房地产也不会减少收入,其前景不可估量。我们相信,一旦县委和县政府为此做出了正确抉择,定会受到广大群众和校友们的广泛拥护和竭诚的支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万望县领导批准此倡议。 年校庆的部分校友 日 呈送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财政局、建设局、教育局 位校友签名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