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徐文化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王座村
我的家乡安徽省萧县王座村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萧县本是黄河故道边的一个小城,历史上属于徐州府下辖八县之一。它是一个古老的县城,是春秋时期73个诸侯国之一,号称萧国。萧县县城,先在北城集,后迁到王座南大王庙一带,明朝之后才迁到现址。
从历史上看,春秋时萧国作为宋国的附庸,战国时又合并到七雄之一的楚国。历史上著名的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也发生在离萧县不远的宿州市蕲县镇。萧县还是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战场之一。历经滚滚历史长河,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里又是南北军阀纷争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徐州,萧县也难逃日寇铁蹄的践踏。解放战争中,这里又是淮海战役的战场。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要地。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对国民党发起了战略进攻。我军占领徐州后直逼蚌埠,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萧县距徐州有二十多公里。淮海战役最后阶段,解放军为杜聿明等敞开徐州西门,国民党沿着徐萧公路下来,正经过萧县县城。徐州溃逃时,国民党精锐之师第五军就从王座村经过。我亲眼见过这支队伍,他们的部队,包括后卫部队一开始还有点军队的样子,但后来那些掉了队的士兵简直就是土匪。
“萧徐文化”,指萧县、徐州一带的文化。那里有很多历史传说和文学典故。我从小便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距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车牛返村,村名的由来就是一个人们广为传颂的孝道故事,那便是车牛返的事。闵子[①],名损,字子骞,春秋时代人,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闵子幼年丧母,父亲续弦。继母偏爱自己生的两个儿子,视闵子为外家孩子。某年寒冬,父亲带领三个孩子外出,令闵子赶车。路途冰天雪地、寒风呼啸,闵子因极其寒冷双手颤抖,车鞭不觉掉到地上。父亲勃然大怒,捡起地上的鞭子抽打闵子。闵子的棉衣被打破,里边的芦花絮纷纷扬扬地从中飞出来。父亲惊奇不已,遂扯开另外两个儿子的棉衣,发现里边全是丝絮。父亲恍然大悟,于是驱车返回家里,决意休妻。闵子为保全完整的家庭,跪地劝说父亲:“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后来人们为纪念闵子的孝行,故此村起名为车牛返村。
县城东南方有著名的皇藏峪。据说,当年刘邦带着部下自芒砀山斩白蛇起义,被秦兵追得无处藏身,便一口气跑到徐州正南萧县东南的一座深山,在一个山洞里藏了起来,才躲过了灭顶之灾。
就连王座村也有着神话传说。从前我们村西南有个大王庙,一个神奇的庙宇,还有一口古井。水涨庙高,不管多大的洪水,也不会把大王庙淹没。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王庙还存有庙宇和木骨架的菩萨,后来才被拆除,水井也被填埋。至今,除大王庙乱石堆外,在不远处还有作为旧县城遗址的土丘称“黄台子”被保留下来了。
受传统文化氛围的直接影响,萧县注重教育,出了很多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在国外发展。除了众多的历史典故外,我们县还被誉为“国画县”,我的小学美术老师萧龙士是有名的画家,他画的公鸡是中国最棒的。家乡还有很多人在北京办过画展,有一个人称“故道之子”,他画的葡萄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片非常古老的土地上,矿藏资源也十分丰富。淮北煤矿的重点开发地区,县城东南不远的袁庄矿、沈庄矿就是淮北煤矿最早开采的矿井。据说王座西南大王庙一带还有着80米厚的优质煤层,只是地下水太多,目前还无法开采。然而有着丰富煤、铁资源、交通便利又地处黄淮平原地区的萧县,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并没有发展起来。如果将来以徐州为中心发展淮海经济区的话,萧县肯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小生活的环境使我有了发展家乡经济、改变家乡面貌的理想,这与我日后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看重其应用有着不解的渊源。
我的爷爷
1939年8月7日,阴历六月二十二,我出生在萧县圣泉乡王座村。王座本名为王军座,不知为何省去了中间的字,俗称“王座”。村子有大约二百年的历史,王、岳、丁、董是村子里的大姓。董姓最早是明朝从黄土高原迁过来的,黄河中下游的山西地少人多。随着中原文化慢慢扩散,董姓先祖先在丰县,后在萧县地区定居,祖坟在萧县杜楼镇所里村,董姓又发展到柴庄,仅我的爷爷这一分支开始在王座站住脚。
大王座,又分出东西两个小庄,村东北是董瓦房,村西南是小尤庄。传说因为大王座是“挑子庄”,一死人就会死两个,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说法。董姓集中住在村子的东北角,称为“董瓦房”,我小时候它与大王座是分开的,现在连成了一片。而“董瓦房”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包含了一段故事。原来王座有一户姓陈的地主,由于经营不善,家族逐渐败落。董姓人便把他的18亩宅基地买了下来,还附带大王座东边高台子上的小庄。自此,我们姓董的在此安家,开始了在王座的生活。
我的家族至少应从爷爷一辈说起。爷爷董泰璋,号松云,是晚清最后一批秀才,一生都以儒家传统文化为行为做事标准,连给家族取名也不例外。“正谊祥克詠,明道福开昌,诗书宏经纪,忠孝与文章”,从父亲开始每辈即按照20个字的顺序依次作为名字中间的字,循环往复。父亲是“正”字辈,我是“谊”字辈。“谊”训诂为“义”,“正谊”即为“正义”之意。过去都以祖上功勋业绩为堂号,因为西汉名儒董仲舒曾任江都相,所以董姓以“江都堂”或“正谊堂”为堂号。
爷爷有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三,最小的幼年早逝。父亲兄弟三个,依次是伯父董正源、父亲董正溪、叔叔董正淇。
爷爷一共有8个孙子:伯父家和叔父家每家两个儿子,我父亲则有四个儿子。还有8个孙女:伯父家三个女儿,我父亲一个女儿,叔父本有四个女儿,其中一个过继给他姓,一个未成年早逝。爷爷对取名很有讲究,不仅孩子的大名要按辈分取,小名也要排着叫。伯父家的两个儿子,小名一个叫开玉,一个叫开井。我大哥叫开阔,我叫开印。叔叔家的儿子,一个比我大一个月叫开勋;另一个比我小,因为命里缺木,爷爷给他取名叫开森。我的两个弟弟则随着我的“印”字,一个叫双印,一个叫玉印。连我的干兄弟也随着这个名字取名,其中一个叫丁书印,当然丁书印是学名。
我的名字董谊思,就是爷爷取的。“思”即为“子思”之意。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字,《中庸》是其代表著作,后与孟子学说并称“思孟学派”,是儒家八派之一。“董谊思”这个名字富有文化内涵,在全国几乎没有重名之人。
爷爷不仅为孙子辈的名字耗费了很多精力,哥哥董谊忠结婚生子后,其儿子是爷爷的长曾孙,长曾孙的名字同样是爷爷取的,叫董祥展。这个孩子小时候长不开,所以取名为“展”,希望他能展开,健康成长。
爷爷是晚清的秀才,又在苏州念过法律学堂,做过律师。他本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可是命运不济,又自学了中医,用现在的话讲,爷爷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职业者。印象中爷爷是一个七十来岁的白胡子老头,很严肃,从来不跟我们开玩笑。他经常教育我们要长幼有序、尊卑有礼。每每吃饭前,我们必须要到店屋(中药店)请爷爷吃饭,毕恭毕敬地喊一声:“爷爷,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