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履痕--董谊思人生经历及理论思考 第41节

点击:

18.2011年6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上发表《读曾庆敏的老年立法研究》。

——————————————————————————————————————

[①] 闵子骞(前536—前487),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曾在安徽萧县生活,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②]填房,丈夫原配妻亡再续之妻。

[③] 储备票子,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发行的纸币,后统一使用金圆券。

[④]毛泽东时代盛行用“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开始时主要是请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作忆苦思甜的报告,到老工人、老贫农家中访贫问苦,到条件困难的地区调查了解,写穷人旧社会的血泪史。活动发展到后来,就是吃“忆苦饭”,让青年学生吃解放前贫下中农吃过的粗糠野菜,体验当年的苦难,从而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要年轻一代“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旧社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受的苦,思新社会的甜。

[⑤]黄维(1904-1989),字悟我,国民党中将,1904年生于江西贵溪农户家庭。黄埔一期学员,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解放战争中,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

[⑥]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

[⑦]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太原。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享受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⑧]“大鸣大放”(或“大鸣”、“大放”),是1957年春夏开展整风-反右运动时,新出现又风靡一时的政治语汇。“大鸣大放”中的“鸣”与“放”,本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缩写或简称。

[⑨]1951年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⑩]童子军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儿童进行社会军事教育的组织。

[11] “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12]艾思奇,哲学家,云南腾冲人,蒙古族,所著《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13]邢贲思19 78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1982年任哲学所所长,并担任中国社科院院务委员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调任《求是》杂志社任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曾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14]即1963-1966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四清”运动。

[15]深入群众,首先发现可靠的对象,这就叫“扎根”,然后把群众中的可靠对象串连起来,这就叫“扎根串连”。

[16]“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在各行各业中发生的类似行为被统一称为“放卫星”。

[17]三结合,即:军队、革命干部、革命群众组织代表三结合。

[18]干消即“五七干校”的简称,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学习的场所。

[19]高岗(1905-1954),男,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

[20] 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的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六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

[21]孙越崎1893~1995),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中国能源工业的墓基者之一。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较具规模的石油城——玉门油矿,为祖国的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2]颜色革命(Colour 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活动,背后一般都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经过社会动员,往往导致持久的社会对立和动荡,给执政者形成强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