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点击:

山光水色

1929年8月24日,我在江西省婺源县腾坑村出生。能出生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美的乡村,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自豪。

婺源是世界上最美乡村之一的说法最早出现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他们看到的是婺源的自然风光之美,而作为婺源人,我对婺源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那篇文章的程度,我热爱我的故乡还因为那里的悠久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

“南畿(jī)名邑数婺源”,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曾这样赞美婺源。婺源地处江西东北部,县城紫阳镇东距浙江衢(qú)州120公里,南距上饶180公里,西距景德镇66公里,北距黄山市89公里,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婺源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县,古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3万。婺源森林覆盖率近85%,是世界最大的文化生态公园。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在婺源,春可赏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观满山红叶,冬可访平湖鸳鸯。如今的婺源,古韵中更显恢弘,典雅中更添气势。婺源境内群山拥翠,碧水长流,良好的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四面八方均有崇山峻岭,正所谓“千峰万峦错落处,嫣然天宇为修眉”。

山有“吴楚分源”的大鄣山,高峙于县北120公里的赣、晥二省交界处。《山海经》称之为“三天子都”,亦称“三天子鄣”,又名“率山”、“张公山”,复雅化为“鄣公山”。大鄣山为婺源北部一道天然屏障,乃鄱(pó)江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发源地。山势重岗复岭,磅礴岩峣山体纵横百余里,明代进士汪循《登大鄣山》诗中有“蟠距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句。后世认为,婺源所以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斯山的灵气不无关系,因而素有“泰岱钟灵,孔子万世师表,鄣山毓秀,文公百代经师”之盛誉,足见可与山东的泰山媲美。因泰山的钟灵而出现了圣人孔丘,因鄣山的毓秀而出现了贤人朱熹。由于婺源山水之灵秀,因而文化底蕴十分丰饶深厚,造就了“江南阜”和“书乡”的地理环境。

鄣山的主峰擂鼓峰气势雄浑,海拔1630米,如一把利剑直破云霄。明代婺源人余杲(gǎo)有《登天鄣绝顶》诗云:

 

半壁凭兹杖,千盘始至巅。

江湖入眼小,天地迫身连。

壑里楚吴霸,岩中木石仙。

峰头霜净尽,皎日迵孤悬。

而斯山的余峰旋转跌宕,蜿蜒起伏,犹如面面旌旗在风中飘扬,猎猎作响。山上景观富赡,有“清风岭”、“那伽井”、“张公洞”、“龙井”、“仙人药臼”、“天生棋局”、“仰天台”、“仙人跨涧”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旧时还建有“须弥庵”、“白云庵”等,香火旺盛。

尤其是山上多泉流,随山势起伏,或回旋,或转折,或急湍,或舒缓……似白练飘荡,又像游龙飞舞,故随处可见瀑布群。诸如“人字瀑”、“三叠泉”、“白龙泉”、“百丈泉”等大小瀑布,仿佛道道银河悬空,酷似匹匹素绢垂地,又像串串珍珠项链环绕,熠熠生辉。那飞流直下的雄姿、激越铿锵的音响,见之闻之,无不使人惊心动魄。古人诗云:

擂鼓峰高气势张,层峦叠嶂翠苍苍。

金鸟欲出呈奇景,玉兔思归隐素妆。

     麓峤蟠龙腾峭壁,巉[①]岩飞瀑泻琼浆。

风光无限钟灵貌,雅胜天堂帝子乡。

擂鼓峰又是看日出、观云海的胜地。漫步山间,清风习习,不时传来猿啼声声。寻声而行,则可见成群猿猴在树枝上攀援纵跳,树叶纷纷坠落。又可见珍禽在盘旋翻飞,鸣声上下,清脆婉转,互相应和。当雾气上升弥漫,与白云融成一片,笼罩着整个峰峦,竟呈现出有无之中的境界,备感一种朦胧之美、空灵之感,宛如置身于仙山琼阁。

形势极为险要的浙源山,源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高三百余丈,岗峦相接数十里,历来为兵家要冲,既为婺源北部的主要屏障,又为古徽、饶二州的必经通道。北宋诗人权邦彦赞之为“巍峨俯吴中,盘结画楚尾。”《又行浙岭路中》诗中复云:

一抹冷云遮半岭,千重古木满岩 山深林合失昏昼,路转溪回迷去来。 鹰隼翻空何事击,猿猴缘壁为谁哀? 此行步步山寨界,归雁诗图相对开。

山光水色

危崖峭壁的石耳山,因其悬崖峭壁上长有可供食用与药用的石耳而得名。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高峻隐天,海拔1260米。环山岩石峥嵘,奇正相生,曲直互变。石涧幽深莫测,长满奇花异草。山之南北景点星罗棋布。其北有“传声谷”、“列星屏”、“碧萝岗”、“青莲峤”、“宾日亭”、“轰雷峡”、“珠帘岛”、“天海涛”等;其南又有“逼霄峰”、“连云蹬”、“栖霞洞”、“积雪岩”、“占年树”、“蟠带石”、“卧龙岩”等,令人眼花缭乱。层层叠叠石级可径直通向白云深处,座座峰峦无不直逼蓝天。方方奇石,色泽斑斓,如龙蟠虎卧,形神毕肖。参天古木,枝繁叶茂,笼罩四野。待严冬时,白雪皑皑,艳阳高照,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又可见洞穴中白燕结队成群,展翅飞舞在蓝天白云之中,不时鸣叫着,更增添了境之幽静与山之美姿。明初汪涣尝有《题石耳山》诗云:

 

碧桃烟暖猿猴啼,海日浮光泰华低,

仙子应怜行客远,片云载雨下吾溪。

位于县西南部镇头镇西隅与景德镇市交界处的大游山,据说因唐天宝年间有仙凤尝翱游于此,故又名“凤游山”。山势蜿蜒奥旷,山色碧绿青苍。斯山是一处以山岳型自然景观为主,又兼有佛教与道教历史文化遗存。奇峰毓秀,岩石峥嵘,松涛起伏,翠竹成荫,茶林青苍,杜鹃红颜,兰香清幽,如诗似画,赏心悦目。山顶有“静隐寺”,建于唐贞元元年。寺附近有一别具特色的舍利塔。山的腰部有“剑泉”,据说为当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拔剑一触,泉水遂出,清澈甘甜,四季不涸。又有“仙人桥”,横跨在两壁峙立之上,一巨石为梁,旁生二石夹之若槛。过桥不远处,一石竖立,中空,深七八尺,圆如满月,底平似臼,被称为“仙人捣药臼”。弥驼峰下有石龛,四面皆石,高阔数十丈,传为初入山僧曾跌坐其处。又有“观音洞”,洞中有观音坐莲石等。自然景观众多,如“龙吟涧”、“一线天”、“眉毛沿”、“通天窍”、“赤壁峰”、“骆驼石”、“飞来石”、“落风石”、“石抱树”、“谷泉”、“鸳鸯池”、“望湖峰”、“大安洞”等。石林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地掩映深藏于茂密的树林之间。石林自成洞穴,洞洞相连,在其中穿行,自有曲径通幽,置身迷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