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履痕--董谊思人生经历及理论思考 第40节

点击:

从长远看,将来没有国家、没有政党,无产阶级是抱着解放全人类的态度,未来一定是全人类的共同解放。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谐和万邦”。世界需要和谐,不能搞强权政治。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的,合理的一定是现实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是说,现实是从历史发展中走过来的,存在的现状有其历史合理性。生活要勇于面对现实,要承认中国目前发展现状。我国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有着光明的前途。“合理的一定是现实的”是说明现实中的那些落后在历史发展中一定会变得失去合理存在的理由。合理的社会一定会到来,一定会成为现实。黑格尔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辩证地看问题,看清事物的本质。

我目前的生活

我今年(2012年)73岁,坚持每天晚上7点钟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有时候还会参加社科院老年人合唱团。我仍住在哲学所分的平房中,现在哲学所只有两户住平房。但是我不计较这些,因为在这里已经住习惯了,离工作的地方比较近,工作比较方便。退休后,我也很少在家呆着。我经常到哲学所去,虽然不是分内之事,但还是关心学科的发展,关心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包括与一些老同事聊天、交往等等。

我尤其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我认为今天的青年学者赶上好时代了,他们工作的条件比我当年进哲学所时好多了,他们肯定会干得比我们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要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后人总是会超过前人,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的儿子有时候不理解,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干这些事干吗。”但是马克思说,一个行动要超过一打纲领。在80岁以前还能活动自如的时候,我想尽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依旧坚持参加院里的一些会议。我自己有精力和资源,愿意为社会多做一点事情。

我很珍惜那几年能参加院工作会议的机会。原来在职的时候没有和院长面对面讲话的机会,但是作为退休干部,作为一名老同志,在院工作会议的小组会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可以直接提出我对社科院工作的看法,支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我明确地反对研究机构行政化等等,说得难听点就是官本位的表现。如果连社科院这种地方都克服不了中国社会发展中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痼疾,那怎么行!我这样做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当官当惯了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像我这样的退休老人并没有多少个人的考虑。当然在许多时候,我也听从别人的劝告,照顾一些人的面子。一个小小老百姓,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啊。

我始终坚持一种观点:人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实事,不要浪费光阴。“从我做起”是我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我住平房大院,见到满地落叶就打扫一下,甚至连门口的卫生有时也管一下。我这样做惯了,有人也见怪不怪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应该按自己的信仰做人做事,还要继续改造自我,改造世界。

下一步,我们几个退休老人打算成立一个母爱文化研究院。我们准备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和人脉资源组成一个民间社团,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母爱精神,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文化事业。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我非常欣赏我的复旦校友周友光先生百岁之后的生活,他在其书斋中闲云野鹤般地安度晚年,而且最令人称奇的是,在百岁之后他还能出版个人著作,这真是美哉,善哉。

后记

七十余载,回首过往。这本书所记载的,像一部电影一幕幕地在我脑海重新浮现,由黑白慢慢变成彩色。这里记录的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和我最爱的人们。

事业上,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出过几十万字的专著,也不能被称作哲学领域里的大家,但是我依然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命,并无怨无悔地付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的话,对我永远是一种鼓舞的力量。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理论在摧毁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

一路走来,我满腔热血,心向祖国。我是一支蜡烛,希望自己的燃烧能为中华的振兴增添一丝光亮。人性不是自私的,人活着应该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我想以此告诫后辈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凝聚力量。

对工作的倾注,自然少了对家庭的关怀。我从进入哲学所开始,不断地到外地考察、出差,很少有时间在家和夫人、孩子在一起。夫人一个人在家除了上班外,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的一切,我从心底里对夫人表示感激,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她身边,安享晚年。

这就是我73岁以前的人生,不伟大但充实;在我73岁之前的人生中,没有波澜壮阔但依然多姿多彩。

 

发表文章一览

1.在1958年出版的《萧县民歌》上,发表《岱河弯又弯》和《淮北变江南》两篇诗歌,也曾在《江淮文艺》上发表过短片诗歌。

2.1964年,参与撰写的关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实践的文章,先后在上海《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对此发表了著名的评论“长知识还是找武器?”

3.参与编辑1978年出版的《唯物辩证法在昔阳的胜利》一书。

4.1979年在《光明日报》发表过《昔阳县治山治水的辩证法》一文;并参与编写1979年出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话》一书。

5.参与编写1979年出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俗讲话)一书。

6.《试论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收入1982年出版的《实践·认识·真理》一书。

7.《什么是适应改革需要的思维方式?》,载于1987年3月6日《广州日报》

8.参与编辑《哲学争论》(1982-1986)一书。

9.在《哲学动态》发表过《中国想要富 加紧修铁路》等17篇文章。

10.《要重视实践模式的研究》发表在《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11.《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载于1996年1月6日的《光明日报》。

12.《全球化: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收入1999年出版的《世界热点》一书。

13.2006年参与编辑《荣誉古训名言》一书,为其中两部分写前言。分别发表于2006年4月13日和5月25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该书与当年7月份由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14.所写费孝通和容肇祖两篇文章,于2007年和2008年载于《学问人生》及其续集上。

15.在2009年出版的《我在现场》一书中,发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我在哲学所经历的几件事》一文。

16.2009年参与编写《以德为先选干部》一书,编写《干部的得到由实践历史和人民来检验》一章,该文又独立刊载于2010年《社科党建》第一期。并于2010年1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17.在2010年3月出版的《北京校友通讯》期刊发表《校友文化刍议》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