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路=坎坷+精气--孙金世回忆录 第24节

点击:

匈牙利布达佩斯蓝色多瑙河绵延流淌,史诗般音乐飘荡,漫步河岸,真是令人神往。波兰华沙维斯瓦河穿市而过,蓝天白云,飘浮河面上。乌克兰基辅第聂伯尔河长驱直入,擦基辅城而过,宽广雄壮,乘坐游轮有如临大海的感觉。当然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河蜿蜒流经全市,沿克里姆林宫城墙缓缓流淌。圣彼得堡涅瓦河毗隣波罗的海芬兰湾,伴随着白昼的夜光,活动桥的启闭及游船的笛鸣,也十分令人陶醉。

华盛顿阿纳科斯米亚河与波托马克河交汇。纽约哈德逊河毗隣大西洋东海岸,均与河有缘!我不是诗人,以上描述欧美诸多城市的河流之美,是一个精灵,一种神韵,令人永远流连忘返;真的,一座城市有了河,就有了灵气!

 

1989年,柏林施普雷河

 

柏林街景

 

1989年,布拉格伏尔塔瓦河

 

伏尔塔瓦河畔喂白天鹅

 

1989年,布拉格街景

 

1989年,布达佩斯多瑙河

 

布达佩斯火车站

 

1989年,华沙维斯瓦河

 

华沙美人鱼

 

1958年,乌克兰基辅第聂伯尔河

六、出国考察、开阔眼界和思路

 

1989年,莫斯科河绕克里姆林宮而过

 

莫斯科河畔高尔基公园

 

1989年,列宁格勒涅瓦河

 

1999年,在纽约哈德逊河(河对岸两幢高楼为前世贸大厦)

 

1999年,华盛顿阿纳科斯米亚河(与侄女孙晓红、同事许一飞合影)

七、时代之光引领我

新中国成立后所受的良好的启蒙教育和传统教育是我成长的基石。尤其是1956年国家选派我留苏学习是一代学子们向往的。当时苏联各方面的条件都优于我们国家,可心中想的都是学成归国报效国家和人民,将国家建设得像苏联一样美好,从未有留恋国外的非分想法。

古语云:“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大志也!时代之光,引领前程!老一辈革命者为民族独立解放,甘洒热血,气壮山河的大无畏胆略,先辈建设者们执意追求国家昌盛,忘我劳动,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铸就今日强大的中国。他们永远是我们后来者的楷模!我辈当矢志不移,为中华更加辉煌而发奋图强。

历史的车轮滚动向前,任何人都不可阻挡,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做时代的弄潮儿。

2011年6月18日至7月2日期间,携同事前往喀什地区新疆建设兵团农三师48团和克拉玛依油田三达公司进行沼气工程调试和有机复合肥生产线设备安装工作,亲眼目睹农垦战士和油田工人建立的丰功伟业,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昔日无边的荒滩、沙丘,今日美丽的绿洲、油城,此乃英雄们亲手创建。

从北疆到南疆,哪里有军垦战士扎营,哪里就是良田万顷,人畜兴旺,花果飘香,喜庆丰年,粮棉满仓。克拉玛依油城,遍地石油钻井,十里长河流水,高楼林荫大道,绿茵花海如潮。夜幕降临,灯火辉煌、人间仙境、盛世景象。

中华魂之精髓,就是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之集成,感叹之余,赋小诗几首,以表敬佩之情,勉励自己,激励后人,振兴中华,前仆后继,期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长治久安,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2011年6月21日游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毛拉乡叶尔羌河东南沙漠漠有感。

 

望眼沙海无尽头,万里晴空白云游。

军垦战士无所惧,心底无私映绿洲。

楚目沙丘波浪湧,晴空万里飘彩云。

十万铁军银锄落,汗洒荒漠变绿洲。

克拉玛依三坪、白碱滩引水,修建水库,九龙潭水闸放水绕油城,夜幕降临音乐喷泉壮观景色,千古难逢双环七色彩虹横跨长空,美哉,悠哉!

 

三坪白滩起平湖,九龙吐水绕油城。

十里长空飞彩虹,夜幕降临观霓灯。

三坪水库赛洞庭,九龙嬉水鼓乐鸣。

千载难逢双彩虹,轻歌曼舞倾油城。

 

2011年,九龙潭放水

 

2011年,克拉玛依夜景

 

2011年,在水库边

八、从住房条件改善看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1961年回国分配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任教,住在单身教工宿舍(12平方米3个人住);1963年9月结婚,招待所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单间当了洞房,住期一个月。随后是每周末一次鹊桥相会,夫妻住到教师集体宿舍(同事们腾让出一晚)。

1964年住进单元房(两家合住)我们的房间仅10平方米;1968年因生了长子,调了较大的一套单元房,依然两家合住,房间仅16平方米。

1970年搬迁至重庆西南农学院办学,一家四口分配了一间17平方米筒子楼,公厕、公共洗浴间,楼道里做饭,真是烟熏火燎,一住就是五年;1975年学校搬迁至河北省邢台市,开始借住长征汽车厂宿舍,也是两家合住一套单元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

1978年住进学校新建宿舍单元房,真正的独户一套两居室,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满足得不得了,感到真正有了个家。

1980年搬回北京原校址办学,开始住在水工实验室、动力间,一住又是两年,1982年因为儿子、女儿都长大了才住进一套小三居室(约46平方米),我感到极大的满足。

随后改革开放,学校发展,国家进步,住房条件又有了很大的改善,1988年我们又搬进86平方米的三居室单元房。当时很多老师没有分到住房,还记得学校的尴尬和无奈之举:如若哪位老师邀请外国朋友来华交流,就让谁临时住进学校装修得较好、面积较大的住房,接待外宾,说是自己的家,佯装门面。这也是一种好心的弄虚作假吧。

在新居住了10年之久,儿女双双成家,又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老两口独住如此大的套房,谁见谁夸,幸福极了!

改革开放,国家的繁荣昌盛,学校的突起,谁又能想到2008年我们又住上了163平方米的大三居,两卫、两厅、一厨房、双阳台,这是我去过的许多国家(美、德、俄等)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所不能相比的!

30年,住房面积真的翻了两番!国家的发展,进步,个人生活,住房,收入的提高(增长了近100倍)令世人惊叹!今生何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