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286节

那么问题就来了。

当初有着绝对优势的大越朝廷,为了平息国内的叛乱,打退外国的觊觎,最后都花了九年时间,付出了损失近半国土的代价。

那你大长和国,想解决比大越面对的更强的叛贼,又准备付出多少代价,花费多久时间?

甚至纵然,说的是纵然啊。

纵然大长和国的这场内乱,没有外部势力插手,此国想要平定叛乱,少说也要四五年,乃至上十年的时间。

甚至双方对峙时间久了,此国彻底裂为两国,都并非是没可能的事情。

而如果有外部势力插手,比如此时正打着此国主意的陆渊,那大长和国这场内乱想要平息,就更加艰难了。

因此从此时的种种迹象来看,这场叛乱怎么看,都不像是短时间能够平息的。

….

既然如此,那么虽然楚国此时,无法插手大长和国的内乱。

但等个两三年,不就有机会了吗?

两三年后,现在的这场刚刚开始的军费改革,也完成了。楚国的新移民也安定下来,可以征收赋税,财政收支将能达到平衡。

苏国、南海国援助的五百万两银子,也可拿出来充作军费了。

到时军心已定,用度已足,甚至甚至楚国改号建元的风波,都差不多平息了。

这种大环境下,自然可以出兵它国,再开一场战事了。

所以当新年过去,元宵节过去,甚至清明都过去了。

师宗、弥鹿两国的使者待在巴陵城中,虽然在驿馆有吃有喝,楚国在用度上不会短了他们的。

但这帮煎熬等待下,左等右等,却依旧等不来楚王的第二次接见,也等不来楚国有任何用兵的迹象。

反倒是各地日趋平稳,商旅往来如轵,百姓安乐欢喜,颇有种享受太平盛世的模样。

见此情况,这两国使者哪还不明白,那位楚王,根本没有出兵大长和国的念头。

甚至连收他们两国作为附庸,都不愿意。

这真是一点麻烦都不想招惹。

因此日过一日,这两国使者在等待之下,真的是日渐消沉。

这般一直到了五月,他们国内传来消息,乌蛮国实在催逼的太紧,而这边又迟迟没有消息传回,国中实在顶不住压力,又一次向乌蛮国尽向了兵源钱粮。

只不过这一次催逼过后,国中百姓实在受不了这种横征暴敛,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逃亡。

国内甚至还有一些部族,占据了城邑,起兵造反。

如今国中叛乱生起,朝中已无力顾及这边,因此让两位使者不要在这里浪费钱粮,赶紧回国帮忙吧。

收到这种噩耗,这两国使者自然心中大震,随即就是一阵悲凉。

不过在临行前,他们又一次求见楚王,结果不出意料的,让等着消息。

面对这不出意外的结果,凄凉之下,两位死者只得收拾行李,落寞的返回国内了。

而陆渊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是哦了一声,便没多说别的。

在他的宏伟大计面前,师宗、弥鹿这两个小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缕尘埃,根本无足轻重。

它们唯一的价值,也就是来向自己报告,大长和国发生内乱的消息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大长和国就挨着楚国,那边发生了内乱,楚国竟然迟迟没收到消息。虽然这也有夷人向来自成一体,不怎么与外界沟通,同时他们这边也不怎么这些夷国的缘故。

但这依然不得不说是对外情报的失职。

关于这点,陆渊已经让鸿胪寺相关负责人做出检讨,以后需得加强西南夷的情报。

这事关他日后对整个西南夷的战略,不得不慎重。

不过仅此一遭,也令陆渊意识到了,情报工作仅靠鸿胪寺这个外交部,让这些外交人员负责,终究还是有些勉强了。

….

他想要获得足够的消息渠道,想要不被下面的官员掩埋耳目,还得有自己的情报部门才行。

因此在神武元年二月的时候,陆渊便下诏,在朝廷筹建皇城司,内设皇城南北二司。

其中皇城南司,专门负责国内情报事务。设指挥使一人,正四品衔。副指挥使二人,从四品衔。

指挥使下,于各郡设校尉一人,正五品衔。副尉二人,从五品衔。

于各府设指挥一人,正七品衔。副指挥二人,从七品衔。

一个县设大使一人,正九品衔。副使二人,从九品衔。

南司之内,另有其它名目官员,品级各不等。

以上这些都是官。

皇城南司之下,按照每县大小不同,有专门负责刺探情报,无品级的的小使、小番约十到三十人。

每府同样根据情况不同,设置小使、小番五十到一百人。

每郡则是三百到一千人。

整个皇城南司,京师总部另有五百人,日后酌情做增减。

如此算下来,这个新设的、负责国内情报的皇城南司,目前员额为三千人左右,瞬间成了朝堂内最大的机构之一。

另外就是负责国外事务的皇城北司。

皇城北司同样是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二人。其下也有校尉、副尉,指挥、副指挥,大使、副使。品级都与南司相同。

不过职责方面,指挥使、副指挥,使统管一切对外情报事务。

校尉、副尉则专门负责周、梁、宁这种大国。又或者专门一个地区,如岭南、西南夷、海外等等。

指挥、副指挥则负责大国的大郡,或者地区某一国。

至于大使、副使,则如小使、小番一样,没具体事务,主要看上官安排。

而这些北司对外各级官员手下的人马,数目对照南司,一切酌情增减。

不过如今皇城北司,主要负责区域还是和楚国接壤的几国,如周、梁、宁三大国,岭南两国一郡,西川、汉中二国,西南夷诸国。

算起来也就需要六个校尉,负责六个方面事务。因此人员较少,各方加起来也不过千人。

另有北司总部三百人。

从体量上,暂时居于南司之下。

不过等日后大楚对外活动多了,与各国沟通多了,各方面的校尉也会建立起来,那时或可超过南司人马。

当然,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账面上的数据。

整个皇城司,不论南北,都还是新建衙署,只存在于纸面上,一切都要从头建立。

想要达到上面说的这些盛况,没个三五年,乃至十年时间,想都别想。

就跟水师一样,都是个长期项目。

而这等重要的部门,掌握一国之耳目,如此大的权力,交给外人执掌,陆渊自然是不放心的。

因此为了这两个部门的主管人,他又在自己的那群记名弟子中,挑选了曲肃、岳权二人。

….

这两人能力还行、实力已快到了一流,因此陆渊给他们赐下了神血灵丹,助两人突破一流之境,然后提拔为了真传弟子。

然后命岳权负责北司,曲肃负责南司,分掌国内国外事务。

至于皇城两司的具体人马,其中一部分,由陆渊的记名弟子充任,作为监视这两人的耳目。

另一部分则从地方府衙内,那些有经验的的衙役中招募。或者从军队中的斥候探子里,调拨一批人。

最后还有缺额,自从江湖中吸取那些有武力的武人,把他们发展为皇城司的人。

如此三管齐下,基本就能把这个架子搭起来了。

而陆渊也在做完了这些安排后,没太多这方面的事情了。

皇城司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现在只需要等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行。自己不需过多干预。

不过最后不得不说一点,那就是皇城司上到指挥使,下到底层的小番,不论官吏,所领的俸禄,都是由陆渊内库支出的,并不走朝廷账目。

从根底上,就和朝廷切割开来。

为了不让他们受到朝臣外部的影响,陆渊自己掏钱养了这么一个耳目,这是独属于王室的私兵。

虽然这样的做法,会加重王室开支的负担。但向来惯于多做一手准备的他,还是选择多开这么一笔支出。

反正养个南北皇城司,加起来也就五千人左右,就算算上各种经费支出,一年顶多也就五十万两银子。

这点钱,陆渊给得起。

……

做完军费改革,设置皇城司这两项大事之后,整个神武二年,陆渊便没做太多事了。

反倒是这两件大事的余波,在国内引起了不少震荡。

首先是西川郡那边,临江府当地的,由原本西川郡民勇、还有周人降兵改编来的府县兵,再收到自己工资待遇大为降低的消息后,顿时大哗。

其中就有一些叛逆分子,开始领头作乱,杀官造反。

不过这个叛乱苗头才刚出现,就被左将军、西川郡都尉韩顺,亲自领兵讨灭。直接诛灭了数百叛兵,狠狠的震慑了地方。

而今此一遭,西川郡各地的府县兵也不敢闹事了,乖乖接受了现实。

其它襄阳郡、洞庭郡地方,也都有骚乱,不过一样都很快被平定。

如此截止到年末,随着各地出来闹事的人,都被清理干净了。那些府县兵才总算接受了现实,地方彻底恢复平静。

接着就是朝堂这边。

对于陆渊设置皇城南北司的情报机构,朝中不少大臣都颇感不安,生出警觉。

这些自诩读了圣贤书的文人,向来对皇城司这种朝廷鹰犬,发自内心的排斥。

因此深感危机感的他们,开始接连上书,请求朝廷罢除皇城司。想要刺探情报,有专门负责外交的鸿胪寺就够了。

对于这种奏疏,陆渊看到了,自然是直接无视。面对实在说的多的大臣,更是直接狠狠训斥。

….

碰到一些太冥顽不灵的,更是直接罢官免职,乃至问罪。

这些文官的小心思是什么,真当他不知道吗?

不就是想让大王成为一个瞎子聋子,然后他们这些下面的人,就可以随便湖弄,肆意捞取好处嘛。

面对这种把自己当傻子的人,陆渊才不会客气。

至于他们说的什么圣君、明君该怎样的屁话,更是嗤之以鼻。

孤做大王,做这一国之主,靠的是绝对的武力,是先天宗师的实力,是手下那几十万兵马。

你们这些文臣,只不过是我找来帮我管家的下人而已。

首节 上一节 286/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