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389节

陆渊出道这些年,经历了不知多少争斗算计,如今武道仙道都是大成,身心数次蜕变之下,比之常人敏锐不知多少。

先前苏洵以为自己掩饰的很好,可与他对话数次,观察神色,早被陆渊看穿了底细。

也正因此,将计就计之下,陆渊也就顺势答应了卖粮。

孙思文听完他的分析,也不如一叹,略带不甘道:“难道汉中之事,便没有其它办法了吗?”

夺下汉中,开拓领土,同时完善楚国西北防御,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

汉中如果不拿下,那么楚国的西川、襄阳二郡,就将永远如芒在背,时刻受到汉中威胁。

届时大量的兵力人马被拖在两郡,楚国也很难抽出更多的力量,用以经略其它方向。

这事关楚国国运,孙思文自然不甘心,就此功亏一篑。

不过陆渊对此,却没这般悲观。

看了看自己好友神色,他不由笑道:“汉中之事,不急于一时。此时纵然卖了粮食给周国,也依旧大有可为。说不得借此卖粮之机,反倒能为攻略汉中,得来不少胜算呢……”

攻打汉中,那是陆渊早就定好的战略,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

尤其是如今,他炼出了青云子,有了接替黄玄,侵略西南的代替人物,就更是坚定无比了。

眼下卖粮给周国,固然是资敌之举。

但接着卖粮的机会,其实楚国也可以趁机从各地调兵,把征伐中国的兵马混杂在运粮的队伍中,不知不觉间就瞒过周人耳目,把兵马运送到周楚边境上。

到时趁着粮草交易的时候,直接发动大军,一举攻下汉中,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此战若能成,不仅原本卖给周人的粮食,将会回到楚国手中周人原本用来买粮的银子,也将成为楚国的战利品,进一步丰厚楚国国库。

此所谓两全其美,一举双得,天大的好事。

当然,想办成此事,期间该如何把兵马混杂在运粮民夫之中,又该如何瞒过周人耳目,以及又如何让周人放松警惕,不在粮食交易时于汉中临时屯驻大量兵马……

以上种种事项,都是需要去考虑解决的事情。

陆渊也只是临时想到了这个瞒天过海的计谋,此计能不能实行,用了之后效果如何,他也没多少把握。

任何计策,都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来加以辅助策应的,需要时机。

这个时机,他暂时还没看到。

“不过纵然最后发兵,周人在汉中已有防备,但最后的粮食,和周人用来购买粮食的银子,最终逃不出我楚国手中,这是能肯定的。”

陆渊将自己的计划,跟孙思文说了一遍,然后笑道:“至于最后能不能打下汉中,不过各凭实力,摆开阵仗,一决胜负而已。”

话语之中,一股自信豪迈,扑面而来。

楚国如今已是霸国之业,能动员百万之兵,足可与天下任何一国争锋。

此次攻略周国汉中,使用计谋,不过是为了使战事的损耗,更小而已。

这并不是说楚国除了计谋,便胜不了周国了。

哪怕这次计谋被周国识破,大不了陆渊就亲提三十万雄兵,北上汉中与之争锋。

他出道以来,大小百余战,斩先天四,灭国一,服国三,破敌百余万,拓土数万里,可谓战功赫赫,当世军神。

便连此时谋划的周国,也不过是昔日的手下败将。

面对这么个敌人,对方纵然强大,但要说陆渊畏惧,却也是言过其实了。

果然。

听到陆渊这般说,受到这股豪气感染,孙思文原本的一些忧虑,也消散许多。

最后跟着笑道:“大王所言极是。为国用兵之道,奇兵虽可,但正道却也不可缺失。若最后计谋真的无法成效,也不过堂堂正正一战,沙场胜负而已。

我楚国霸业新立,诸国疑虑颇多,也确实需要一场正面之战,向天下各国宣扬武力,明确霸业。”

新的霸主崛起,总是伴随着旧的霸主陨落或者失败。

楚国现在就是新崛起的霸主,但这仅仅只是有了一个霸主名分,到底有没有这个霸主实力,天下人还是有很多疑虑怀疑的。

毕竟楚国说起来战功赫赫,但此前所对付的,也都是一些汉中、西川之流的小国。

哪怕是西南诸夷国,也只是蛮夷而已。

击败这些国家,只能证明楚国有点实力,但却无法证明楚国,就真的可以和其它霸主抗衡了。

所以为了证明这一点,找上一个霸主之国,和对方堂堂一战,然后击败之,就很有必要了。

而纵观周边,符合这个要求的,其实也就周、梁、宁三国而已。

但三国之中,梁、宁二国,此时都没有太大战事,随时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马,用以征战。

楚国与他们相敌,并无多少胜算。

但周国就不同了。

如今周国三面开战,国内兵马被牵制了大半。此时楚国与其相敌,对方所能抽出来的兵马,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十万,其中战兵更是不会超过十万。

相反,楚国这边,陆渊却可以动员出三十万常备战兵,算上民夫,五六十万大军也只是等闲。

在兵力上,陆渊有着绝对优势。

而在先天高手上,有着他和黄玄在,纵然周国所有先天齐出,也绝不是他两人的对手。

其余钱粮之忧,就更不用说了。

楚国府库充盈,周国已经面临粮荒,这战真的打起来,对方绝对耗不过他。

兵力、高手、钱粮,征战的三大优势在手,这要是打不赢周国,陆渊也就枉为这几十年征战,直接找块豆腐撞死了。

此战唯一让人忧虑的,不过是最后的损失有多少,收获有多少而已。

但不管损失和收获,踩着周国的脸面,帮着楚国坐稳霸主的位置,已经是母庸置疑的国策了。

这点陆渊与孙思文都清楚。

当初定下攻略汉中的战略时,便已经想明白了这一点,不会有着什么疑虑。

此时一番君臣谈心,也不过是在明确这一点罢了。

而解了心中困惑之后,孙思文也再无疑虑,得了陆渊首肯,便领着朝中大臣,和周国使者进一步商议交易之事了。

与此同时。

各地粮草的调度运输,各部兵马民夫的混杂,也顺时而动。

一场关于征讨周国的战争,在明面上粮食贸易的遮掩下,悄然进行着……

第322章将死相亡

一场战争,并不是脑袋一拍,嘴巴一动,就能够轻易发动起来的。

它需要经历前期的筹备阶段,兵马的调动,粮草的积蓄,出兵的策略等等准备,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机会,按照预定的策略,发动战争。

这次的汉中之战,陆渊负责的便是兵马调动、出兵策略等方面。

作为楚国最高军事统帅,国内大小兵马的调动,都少不了他的批准和首肯。

所以这是征伐汉中的大军,也只能由陆渊来裁决,该由哪支军队出动。

首先黔中郡和洞庭郡原有的驻守兵马,是肯定不能调动的。

这也就是说,黔中郡的两支禁军,洞庭郡的五支禁军,一共十四万战兵,以及两郡的地方郡府县兵,都是属于留守部队。

他们需要留在地方,震慑西南以及防备宁国,责任重大,不能轻动。

而除去这两郡的地方驻守部队外,陆渊在洞庭郡内,所能调动的,也就只有两支禁军四万战兵了。

至于襄阳和西川两郡。

西川境内,总共有三支禁军。

其中两支驻守在西川郡北面的剑门关,防备着汉中郡内的周兵。剩下一支则驻守在郡城锦官城,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策应西川、河谷两郡,平定地方叛乱。

锦官城的那支禁军,肯定是不能动的。

这是西川、河谷两郡最后的保险,事关楚国西境安稳,不可轻忽。

不过剑门关的两支禁军,本就是防备北面周国,此次出征,倒是可以利用上来,这便多了四万战兵。

襄阳郡那边,襄阳城中驻扎了一支禁军,防备着北面周国的威胁。襄阳郡东侧,也驻扎了一支禁军,防备着宁国威胁。

以上两支禁军,同样职责重大,不能调动。

好在襄阳郡西边,与汉中郡接壤的西城府内,也驻扎了一支禁军,防备西面汉中郡内的周兵。

这支禁军,确实可以出动的。

如此一番计算下来,此次征讨汉中,洞庭郡能出两支禁军,西川郡两支禁军,襄阳郡一支禁军。

合计便有五支禁军,十万战兵了。

此外除了河谷郡新**定,需要大量兵马驻扎,无法调动郡兵外。

西川、襄阳两郡,还可以各自支援一万郡兵,这些也是不弱于禁军的战兵,这就又多了两万人。

还有洞庭湖内的水师,汉中境内有汉水流过,舟船可以直接朔游而上,直插汉中。

除去洞庭、襄阳两郡的江面防务外,水师方面也可派出两万人,参与此次汉中征讨。

如此全部清点一遍,此次出兵,在不影响各处防线和地方安稳的情况下,楚国可以出动十二万陆军和两万水师,合计十四万兵马。

先天高手方面,西川郡的黄玄和陆渊,也可以参加此次战事。

与之相比,所要应对的敌人,这只有汉中郡的五万驻守周兵,以及一位周人的南柱国大将军。

两边的实力差距,足足悬殊了三五倍不止。

而且以上这些,还并不是楚国的全力。

陆渊心中已经打定主意,此次征讨如果突袭失败,被周人发现破绽,没法速战速决,战事僵持在了汉中。

那么西南的三个附庸藩国,也可以进行征召,让他们参与到这场战事来。

经过这几年的休养,昆海、赤黎、剑川等国,都已恢复了不少元气。

一番极限征召之下,都可以举国出动十万民夫性质的兵马。

陆渊也不要他们倾尽全力,每国出个五万兵,再征召一两位国主,楚国就能多出十五万可用兵马,和一两位先天宗师。

而这些附庸国削弱了,黔中郡的驻守兵马,相应也可以放宽一些,同样也能再抽出一支禁军来,这又多了两万战兵。

如此一番小规模动员,楚国便能出动三十万以上兵马,三位以上的先天宗师。

这等实力,哪怕对于那些天下霸国来说,也相当于一场国战了。

如果输了,那是要元气大伤,折损国运的。

当初越国北伐之战,周国便就是丢了二十余万兵马,死了两位先天,结果休养了六七年,这才勉强缓过气来。

此次征讨汉中,楚国若是也输了,将所有兵马扔在汉中。

那么不仅霸业受到影响,国力也将大幅度衰退。没个十年以上的休养,那是绝别想恢复元气的。

所以此次出兵,对楚国来说,只能胜,不能败。

陆渊承受不了战败的损失,楚国也承受不了战败的损失。

首节 上一节 389/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