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无上国师,开局给朱棣算卦 第194节

“诸位若当真要为了大明,应该支持我的新政才是,至少应该试行新政,若没有效果再废除也不迟。”

这话一出口,文人当中也有一部分开始踌躇。

苏晨留意着这些文人的表现,心中感叹:果然,文人之中也有一些类似于谦的清流的。

朱棣在一旁听着苏晨的话,也十分佩服:三言两语,就把原本齐心反对变法的人分化瓦解成了四个派系。

接下来,即使是朱棣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联合武勋将领,拉拢文人武将和文人清流,一起对抗反对变法的文人。

苏晨也是这么做的:“我这次新政,会让武将可以凭借真真切切的军功晋级,不用在文人门下仰人鼻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无论是在谁的门下或者是自学成才都能登上高位。”

“文官方面也是如此,无论出身于何种门第,或者只是一介寒门,只要对天下大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精通治国理政的方略,哪怕没读过一本四书五经也可位列朝堂。”

两句话,武勋将领、文人武将和文人清流彻底倒向苏晨。

武勋将领心心念念的出头之日终于到来,文人武将也不愿再经历身为武将却要受文人指使的屈辱,文人清流更是欣喜若狂:终于,这一天终于来了!

在场的文人清流,最初都是要为了朝廷做一番事业,施展浑身的抱负的。

可是当他们参加科举的那一刻才发现,卷子上写的是仁义道德而不是文韬武略,朝堂上都是虫豸一般的小镇做题家而不是精明强干的能臣。

他们有一部分曾经试图和这一切抗争,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最终站在这个位置上的,都是或多或少向这一切妥协以后的存在。

他们妥协以后,并没有换来施展拳脚的机会,反而是整个畸形的制度变本加厉的异化着他们,要将他们也同化为和这个制度当中的受益者一样的存在。

他们现在很犹豫,即不想和那些腐儒同流合污,也不想失去既得的利益和机会。

今天,能够让他们的理想成真的政策就在眼前,他们当然要不遗余力的抓住。

这些人看向苏晨的眼光变得炽热,他们强烈拥护苏晨的变法运动。

看到支持自己的人已经有了,苏晨浮现出一丝笑意,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逐步推行改革的措施了。

“即日起,大明将废除八股取士,由实用的题目取而代之,专门选拔精明强干的人才,诸位,谁还有异议?”

苏晨宣布了自己一再强调的新政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其中多了几分支持的人。

“陛下,不可啊!”

一群真正的文人纷纷出班跪倒,他们才是真正通过这个制度收益的群体,他们绝对不希望新政落实。

苏晨看了看朱棣,朱棣也正好抬起头来看苏晨,两人的目光就此交汇。

彼此一个眼神,就已经明白了相互之间的意思。

既然真正愿意为国效力的人都已经被说服支持新政,这些吸取大明的血液的家伙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诸位爱卿,反对新政者以及支持新政者可各自列队。”

朱棣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说道。840

满朝文武犹豫片刻,很快开始各自站队。

场上顿时形成了一条清晰地分界线,大约六成的人反对新政,另外四成当中也有一些犹豫不决的人。

这么多人?

朱棣有些寒心:明明国师已经给他们痛陈利害了,却还有这么多人反对新政。看来,我大明的弄臣还真的是不少啊。

这群家伙,花着大明的俸禄,却一步步把大明推入火坑,这种人绝对不能留!

朱棣厉声喝道:“纪纲?”

“属下在!”

纪纲一抖银白色飞鱼服,恭敬地俯首听命。

“在场反对新政者,收押入监牢,家产全部充公!”

朱棣一字一顿,掷地有声的说道。

满朝文武大惊,即使是支持新政者,也没想到皇帝会这么杀伐果断,随随便便就把二百人左右的官员全都抓起来了。

朱棣的话还没说完,他继续说道:“锦衣卫,在各州郡县给我调查,但凡发现对新政阳奉阴违者,和在场之人的下场一样!”

“遵旨!”

纪纲领命,早已时刻候命的锦衣卫鱼贯而入,不由分说直接把朝堂上的文人带走.

219:新科举!(求订阅)

“老王,最近干嘛呢?”

木匠张三发现隔壁老王最近有点不对劲:平日里一到下午就跑到酒楼里,现在却独自在家闷头不知道干什么呢。

张三知道这个邻居老王是个书生名叫王子任,几次科举不中以后就开始卖字画为生,最近怎么突然不摆摊了?

面对张三的疑问,老王长叹一声:“唉——苍天有眼啊!”

“我几次参加科举,次次都对我大明的官宦制度、国家焦点提出了一针见血的关键问题,可是却因为不懂韵律,记不清四书五经的条条框框而落榜……”

说到这里的时候,老王眼角已经泛起了泪花:“现在年近四十,眼看着大明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不能做出一丁点的改变,我痛心啊。”

老王擦了擦泪水,道:“听说最近圣上终于开窍了,要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我想,就最后考上一考,听天由命吧。”

说着,老王离开张三,朝着科举的公车走去。

科举改革的消息早就在全国各地传的沸沸扬扬,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高兴自己的才华终于能够施展,有人哀愁自己白学那么久的书。

对于发牢骚的这些文人,苏晨也不打算全都赶尽杀绝。

天知道这些人会不会把自己喷成文字狱的开山鼻祖。

苏晨倒是不怕,但苏晨留着他们另有他用。

苏晨准备让这些人成为大明的喉舌,专门宣传大明政策上的优势让百姓理解。

早些时候苏晨并不在意这些,但是那次朝堂上文人们的联合逼宫让他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棣一样信任自己,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朱棣一样不用解释就知道苏晨政策的精妙。

苏晨在各地都设立了“教化々¨院”这一机构,专门笼络寒门文人写文章,写说书先生的台本等等来给百姓解惑。

寒门原本就被各个学派压制着,如今各个学派都已被朱棣投入大牢,残存的漏网之鱼自然无法和有官方支持的寒门争夺话语权。

不过苏晨没想到的是,这个教化院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个舆论监察机构,通过舆论在明处监控着所有官员差役是否有贪赃枉法的行为。

自此,大明的监察机构就变成了教化院与锦衣卫一明一暗两个。

这次文人大批量被捕入狱,也在苏晨的引导下,变成寒门和学派之间的争斗。

且说朱棣在朝堂上清洗掉了反对改革科举的文人后,各省地方官也存在对新政抱有抵触情绪之人,朱棣又在锦衣卫的帮助下在民间又清洗掉一批,造成了极大的官府人员空缺。

不得已,苏晨原定需要完善的新政科举只好提前举行。

这一次,苏晨照搬了前世的体系,把科举分成三个科目:其一是对于当今大明政策和国际局势的看法,其二是偏向实践的各种官员需要处理的事情,其三是如何与百姓打交道。

最后,根据三个科目的分数,由朱棣苏晨等人亲自分配具体职位。

比如说第一科目考得好的,就可以道中央来,第二科目出众的就可以到地方去,第三科目拔群的就可以去做基层官吏。

朝廷官吏奇缺,促使朱棣和苏晨紧锣密鼓的完成了新科举的准备,又没有任何审核就推广全国。

不信邪的文人,满怀期待的书生,心灰意冷的老油条,想要碰运气的投机者,这次科举的人数超过以往大明的每一次科举。

随着考官一声令下,一份份科目一的试卷被送到举子眼前。

举子写上名字,开始答题。

“这……”

看到第一道题,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有的甚至因为惊讶而叫出声来,当即被逐出考场。

上面的字很简单,白话文的格式:“你对当今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虽然想过这次科举会和以往不一样,一上来变化就这么大仍然让考生诧异非常。

投机者面如死灰,知道自己这次是铁定不可能成功,书生和部分老油条却眼前一亮:这正是我想要的!

为了节约时间,墨汁已被考官提前研磨好,这些人提笔就写。

文人却皱了皱眉头:这和书上所学的不一样啊?仁义道德呢?忠孝廉耻呢?三纲五常呢?

不应该考“默写《诗三百》中某某篇”之类的?

硬着头皮,文人也开始答题。

他们的答案千篇一律,无非就是“.` 皇上洪福齐天,只要劝课农桑,广兴仁政,教化百姓,天下便可太平,四海便可归附,不法之徒弹指可灭”云云。

更有甚者,还在这种题上写起了诗词,引经据典,讲究韵律,最后愣是没看出一点和题目相关的。

一部分人很快写完了第一题的答案,跳转到下一题,还有些则是干脆略过不会的题看第二道。

“你认为如何才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还是不会,接着跳过。

这道题,大多数人的答案都很一致:打击贪腐,鼓励耕织等等。

……

时间一刻一息的过去,一部分举子已经成竹在胸,一部分举子心灰意冷。

最后,来到了两个附加题。

这两个附加题是会交给苏晨和皇帝亲自审批的,没有分数。

自觉前面过不去的一些举(钱吗的)子欣喜若狂,赶紧在这两道附加题上一顿彩虹屁把皇帝和苏晨一顿夸,希望因此能留个好印象,最好也能某得一官半职。

有才华的正人君子对这两道题不屑一顾——他们不需要讨好皇帝和国师,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取得官职。

只有极少数,在看到这两道附加题的内容后,顿时两眼放光,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附加题第一题:“你对于天下大明以外的世界了解多少直?”

附加题第二题:“如何根本上杜绝官吏贪赃卖法和盗匪欺行霸市?”

这两道题让他们对这位皇帝和苏晨多了几分别样的看法,提起笔来在上面洋洋洒洒写了两篇小作文。

随着交卷时间到来,所有人停笔,考官收卷以后交由朝廷的中央,朱棣将派遣专人审批.

220:锦衣卫批卷!(求订阅)

“锦衣卫批卷?”

纪纲看着朱棣和苏晨,一脸“你在逗我”的表情。

锦衣卫,那是什么?

是特工!

怎么会有特工去批卷子的!

苏晨耸耸肩:“害,没办法。这次科举的批卷者必须要对天下大势、地方情况以及民间生活都有充分的了解,朝廷上哪有那么多合适的人才,而锦衣卫完美符合这些条件。”

纪纲看向朱棣,朱棣点点头:“先生所言不假,我也觉得锦衣卫有能力胜任。”

“这……遵旨。”

纪纲感到无厘头,但他还是遵从了皇帝的指示。

首节 上一节 194/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