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刘备与李基都支持的情况下,足以压下所有的异议以及反对的声音。
随即,大军用饭完毕即刻进行开拔,且没有丝毫掩饰地直接绕过曹营继续沿着沂水北上。
又或者说,如此匆忙以及浩大的行军本就没有瞒过曹操的可能性。
曹军的斥候也是迅速地向曹操回禀了这一消息。
曹操得知这一消息,亲自登上营寨东侧的瞭望台上,果然如斥候所回报的一般无二。
刘备大军不仅没有掩饰,反而是堂而皇之地选择了一条距离曹军营寨不远的路线经过。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这简直就是没有将我放在眼里!!!’
曹操双目浮现着怒意。
如此赤裸裸的行军路线,跟从正门冲入曹操家中拉上一坨,然后又穿插后院从后门离开有什么区别?
这无异于是一种羞辱。
这一刻,曹操就像是看到了刘备在不远处光明正大地一边露出破绽,一边不断嚣着:来干我啊,是汉子就来干我啊。
如此行军,位于侧面的曹操轻松就能看到刘备大军的破绽所在,甚至就连后军辎重所在也都能轻易找出来。
曹操紧握拳头,心中不断升起着组织一支心腹上去干上一发的冲动。
直击刘备大军辎重所在,只要能烧毁破坏刘备大军辎重,那一支心腹便是全军覆灭,那也是大赚特赚。
然而,当曹操注意到刘备那不断在侧面徘徊的上万骑兵,心头升起的灼热就像是被骤然泼了一盆冷水似的。
有这上万骑兵掩护,派去的兵力少了,怕只会沦为铁蹄下的肉泥。
派去的兵力一多,且不说这个损失曹操是否能够接受。
更重要的是,说不得原本准备绕过去的刘备,转头就将目标再度放在兵力严重折损的曹操身上。
且曹军疲困不堪才刚刚开始休息,就算是曹操强行下令召集士卒,怕是会引得士卒们怨声载道,士气再度严重下降。
眼睁睁地目送着刘备大军离去,似乎是曹操当下惟一的选择。
……
与曹军大营实则相隔着相当的距离,李基自然看不清曹军大营的人影。
只是,李基清楚曹操必然在看着。
可惜,这是阳谋,曹操当下也压根就没有阻止的能力。
一如蝴蝶飞不过沧海,这是实力上的差距。
除非,曹操当真有全军压上,孤注一掷的信念。
不过曹操一旦那样选择,那么只会更遂了李基的心。
先歼灭曹军主力,无有后顾之忧,再北上沂水。
只可惜,直至李基遥遥注视着曹军大营消失在身后,大量散开的斥候也没有回禀关于曹军大营的任何异动。
“看来曹贼果然如子坤所料的那般,这个时机绕过曹军大营,曹军果真不敢出兵阻止。”
刘备同样也是直到此时才放心下来。
毕竟,如此赤裸裸地绕过敌军营寨,无疑是兵家大忌。
一旦敌军趁机直击后军辎重破绽所在,很可能会引得大乱。
“曹军疲乏,战力十不存三,又已无可用骑兵,机动性有限,曹操不敢放手一搏方是常理。”李基答道。
“不过如此一来,我军粮道也将彻底断了,即便缩减用度,辎重怕也只能支撑十五到二十日所需。”
刘备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做出这个决策显然已是背负着相当大的压力。
向来只有派遣奇兵深入敌后,务食于敌,这是很常见的用兵方略。
当年的冠军侯转战大漠数千里封狼居胥,正是如此。
可从来没有大军自断粮道深入敌后的,这完全就是有悖常理,闻所未闻的。
若不是李基提出了这个跳出常理的建言,刘备从来就没有做出过这等假设。
不过,事关徐州数百万百姓安危,刘备即便深知这般乃是犯险,但还是做了这般的选择。
或许多等个十天半个月,瘟疫也不会形成。
可假如就差这十天半个月,就导致瘟疫沿着沂水爆发了开来呢?
届时,很可能会下邳国数十万百姓身染瘟疫,波及数百万百姓不得不远离故土躲避瘟疫,这对于徐州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子坤,备如此选择是否有些任性了?不惜将十万大军置于险地,甚至就连子坤也需随同冒险,实在是有些不该。”
刘备眉头微皱,低声地说着。
李基听着,脸上却是露出着笑容,道。
“其实,基从一开始就知道主公会如此选择,所以才会主动提出这个方略。”
刘备略微一怔。
“主公当年不忍见乡亲蒙受黄巾劫掠,不惜拔剑而起召集四方义士,以弱势兵力击数十倍之敌。”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又有何区别?近十年过去,主公依然没有丝毫的变化。”
说到最后,李基的语气中不自觉地多了几分唏嘘。
刘备向来都是心怀仁德大义之人。
所谓时逢乱世,英雄拔剑而起,欲上扶汉室,下护百姓,所言的正是刘玄德。
莫说是如今在李基的辅助下,起事至今少遇挫折的刘玄德。
便是原轨迹中颠沛流离半生的刘玄德面对曹军大军的追袭,也不惜冒着风险携民共渡江避难,可见其贯彻一生的信念之坚。
“其实也……也,没有子坤说得那么好……”
面对着李基的赞誉,刘备的声音不自觉地多了几分不敢正面承认的结巴。
旁人夸赞也就罢了,刘备的内心产生不了一丝的波澜。
可来自李基的夸赞认可,刘备那当真是受用无穷,明明是骑着马,却感觉整个人都似乎要飘起来似的。
而看在李基的眼里,原本有些唏嘘的状态,却忍不住转而在内心吐槽了一句:你个中年老男人脸红个泡泡茶壶啊。
这让李基忍不住扶额……
张飞也就算了,向来性子坦诚直率,激将法也好,鼓励夸赞也好,张飞那是通通受用有效。
可令李基一时都没想到的是,没想到就连平日里威严日盛的刘备,深究下来也能与儿童心理学搭上边。
吹吹捧捧,果然才是为官之道的终极奥义吗?
第649章 这这不对吧?
而就在李基有些无语之时,司马懿趁着刘备与李基似乎没有开口说话之际,骑着一匹小马驹凑了上来,见礼道。
“刘皇叔,老师。”
由于诸葛亮等门生既没有正式出师,也同样还没有及冠,也就自然还没有正式拜刘备为主。
所以,即便诸葛亮等人成为参谋团的一员,甚至诸葛亮、徐庶两人都已经正式开始协助李基处理军中各种琐碎军务。
可本质上,他们都还仅是李基的门生,并不是刘备的臣属。
李基正了正神色,问道。
“懿儿有什么事?”
“老师,我有一计不知是否奏效,故欲向老师请教。”司马懿低眉顺目地说道。
李基心中微动,有些诧异。
毕竟,司马懿平日里可不是如此主动的性格。
“懿儿向来心思灵活,对军政诸事皆有独特见解,但说无妨。”
“是,老师……”
司马懿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句后,说道。“老师,如今我军深入敌后,导致粮道自断,大军用度短缺。”
李基没有接话,等待着司马懿的下文。
旋即,司马懿的语气一转,道。
“可同时,我军何尝又不是处于曹军后方,临近着曹军粮道所在。”
“而曹操立足东海郡未稳,此处周边惟一可用于囤粮之地莫过于郯县所在,如此想要找到粮道所在并不难。”
“甚至,我军大可派遣一支偏军直奔郯县而去,觅机攻下郯县也好,亦或围困郯县也罢,同样也能断了曹军粮道。”
“如此一来,实则却是我军与曹军粮道俱断,曹军也将陷入夹击我军还是回师郯县保护粮道的为难之中。”
听到这里,李基眼中忍不住流露出几分赞誉之色,道。
“懿儿的这个方略甚是不错,主公觉得如何?”
刘备也是满脸欣赏之色地说道。“所谓名师出高徒,不外如是也。”
此计或许不见得是如何的高明,但难得就难得在李基提议大军直奔曹军后方继续北上,相距也不过是一个时辰的功夫。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还是个少年的司马懿就想出了这么个直攻曹军要害的法子,可见其思维的灵活。
李基斟酌了一下后,说道。
“主公,基亦觉得此计甚好,不若便挑一良将领偏军直奔郯县而去,也断了曹军的粮道?”
“子坤觉得该以何人为将?”刘备问道。
“魏延素有大勇,又不乏急智,深入敌后围困郯县,合该用此良将,或有惊喜。”李基答道。
刘备琢磨了一下后,说道。
“探子回报,坐镇郯县者乃是荀文若,其人以才智闻于世,曹贼屡屡对外宣称荀文若之能不在子坤之下,或需派一谋士随同,否则魏延怕会中了荀文若之计。”
李基微微点头,也清楚这一点。
而也正因荀彧被曹操留在郯县坐镇统筹后方,李基方才肯定曹军入徐州后所收集的军粮,十有八九是囤于郯县。
若失郯县,曹军即溃。
不过,荀彧自然不是什么易与之辈,郯县也不会是轻易就能攻下来的。
让魏延独自领兵去攻打郯县,怕是能被荀彧的手段玩得团团转。
而听着刘备与李基之间的商量,微微垂着头的司马懿脸上依然保持着平稳恭顺,实则心脏却是忍不住微微加速。
司马懿主动提出此策,为的是什么,自然就是想要开溜。
瘟疫,对于惜命的司马懿来说是真的怕。
只是开溜也是需要讲究技巧与方法的,直接逃,头颅不被剁下来悬于门,怕也得被李基给打断腿。
所以司马懿绞尽脑汁之下,方才想起了这么一个法子来献策。
如今刘备随军可用的才智之士不多,司马懿也早就暗中逐一了解清楚各个将领的能力与性格,明白李基极有可能会选用魏延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