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如今青州的民心同样低迷之极,据闻在青州有数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义兵反曹,荀彧有何余力阻挡我军进军?”
“等我军从泰山郡入了济南国后,后方粮道便是断了,也足够我军横穿济南国抵达东朝津。”
至此,孙策终于彻底明白了周瑜的谋算。
借道泰山郡,直取东朝津,封锁黄河下游切断曹操与青州的联系。
且周瑜也料定了曹操不会舍得弃冀州退回青州,等占据了黄河下游外,无形之中却是与徐州遥遥呼应,对青州形成了包围蚕食之势。
“公瑾,已有老师雄风也!”
孙策不吝夸奖地高声赞了一句,令周瑜的表情顿时就僵住了。
第720章 天时地利人和尽占
这孙策发自肺腑的赞誉,周瑜听在耳中反倒未觉得有多么的高兴。
只是性格有些大咧咧的孙策,显然是注意不到周瑜细腻的神色变化,满脸兴奋地盯着地图自个儿地推算了一番行军计划。
“公瑾这一计若是能成,青州便能步步蚕食,还能断曹贼一臂,将曹贼困于冀州只能与袁绍死斗到底,妙计!果真是妙计!”
孙策越看越是满意,然后雷厉风行地开口道。
“还请公瑾助我尽快整军,且吾这就派遣快马将书信送往主公,请求主公调动船队送粮至东朝津。”
“是。”
周瑜正色地应了一句。
孙策自年少便从军出征,少小就随行李基左右,参与过幽州之战以及瀛洲之战。
尽管孙策在用计设谋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天赋,但是在统军调度上,却是师从李基学到了不少。
调度两万兵马,对于如今年岁实则二十左右的孙策而言,却是如臂驱使。
只是对于军中一应杂务,孙策不如何喜欢处理,平日里几乎都是一股脑地交给周瑜代为安排。
也在短短两日内,早早开始准备的周瑜,便将绕行泰山郡的一应安排都布置妥当。
随即,孙策即刻便率领着大军做出大张旗鼓北攻齐国之势,然后又在临近泰山郡与齐国的边缘区域设立营寨。
在留有心腹照常伪造炊烟迷惑青州斥候之余,孙策则是率领着大军趁着夜色转道泰山郡,开始了急行军奔赴济南国。
与此同时,孙策所汇报的行军计划也送至了徐庶的手中。
徐庶不敢耽搁,迅速递呈给刘备阅览。
“好计!”
刘备阅览一番过后,对于周瑜的智计赞誉有加之余,忍不住朝着徐庶笑道。
“这个周公瑾,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的心中就是有着一股傲气,不甘心被子坤始终稳稳地压着,憋着气就想要证明自己。”
“被征召到参谋团的时候,天天一声不吭的,这随着自家义兄出征后,倒是不留余力地为伯符出谋画策。”
徐庶实际年岁与周瑜相差不多,私下也数次与周瑜交流过学问,对于周瑜的才学能力相当佩服,更知其看似谦逊儒雅外表之下所隐藏的傲气,道。
“奇才皆有傲气,这不足为奇。”
“依备之见,元直之能与公瑾相比也是相差无几,只是元直学文较迟,积累少了许多,可元直平日亦无傲气。”
刘备摇了摇头,道了一句。
言下之意,实则却也是暗指周瑜能力不凡,但心性稍差,就是与徐庶相比都有所不如。
至于李基……
刘备从不主动拿李基与他人相提并论,在刘备心中,子坤便是独一无二,也是无人能相提并论的。
眼界、能力、心性、志向等等方面,在刘备看来,子坤便是近乎完人也。
除了一点有点不足,那便是子坤不爱生子,这在刘备看来是大大的不好。
“庶一庸人也,承蒙主公看重,又得国士侯教导方有今日,岂敢生出傲气?”
徐庶并没有再提周瑜,而是面露惭愧地答了一句。
对于徐庶的心性,刘备暗中不可谓不满意。
作为刘备贴身的主薄,徐庶身上所挂着的官职不算起眼,但实际掌控的权力与地位却是相当高。
作为一个刚刚及冠之人,徐庶并没有被权势蒙蔽双眼,更没有在协助刘备处理各项事务中夹带私情,克己奉公,这才是刘备最为满意徐庶的地方。
旋即,刘备也不再继续深入讨论这个问题,转而朝着手中的密信示意,问道。
“这周公瑾的计划,元直可觉得有什么漏洞?”
徐庶认真地思索了一阵后,答道。“若吾代替荀彧坐镇青州,怕是无力阻止。”
一方面荀彧手中并无能出城阻拦孙策的兵力,一方面贫瘠的青州也无力发展什么水军,不可能阻挠得了扬州水军运粮至东朝津。
易地而处,徐庶觉得自己所能做的,或许便是收缩兵力死守青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静待冀州战场分出高下,再做决断了。
得了徐庶的答案,刘备也不再犹豫,挥毫写出了军令盖上印信,令徐庶速速安排扬州水军在周瑜要求的十月初将粮草送往东朝津与孙策汇合。
随即,刘备下意识地询问起豫州方面关于李基的最新战报。
“暂未有消息。”徐庶答道。
“未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
对此,刘备却是没有丝毫的担心。
在刘备心中,李基向来都是算无遗策,既然没有什么坏消息传来,那便说明战局走向俱在李基的预料之中。
且李基率领大军在濄水补充了粮草后,便是一路急行军深入敌后直奔颖水而去,自然不可避免会短暂与外界断了联系。
“不过依照时间估算,子坤应该也快要抵达颖水汇合了才对。”
“元直将近来的一些重要文书都整理一下,通过水军也跟着发往颖水,子坤闲暇之时说不准会有查阅之需。”
刘备习惯地补充了一句。
“遵命,主公。”
徐庶答了一句,便躬身地退下去进行整理了。
何为重要文书,那自然是关乎刘备治下方方面面的重要调动以及各方诸侯最新的变化。
尽管在徐庶的协助下,刘备自觉处理得也无有什么问题,但还是下意识地将这些东西往李基那边也送一份。
倒也不是怀疑或担心出了什么问题,纯粹便是刘备觉得李基翻阅核查过一遍,总会觉得便格外有底气,有种更加安稳的感觉。
而也正如刘备所预估的一般,李基率领着大军一路从濄水开始急行军,耗费了接近八日的时间,终于是顺利抵达了颖水项县段。
看似孤军深入的风险极大,实则整个豫州既无足够兵力与李基麾下大军抗衡,且豫州地利尽数被李基了然于胸,绝无迷路徒耗时间的可能。
天时,亦尽在李基的观察之内。
天时地利人和,俱被李基所占,又何来的风险?
且不管李基抵达距离汝阳仅有百里左右的颖水项县段,会让袁术如何的慌乱惊恐,李基则是不急不缓地在颖水岸边安营扎寨。
第721章 一物降一物
在李基等待了约莫十五个时辰后,一支扬州船队便抵达了颖水项县段与李基汇合。
惟一令李基有些意外的,却是李基在船队上见到了越发丰润福态的贾诩。
“文和亲自坐镇船队护送?”
李基有些诧异地问道。
贾诩一脸正色地答道。“毕竟这粮草可是关乎子坤的生死,老夫也只能是亲自跑一趟避免意外了。”
“呃……”
李基琢磨了一下,调侃道。
“怕不是让文和担任徐文向的军师,实在是让文和饱受折磨,又无计可施,这才躲到船队里避难来了吧?”
贾诩当场便有些绷不住了,无奈地答道。
“知我者,子坤也。”
旋即,被李基请入了营帐之中的贾诩,便是忍不住大吐苦水了起来。
徐盛既与魏延那等心思灵活,满脑子都是进步的将领不同,也与关羽那般恪守春秋义礼的君子不一样。
前者,贾诩随便都能想到九种方法诱使魏延听从自己的意见。
后者,贾诩同样也能通过君子可欺之以方的法子,令关羽听信。
可徐盛恰好是两者都不沾边,心思灵活算不上,君子更是算不上。
徐盛是个妥妥当当的“老实人”,奉行主公的底线便是自己的底线,且做派就是一板一眼的稳当风格。
贾诩每逢献计,皆被徐盛以有伤天和,有违仁德的理由打了回来不说。
甚至,徐盛还理所应当地将军中大小琐碎事务,都要求作为军师的贾诩亲自处理。
早就学会了偷奸耍滑的贾诩,已经七八年没受过这等委屈了,如何能忍?
当即就怒了……
不过在徐盛一板一眼抬出的军法面前,贾诩仅仅是怒了一下,然后就给徐盛当起了勤勉的“主薄”。
在得知了船队运粮之事后,贾诩可谓是迫不及待就借机脱身与李基汇合。
“子坤啊,你看……我这日日殚精竭虑的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杂务,整个人怕是都消瘦了三分不止。”
脸色红润的贾诩,满是无奈与叹息地说着。
只是,当贾诩注意到李基那充满了玩味以及戏谑的眼神之时,不由得感受到了一阵如芒刺背,道。
“子坤,你不会在想着什么坏心思吧?”
“文和莫不是在怀疑我?”李基一脸正气地答道。
“子坤可敢指天发誓不是在想着改日再寻借口,又将我调往徐盛那厮身旁当军师?”贾诩满脸怀疑地追问了起来。
李基流露出了一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并不接贾诩的话,而是低头喝起了茶来。
不得不说,知李基者,也定有贾文和的一份。
刚刚……李基确实是如此想着。
当真是一物降一物,令李基都没想到的是刘备麾下一众文武中,最能折磨贾诩的居然是徐盛。
而有时候,沉默最是能教人心凉……
贾诩满脸怒色地看着李基,正欲站在道德制高点声讨一番李基,叩问他的良心,直击他的灵魂之时。
李基抿了抿茶水,似是无意地开口道。
“吾军中一应大小琐事都依赖着两位门生协助处理,着实是有些不甚放心,不知文和能否平日多费些心思指点指点?”
贾诩的表情微微一抽,然后则是流露出了满是儒雅温和的笑意,答道。
“你我相交莫逆,这等小事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