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53节

  论流量,长江更胜于黄河。

  可黄河是地上悬河,河床是明显高出两岸的地面,这才导致一旦出现缺口,那便是滔天水势从缺口冲刷而出。

  即便顾雍自诩见多识广,但还当真是未曾见过这般的画面,喉咙都忍不住连连吞咽了几下。

  顾雍略微回神后,习惯性地询问着同僚的意见,问道。

  “伯符想必最是了解这缺口,对于堵住这缺口,可有什么想法?”

  孙策闻言,不禁面露几分苦涩,答道。

  “倒也尝试过大大小小的十余种法子,可大有一种填砂堵海的无力感。”

  “公瑾也曾拖着病躯来看了一眼,同样也是喟然长叹,觉得除了静待黄河枯水期再封堵缺口外,怕是再无办法。”

  顿了顿,孙策满怀希冀地问道。“元叹,老师可曾交代该如何堵住缺口?”

  顾雍有些无语地反问了一句。

  “子坤料到黄河决堤之时,此事都尙未发生。缺口所处的位置、地势以及大小等等均一无所知,又岂会有通用的法子?”

  “且若有通用的法子,子坤又何须千里迢迢地将我从寿春调往此处?”

  “若是说子坤的法子是什么,那便是我顾元叹!”

  说到这里之时,顾雍的神色所流露的是一种淡淡的自信。

  只是当顾雍回首,发现孙策眼中流露而出的是满满的怀疑之时,让顾雍险些就绷不住脸上的淡然表情。

  “不信?伯符莫非是忘了我的身份?”

  “身份?”

  孙策皱着眉,然后答道。“元叹不就是蔡公的弟子,算上来还是老师的半个同门……”

  顾雍张了张嘴,一时竟有种不知该如何反驳的淡淡无力感。

  敢情在孙策的眼中,平日里习惯装糊涂的自己还当真成了个糊涂关系户不成?

  有些气急的顾雍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双手背在身后,仰望上方,道。

  “说起来,伯符不知一些事情倒也正常,当时伯符的年龄尙小。”

  “须知,当年子坤将整个吴郡的水网重新规划开掘,使吴郡自此多了良田无数。”

  “那时,虽是子坤一手操刀所做的水网规划,可负责协调着方方面面的却是我顾元叹。”

  “论治水,除了李子坤,又有谁人敢言比吾更了解?”

  说及此事之时,顾雍脸上是自豪的,内心是泛酸的。

  那可当真是一段除了睡觉就是干的悲惨日子。

  并且在吴郡水网初步完善后,顾雍还以为是熬出头了,结果转头就被李子坤给丢到了夷洲去喂蚊子。

  且在夷洲熬日子的期间,顾雍还初步将整个夷洲的水利计划都给做了一份出来。

  论及治水,顾雍可太熟悉了。

  就治水经验而论,眼下整个大汉无疑都没有比顾雍更丰富的人。

  而孙策当即就兴奋了起来,顾不得那些旁枝末节,直奔主题地追问道。

  “这么说,元叹有法子?”

  “已有了初步设想。”

  顾雍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

  “只需设法在缺口处沉上数艘大船,能一定程度阻挡激流倾泻,接下来再慢慢堵住这个缺口就不难了。”

  只是,在顾雍的话音刚落之时。

  “不妥!”

  周瑜的声音从后方响了起来,且脸上依然显得苍白异常。

  孙策回头一看,连忙上前搀扶住了周瑜,关切地开口道。

  “公瑾怎么来了?医师不是让你多加休养,尽量不要见风吗?”

  “无碍!”

  周瑜应了一句后,答道。“黄河缺口事关重大,宜群策群力,我闻元叹亲自到了,便一路尾随赶了过来。”

  而顾雍也上前关心了一下周瑜的伤势后,问道。

  “公瑾觉得何处不妥?”

  若论治水,周瑜确实是个门外汉。

  可周瑜懂水战,也懂战船,答道。

  “缺口水流过急过快,即便大船满载行至此处,大船根本就不可能在缺口处做到瞬间沉没坠于河底。”

  “而即便部分海船的船体长度超过二十丈,但在如此激流之下,即便是再高明的水军也不可能让海船做到横向卡在缺口,那非人力所能为之。”

第739章 掘开了世家的命脉

  周瑜一连提出了两个难点,令顾雍的眉头不由得紧皱起来。

  顾雍懂水利治政,对于军务却是知之不多,水战与战船更是顾雍未曾涉猎过的区域。

  而周瑜所提出的两个难点,顾雍稍稍在脑海里推算了一番,也就明白了过来。

  这就好比一支毛笔掷于小溪水面,毛笔恰好能卡在与其长度相仿的两块石头之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黄河缺口的汹涌激流,又岂是小溪所能相提并论的?

  船只但凡靠近缺口一定范围,必然就是失控倾覆的结果。

  除非不计代价地同时驾御船队之中所有海船冲向缺口,凭借着绝对的数量,或能在水面上堵住缺口一时。

  可缺口不是一个平面,在水面上一时勉强堵住就有作用。

  且驾驭船只冲向缺口的水军,又该如何逃生?

  即便军户士卒再如何拥护刘备,可也不是不惜命的。

  若是即将被淹没的是扬州,是他们的家,军户士卒或许不乏拼死的决心。

  可让军户士卒们如此在异乡送死,孙策周瑜的威望再足,怕是难有足够的响应。

  并且,想要做到顾雍所说的那般,通过沉船大大减缓缺口涌出的水流。

  即便是大型海船也起码需要沉没五艘以上,在缺口处形成相当紧密的堆叠才有可能。

  这均需达成的种种条件,光是想想便明白是不可能的,也是周瑜出言反对的原因所在。

  送死能够解决也就罢了,就怕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却还是失败。

  不过面对着周瑜的顾虑,顾雍的神色却是很快就舒缓了开来,转而向着护卫自己的虎卫开口问道。

  “船队所携物资的明细册子何在?”

  虎卫迅速翻找出了船队记录着所携物资的明细册子,然后递给了顾雍。

  顾雍接过册子,迅速地翻找了起来。

  既然提前知晓前来黄河就是为了治水,且是为了堵住可能出现的黄河缺口。

  顾雍即便再如何匆忙地出航,也自然不会不准备一系列治水所需要的物资工具。

  锄头、铁锹、麻袋等等常规物资的自然不用多言,大量与治水有关的工具,吴郡都有着大量的库存。

  “找到了!”

  顾雍的语气之中流露出几分激动之色,指着册子之上的一条名目,赫然就是二十丈、三十丈、四十丈铁索各十根。

  旋即,顾雍两手一张,比划了一下,向着周瑜开口问道。

  “如若在缺口两侧分别布置两艘大船,以船锚、铁索等固定于黄河岸边,再与对侧的大船以铁索相连。”

  “如此一来,在缺口处便多出了大量铁索如大网般横着,能否拦住堵住缺口的船只不被激流冲走?”

  周瑜瞪大着眼睛,脸上不自觉地浮现了兴奋之色。

  以周瑜的经验判断,如此一来的可行性无疑是大大提高。

  有大量铁索于缺口处阻拦,船只缓缓从侧面靠近缺口,尽可能地减缓冲入缺口的冲击力,铁索或也足够停住船只了。

  接下来既能在缺口处凿沉船只,也能让船上的水军沿着水面之上的铁索爬离,不至于跟着葬身水底。

  周瑜忍不住答道。

  “此计可行!”

  顾雍答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烦请诸位助我即刻尝试一番,尽快初步堵住黄河缺口。”

  ……

  而在顾雍的支援下,孙策率领大军尝试堵住缺口之时,黄河决堤的消息也是迅速地传遍着中原以及周边地带的诸侯与世家。

  只是绝大部分人,都以为这仅仅是天灾罢了。

  黄河泛滥,这是中原无数年来都摆脱不掉的烦恼。

  尽管如今并非是雨季,但朝廷多年来没有余力对黄河沿岸的河堤进行加固修缮,骤然有何处的河堤崩溃也不足为奇。

  可当这个消息传至了汝阳城外的刘军大营之中,李基那看似平静如常的表情之下,却是生出了难以熄灭的怒火。

  再如何不择手段,也该有个限度才是!

  若不是那一日李基无意中多看了贾诩一眼,下意识地以着最没底线地思维进行了一番假设,也是万万想不到曹操还能有这么一着。

  这一刻,李基都不禁生出了几分后怕的感觉。

  若不是提前察觉到了黄河决堤的可能,等到消息传回再派遣顾雍赶去,不说整个徐州会被淹,但起码东海郡怕是逃不掉一并被波及的结果。

  如此一来,半个徐州可就算是彻底报废了。

  不仅没人,就连耕地房屋都被破坏殆尽,想要恢复起码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且还要耗费无数的钱粮精力。

  更别说水灾之后,往往还会引发疫灾,其中直接间接所造成的百姓死亡,怕是整个中原都要跟着元气大伤不可。

  人人皆知,战乱会导致人口严重下降。

  可死于“乱”字的人口,往往会是直接死在战场上的十倍之多。

  接下来,只要顾雍能够及时地堵上缺口,让洪水尽快退去,那么这一切还来得及挽回。

  ‘就是不知伯符如何了?希望没有性命之危……’

  李基喃喃地道了句,然后起草了一份书信准备给刘备送去。

  以李基对于刘备的了解,当刘备得知了曹操丧心病狂地掘开黄河后,必然会怒不可遏。

  安抚刘备是一回事,同时也在其中附上了后续怎么解决此事的建言。

  等李基将书信封好,交由顾维派人送往下邳后。

  李基无意地看向着营帐中所悬挂的豫州地图。

首节 上一节 553/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