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基也并非是在蒙骗豫州世家,如今豫州各地郡县也确实是勉强维持着运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人手可用。
这也成了李基想要治理发展豫徐两州的极大阻碍所在。
人才的不足,也就勉强维持运转,真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治理,让豫徐两州焕发勃勃生机。
无人可用,就无异于无米之炊。
尤其是经历了豫州黄巾的一番破坏后,各种田契地契付之一炬,也造就了一个恶果,那就是来年即便春耕勉强恢复过来,赋税也根本就收不了,也没有相应的依据去收。
更高一级的郡国或还有记录各县的田亩信息,但各县却没了具体田地如今为谁所有,该收多少的信息。
总不能让各县自由发挥去收取一个合适的数目上来。
且百姓朴素之余,无疑也是市侩的,能少缴也绝对不愿意多交一粒。
因此,将豫州各类田契地契付之一炬之后,重新将豫州田地进行丈量统计,也就成了豫州的当务之急,如此才能让豫州逐步地恢复正常运转。
而客观存在的人手不足问题,李基其实从一开始就盯上了世家豪强那一大票的免费劳动力。
李基更有意借这一次大好的时机,对大汉根基所在的税赋政策进行初步改制,并且在豫州试行一个政策——
“摊丁入亩”!
第792章 三赢
李基心中所想鸿图,除却刘备早有知会外,席中却无一人明白。
一众世家只见自家利益,为图尽快收回自家祖产田地,因此在李基表明人手不足以及需要重新清查豫州田亩,才能确定各家被侵占的田地数量。
这若是在过去必将遭到世家豪强们誓死反对的政策,一时反倒是获得了他们的鼎立支持,甚至就连能够清查田亩的人手都自发地积极提供。
在大量的歌功颂德声以及敬畏感激目光下,李基带着李相、李曦离开了宴席,乘着马车回到了暂居的府邸之中。
而回到府邸的李基,由着李相前往相邻的府邸中等候阿斗回来。
阿斗终归有着少主的身份,不便直接与李基居住在一个府邸之内。
所以,阿斗即便平日里基本都是和李相凑到一起,但也需单独在一个府邸中起居。
等李基又耐心地亲自将李曦哄睡,来到府中的正厅时,诸葛亮已在此处候了一阵了。
“劳亮儿久等了。”
李基抬手示意诸葛亮无须多礼,然后与诸葛亮相对而坐,接过诸葛亮摆放在桌案上的纸张浏览了起来。
在宴席之中,人多言杂,最是容易无意中表露出倾向与态度的时候。
豫州田亩的“蛋糕”大小几乎是固定的。
如今好不容易从世家口中抠出了大量“蛋糕”分给百姓,大大缓解了土地兼并的矛盾,李基自然不可能牺牲百姓的利益去满足世家豪强的胃口。
而政治的本质不仅仅是平衡,更是满足多数人,继而实现对少数人的打击。
莫看豫州世家如今似乎团结一心地向李基表明态度,但它们的内部远远称不上是一块铁板,反倒互为分蛋糕的“敌人”。
对于李基来说,豫州还是太拥挤了,豫州世家还需要精简。
再牺牲一部分豫州世家,然后将这一部分豫州世家的血肉来稳定大部分的豫州世家,岂不美哉?
至于反对,被牺牲的群体是没有反对权的,得了利益的豫州世家更不可能会反对,这无疑将会是三赢。
李基赢,刘备赢,大汉也赢!
只是挑选哪些世家牺牲,还需要李基进行圈定。
而诸葛亮所递交上来的内容,则是派遣着心腹在宴席暗中对他们所说的话语进行的记录。
根据着世家豪强当下所表现的态度,再结合着锦衣司过去对于豫州世家豪强的行事作风记录,不难罗列出一批没资格跟上即将复兴的帝国巨舰的名录。
当李基低头翻阅时,颇为意外的是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南阳许氏”。
李基略微回忆了一下,开口道。
“这南阳许氏莫不是许攸的家族?”
“然也。”诸葛亮答道。
“可这南阳许氏为何会出现在豫州?”李基略有不解。
尽管南阳郡与豫州相邻,但是李基可不记得豫州黄巾还肆虐到荆州南阳去了。
而整理出了这些内容的诸葛亮,对于个中缘由自然已经调查清楚,答道。
“此前荆州动乱,南阳郡陷于战火之中成为豫州与荆州相争的焦点所在,后续又似是许攸提前得知袁氏的谋划,知悉南阳郡即将被袁术让给吕布,挑动吕布与荆州相争。”
“因此,许攸早早传信给家族,让家族举家迁往有着远亲关系的汝阳许氏投靠,通过各种利益交换,在汝阳换得大量的田产定居。”
“至于结果,便是新得田产尽被黄巾占了个干干净净,如今南阳许氏怕是连钱粮都剩的不多了。”
李基听罢,一时不禁感到了几分啼笑皆非。
乱世之中,举家搬迁无疑也是世家豪强的生存之道。
不少世家判断出某地将会沦为战乱不休的地方,都会选择变卖了大部分产业迁往更安定的地域发展。
提前知悉南阳郡将会陷入战火的许攸,自然暗中告知了家族相关消息。
可南阳许氏倒霉的地方,却是搬迁到了豫州。
如今恐怕整个南阳许氏由上到下怕是都快要裂开了,变卖祖产所得在汝阳置换的田地产业,结果都还没有捂热就化为乌有了。
以着世家间一贯的做法,说不准南阳许氏如今别说有余粮,怕是还欠了汝阳许氏一大笔的钱粮需要慢慢还。
许攸贪了一辈子,结果家族遭了这么一回,也算是白忙活了。
而后,李基重新细细看了下去,发现其中所记录南阳许氏在宴席中的话语,频频都有着“贱民”二字,言论也不乏极度激进之处。
这让李基的眼睛微微一眯,倒也记得宴席中确实听到了有人屡屡如此蔑称百姓。
只是在宴席中李基不好发作,甚至人多言杂的情况下,李基也很难分辨出是谁人所说。
“哼!”
李基拿起桌案上的毛笔,轻飘飘地在记录着南阳许氏言论的纸张上写了一个“去”字,然后放置到了一旁。
紧接着,李基一份份地看着,对豫州世家豪强进行着初步的筛选。
或暂缓,或留,又或是去……
直至看到了最后一份——“颍川郭氏”,也就是郭嘉与郭图所出身的家族。
李基在场之时,郭令所言倒还算是进退得体,但在李基离开了宴席后,却是与其余世家代表交谈之时屡出不敬之言。
其用心,诸葛亮倒也写下了分析,那便是郭令想要将面对李基之时的敬畏惊惧,通过这种方式在世家面前挽回面子。
人性往往如此。
前恭后倨。
而李基的目光冷冽,在诸葛亮有些惊讶的眼神中,提笔写了个“去”字。
“亮儿似有不解?”李基问道。
诸葛亮略有些犹豫,然后如实答道。
“虽说奉孝师兄与颍川郭氏已划清界限,但或还有几分香火情,这郭氏一去,怕是会让奉孝师兄为难,老师是否稍加斟酌?”
“亮儿所言极是,但正是如此,所以这颍川郭氏才该‘去’。”李基笑着答道。
同为世家出身的诸葛亮,大为不解地看着李基。
“且不说这颍川郭氏曾经恶了主公的旧事,便说此前奉孝为追随主公被颍川郭氏主动踢出了族谱,划清了界限之事……”
“为师,也该让奉孝亲自出一口恶气。”
李基抿了一口茶,悠悠地道了句。
第793章 笔锋一斜
虽说随着权势地位日重,为了家国之事计,许多事情已经容不得李基由得喜恶的性子去决策。
若是可以,李基何尝不想时时在家中与娇妻温存,以逗弄儿女为乐,而不是需时时顾着这大汉十三州之事。
可眼下大汉局势发展到了这一地步,便是说整个大汉十三州何去何从,都是李基的肩上给挑着。
武夫力能扛鼎,谓之雄。
智者谋算天下,称之英。
不过李基同样也是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曾经郭嘉所遭受的委屈,作为老师同样也看在了眼里。
过去,颍川郭氏自认为是仅有一郡之地的刘备与李基高攀不起他们;
短短几年再看,颍川郭氏又看我李子坤有几分像从前?
郭嘉是如何被颍川郭氏欺辱踢出族谱,划清界限,只能自立一脉的,李基今日的笔锋一斜,便要让颍川郭氏如何向郭嘉低头。
再者,若是完全站在百姓的立场,十个世家豪强屠灭九个,也绝对有漏网之鱼。
若是完全在李基的角度看来,那便是天下世家豪强除了利益完全跟刘备捆绑在一起的那一部份,谁活谁死都没有区别。
这是李基为大汉所设计的滔滔大势,必然是会拍死一部分经历了野蛮发展阶段的世家在沙滩上。
李基并不是很在乎是什么世家被拍死在沙滩上。
就跟海浪不会为鱼儿搁浅在沙滩,而生出犹豫与不忍停滞不动一般。
毁灭一部分世家,也仅仅是因为有这个必要。
进行一番挑选,而不是随手抽出一沓,已然是李基足够的仁慈,不愿见一部分行事作风还算不错的世家就此没落了。
之所以特意关注了颍川郭氏,也仅仅是因为郭嘉是李基的弟子罢了。
而李基的回答或许还有意地流于表象,但聪慧之极的诸葛亮显然已经渐渐反应了过来。
去或留,本就在乎李基的一念之差。
李基实际上是将颍川郭氏的去留,暗中交到了不久前从幽州返回寿春的郭嘉手中进行选择。
李基并不在乎颍川郭氏的悔恨或感激,但与颍川郭氏息息相关的郭嘉或许才会需要颍川郭氏的悔恨或感激,以解年少之时所留心结。
“奉孝师兄若知老师的良苦用心,必会感动不已。”诸葛亮满怀感慨地说着。
“贫嘴。”
李基没好气地道了一句,让诸葛亮将那些已标为“去”的世家豪强整理出来,然后将暂缓判断的那部分世家豪强留了下来。
这一部分,李基还需根据锦衣司的情报做进一步的考量与判断。
尽管于大势而言,去留哪一部分的影响都不大,但李基自然是想要把事情做得尽量的妥当,免得给后人还留下些明显的祸患。
当然,如何“去”?
这也需要办得相当的妥当,以免落人口实。
而诸葛亮也趁机开口道了一句。
“老师,我有一策献之。”
“哦?亮儿有何策?”李基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