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673节

  尤其是这等骂名出自于丞相李基,倘若就此而死,非得被记载史册之中遭万世唾骂不可。

  “且慢!且慢……”

  张辽连连出声。

  可李基的脸色冷峻,冷冷盯着张辽,完全没有出言阻止的意思之下。

  张辽纵使武勇不凡,但本就负伤脱力,却也是挣脱不得白马义从的控制,一点点被扯着往大帐外而去。

  就在此时,如李基所料的那般,对张辽颇为惺惺相惜的关羽按捺不住地出列道。

  “以关某观之,文远绝非是不忠不义之徒,何不给文远一个出言解释的机会,所言无物,再斩不迟。”

第939章 辽,乞降

  李基稍加沉吟,眼见张辽即将被拖出大帐,这才开口道。

  “既然云长为此人开口,那便给此人一个解释的机会,且放开他。”

  当即,被白马义从再度放开的张辽,满脸不忿地往前走了数步,高声质问道。

  “我夙来敬仰丞相,可丞相何以称我为不忠不义之徒?”

  “好,那本侯便告诉你……”

  李基沉声地开口道。

  “且不说你所食汉禄,未曾忠君之事,匡扶汉室,便是你本不过是雁门小吏,得以晋身,盖因丁原赏识,是或不是?”

  张辽犹豫了一下,却是无从反驳,答道。

  “是!”

  “那本侯且再问你,何人杀的丁原?”

  此言一出,令张辽的脸色显得一片煞白。

  谁人杀的丁原?

  毋庸置疑便是吕布无疑。

  “而你拜吕布为主,又与认贼作父有何区别?这不忠不义,可有冤枉你的地方?”李基质问道。

  张辽的嘴唇动了动,心理防线在刹那间尽数被击溃,所坚持的以一死成全忠义的想法也是随之消弭一空。

  “没……没有……”张辽神色惨淡之极地答了一句。

  尽管,张辽能找出千百个借口,言及与丁原间的关系如何如何,但丁原有举荐赏识之恩却是终究做不得假的。

  且当时张辽在董卓麾下饱受排挤打压,投于吕布麾下也是不得已的自保。

  可拜吕布为主,于道德上终究有着难以遮掩的瑕疵。

  “既然如此……”

  就在李基佯做又要将张辽推出去斩了之时,已经暗中把李基的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的司马懿趁机出列出言道。

  “丞相,我有一言。”

  “说。”

  “孰能无过乎?过而改之,则善莫大焉。”

  顿了顿,司马懿转而开口道。

  “张文远纵一时糊涂,但我见其敢于承认己过,亦不狡辩求饶,可见其绝非贪生怕死之徒,实乃被汉贼蛊惑耳。”

  “今大王志在复兴大汉,正是需广大有志之士相助之际,若是张文远迷途知返,也不失为一可用之才。”

  李基听罢,暗中观察着张辽的神色,脸色似是在迟疑着……

  关羽见状,也是暗自反应了过来,连忙走到张辽的面前,出声道。

  “文远还不快快向丞相表明心迹?”

  张辽看着眼前的关羽脸上的那几分关切之意,心中大为感动之余,也是生出几分幡然醒悟之感。

  还是那句话:归汉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无论如何,这乱世不过十年,魏赵立国也不足三载。

  汉,终究才是正统所在。

  张辽的潜意识也难以否决这一事实,且李基此前的呵斥之言,在某种意义上何尝又不是在打消张辽归降的心理顾忌。

  这一次,张辽主动向着李基单膝跪下,垂着头,开口道。

  “辽,乞降。”

  李基稍加思索后,迟疑道。“就怕足下,今后仍会行不忠之事……”

  关羽见状,跟着拱手开口道。

  “关某愿为文远担保,若文远归降后行不忠不义之事,关某愿自刎以谢天下。”

  张辽惊得瞪大眼睛,扭头看向关羽那伟岸的身形,心中感动得可谓是无以复加之余,脱口而出道。

  “我本罪人,何以得君侯这般看重,代为担保?”

  “关某确信文远乃忠义之人,绝不会负我,更不会负了大汉。”

  关羽正色地开口道,听得张辽双目湿润。

  “辽,定不负君侯!”

  张辽如此答了一句后,转而更是直直地双膝跪地,叩首道。

  “罪将请罪,恳请丞相准我归降。”

  李基见差不多了,这才开口道。

  “也罢,也罢,那便准你归降,暂在帐下担任校尉听用,你可心服?”

  “谢丞相大恩。”

  张辽连忙答谢。

  当即,关羽脸上也是颇有几分喜意,亲自为张辽解开绳索。

  不过,李基见张辽一副狼狈模样,就连身上伤口都没有处理妥当,便令人先将张辽给带下去处理伤势了。

  只是,等张辽被带离大帐请医师来进行治疗包扎之时,方才有些后知后觉……

  我,我居然就这样降了?

  还是主动请降的?

  此念一起,让张辽的脸都不禁有几分火辣辣的感觉,但心中倒没有丝毫后悔,反而倍感轻松自在。

  事实上,对于吕布诸多所作所为,张辽心中也是不甚赞同。

  只是秉承忠义,张辽劝说不成,也只能默默地效力。

  不过,随着伤势处理完毕,张辽又换了一身汉将的制式甲胄,一路被领着返回大帐参与军议之时,张辽心中反倒有些忐忑。

  对于归汉,张辽并不抗拒,但张辽就怕李基开口询问吕布军中诸多隐秘,这让张辽一时不知自己该如何做答。

  答,无异于背刺旧主;

  不答,怕又会被误会心系旧主。

  怀抱着如此复杂的心绪,张辽从大帐的侧门被领着进去,与一众无有资格出言的校尉一般在帐下听用之时。

  张辽旁听了一阵,却发现帐内的丞相似乎在安排着一连串围剿追杀曹军的安排。

  这让张辽心中颇为疑惑之余,又继续细细听了一阵,却发现丞相似乎是打算分兵,并且丞相准备亲领一军直奔荥阳而去。

  这般半公开的军议,许多细节以及缘由都不会说得清清楚楚,更多的是为了准确向军中的各级将领传达军令。

  如张辽这只听了一半的,不免有些云里雾里。

  而随着此次的军议接近尾声,已然做好了一系列安排的李基目光扫视了帐下众将一圈,开口进行总结道。

  “待吕布大败的消息传到曹操耳中,魏军的军心必然随之浮动,渐渐萌生退意。”

  “尤其是当魏军确认了本侯已然离开了官渡大营后,曹操必然会迫不及待地筹备退兵之事,届时能有多少收获,就全赖诸位用命了。”

  众将齐齐躬身领命,许多人脸上兴奋得更是一片通红。

  旋即,还不等张辽熟悉一番汉军军中事宜。

  在李基的命令下就迅速地进行了分兵,其中李基将率领十五万精锐直奔荥阳而去,张辽也是随军听用的校尉之一。

  而这足足十五万精锐的调动,自然瞒不过对岸的曹军,但却是让曹操一时还有些不明所以。

第940章 阳谋?

  “分兵了?”

  “真分兵了?”

  “确定有十五万?”

  性格多疑的曹操,一个三连质问,再三不断派出斥候去进一步探查。

  在初次听闻这一消息之时,曹操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诈,说不得又是子坤佯做分兵,让自己放松警惕,然后再以雷霆之势偷袭己方大营。

  吕布正率军扰袭中牟县之事,曹操自然清楚。

  只是以己度人,换做是曹操处在李基的位置上,断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放缓官渡攻势,转而分出重兵前往中牟县驱赶吕布。

  因此,即便斥候已经再三探查,再三核实了汉军分兵十五万离开,曹操仍是觉得万分可疑。

  尤其是分兵离去的汉军,居然打着的是李基的大纛,这就更不合常理了。

  不是曹操看不起吕布,属实是曹操不觉得吕布在中牟县能逼迫得李基亲自前往。

  ‘难不成是子坤大意失中牟,粮草尽数被吕布所焚,这才仓惶率军前往?’

  只是中牟位于官渡南侧,情报恰好被处于中间的汉军所阻,想要及时得知中牟县的变化并不容易。

  迟迟难以做出判断的曹操,干脆召集一众谋士前来商议。

  只是众人商讨良久,一时也是难有什么定论,大多都是支持当以不变应万变,且提醒警惕,需小心有诈。

  毕竟面对着的是那一位素以奇谋妙计闻达于世的大汉丞相,再如何谨慎小心也不为过。

  不过,就在曹操准备结束军议之时,迟迟没有发声的荀攸似是想到了什么,骤然开口道。

  “或是……吕布已经大败了?”

  “什么?!”

  一时间,一众谋士惊呼之声频响,皆被荀攸这一猜测给惊住了。

  “吕布此人的人品低劣不假,可统兵、武勇皆是当世有数之人,且麾下汇聚了魏赵两国的大部分骑兵,整整七万之数,岂会无声无息地败了?”

  “然也。且中牟县周边地处平原,几无可设伏之处,纵是有重兵包围走脱也是不难,怎会大败?”

  “吕布大败与汉军分兵有何联系?倘若当真是吕布大败,再难以威胁汉军,汉军更应集中兵力猛攻我军才是……”

首节 上一节 673/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