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楼生涯 第114节

  身为堂堂大夏的内阁首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俘虏的。

  只是庆幸过后就是无尽的恼怒。

  刚才由于情况紧急,并没有来得及细想。

  现在蒙古大军撤退后,再将蒙古人的举动在脑子里回放了一遍后,汪知节立刻就明白了脱脱不花的真实意图。

  其实蒙古人压根就没有想和大夏军队动手,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想给使节团来个下马威而已。

  脱脱不花纯粹就是利用使节团没有防范的心理对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毕竟谁也想不到,原本主动求和的蒙古人会突然对使节团来这么一下。

  当然了,也仅仅限于恐吓而已,但当时使节团或者是杨清没顶住压力选择了投降的话,原本的恐吓就会立马变成一场盛大的受降仪式。

  有了使节团和数万大军的俘虏,不仅能让大夏朝颜面尽失,而且也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占尽上风。

  只可惜,脱脱不花的计划是好的,却遇到了同样不按理出牌的贾瑜。

  原本在脱脱不花和庆格尔泰的设想里,以贾瑜那一万出头的兵力,最好的选择就是龟缩在城池里静观其变,而不是冒险出城。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可贾瑜却做出了另类的选择,既然你要对使节团下手,而且还被我看到了,那老子就算是全军覆没也要出城跟你硬杠到底。

  这并非是脱脱不花和庆格尔泰没脑子,而是双方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

  游牧民族固然凶残暴戾,但一旦遇到强敌或是自认为不可力敌的对手,他们认怂的速度远比大多数人要快得多。

  这是不是跟他们崇尚的狼性精神很像啊?

  君不见在另一个时空里,自从机关枪出现后,原本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立刻就变成了能歌善舞。

  诶……转变就是这么大。

  蒙古人撤退了,原本杀气腾腾的大军立刻变成了人畜无害的小绵羊。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既然蒙古人都撤了,他们也应该见好就收,下令部队后撤就好。

  但贾瑜可不会惯他们这个臭毛病,凭什么你们想挑衅就挑衅,想撤退就撤退,然后一点代价都不用付出,哪有这样的好事。

  随后,汪知节、杨清以及一众使节团和数万大军就看到了令他们目瞪口呆的一幕。

  原本从城内出来增援他们的大军突然转变了方向,朝着蒙古大军的军营开去。

  等他们来到距离蒙古大军大营约莫一里地左右停了下来,然后伴随着一声号角声。

  数十辆拖着火炮的大车停了下来,然后一字排开,随后数百名炮手开始忙碌起来。

  短短半刻钟都不到,就听见伴随着阵阵隆隆炮声和一股股浓烟升腾而起,数十枚弹丸直扑蒙古鞑子的营地。

  随后便听见蒙古大营里传来阵阵惨叫,不用看就知道这一轮炮击肯定让不少蒙古鞑子吃尽了苦头。

  伱以为这就完了?

  并没有。

  擦拭炮管、装填药包、塞入弹丸,然后继续开炮!

  就这样,炮手们一连开了三轮炮,这才不慌不忙的将火炮装上大车,然后不慌不忙的后撤。

  丝毫没有理会答应里差点把肺都气炸的脱脱不花等一众蒙古将领。

  “大汗……您就让我们出击吧,我们宁愿死也要跟那个贾瑜拼了!”

  好几名蒙古将领气得眼睛都红了,抽出弯刀跑到脱脱不花跟前请求出战。

  对于他们来说,贾瑜对着他们的大营开炮的行为,伤亡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那种侮辱他们实在受不了,这跟抽他们的耳光没有什么区别。

  “回来!”

  脱脱不花将所有人都喊了回来。

  沉着脸道:“刚才确实是我们挑衅在先,贾瑜这三轮炮击是在报复咱们呢。

  而且这轮交手确实是咱们输了,这没什么好说的。这个亏咱们认了,大不了等到谈判的时候再找回场子就是了。”

  就在脱脱不花琢磨着如何找回场子的时候,贾瑜率领着火枪兵也和以汪知节为首的使节团会合了。

  看着面前排成一个个整齐方阵的火枪兵,再看看身后的杨清和大夏军队,汪知节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反差感。

  同样都是大夏的军队,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其实又何止是他,作为被朝廷新任命的宣府总兵官,杨清也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

  毕竟刚才他犯下的错误实在是太大了。

  虽然他们这次是来谈判的,但双方并未达成任何协议,他率领大军就这样以一点戒备都没有,以行军的姿态大摇大摆闯入蒙古大军的攻击范围。

  以至于被突然行动的蒙古大军搞了个措手不及,差点全军崩溃。

  要不是贾瑜及时出城增援,搞不好这三万大军就得毁在自己手里。

  这种事如果真发生的话,自己除了自刎谢罪外,估计再也没有办法洗涮身上的罪行了。

  估计死后还得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一笔:大夏昌平十三年,宣府总兵率领兵三万护送使节团前往宣府,因毫无戒备之心,遭脱脱不花袭击。

  全军覆没……总兵官杨清……薨!

  这样一来,自己可真是青史留名了。

  现在虽然因为贾瑜的及时出现而挽救了全军,但自己也因此在首辅和诸位大臣的眼中留下了昏庸无能的印象。

  反观贾瑜却因为这件事再次拔高了形象,要是事情传到神京的话,恐怕又会增加皇帝对他的好感了。

  一想到这里,杨清看向贾瑜的目光里不禁带上了一丝阴霾和嫉恨,算是将贾瑜给恨上了。

  这世上就是有这么一小撮人,遇到问题后他们不会思索得失,自我反省,反而会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在对方的身上。

  这时,贾瑜策马来到了众人跟前,下马后对汪知节拱手道:“末将贾瑜参见首辅大人,由于末将甲胄在身,无法行礼,还望大人见谅!”

  “贾将军无需多礼。”

  看着贾瑜,汪知节原本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虽然在此之前,他对贾瑜这个文官们口中的幸进之徒没有任何好感。

  即便后来传出贾瑜屡败蒙古大军,并光复宣府的消息后,他依然认为贾瑜的胜利不过是一时的,想要长治久安依然只有依仗他们这些能治国安天下的文官。

  但不管他怎么想,今天这个人情他是欠下了。

  他眼睛不瞎,倘若刚才不是贾瑜及时率军出城,依靠杨清这个废物,他早就成为脱脱不花的阶下囚了。

  他温声道:“今日多亏了贾将军,本官和数万大军才得以转危为安。

  今日之事,回京后本官一定会如实奏明陛下,为将军请功。”

  “多谢汪大人。”面对汪知节释放出来的善意,贾瑜赶紧表示感谢。

  “来……贾将军,容本官向你介绍一下各位大人。

  这位是礼部尚书匡维之大人,这位是鸿胪寺寺卿莫梦松大人,这位是新任宣府总兵官杨清大人……”

  汪知节每介绍一个人,贾瑜都会一一跟他们见礼,而对方表现出的态度也极为友好。

  没法子,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刚才的事确实多亏了贾瑜,这个人情你得认。

  在官场上混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

  一番寒暄下来,自然是一副其乐融融的场面。

  在相互介绍过之后,贾瑜也邀请众人一同入城。

  众人一同来到了总兵府,汪知节率先在大堂的首座上坐了下来,周围的官员也按照官职大小依次落座。

  贾瑜作为一名三品武官在这里职位是最低的,他正想到后面找个地方坐下来,不料汪知节却冲他招了招手。

  “贾将军,你坐在本官身边,待会本官还有事询问。”

  贾瑜只能无奈的拱了拱手,只能在汪知节旁边坐了下来。

  汪知节轻咳了一声:“诸位,适才发生的事大家都看到了。蒙古鞑子虽然战败,但依然贼心不死。

  试图趁着我军不备偷袭我军,虽然天佑我大夏,没有被此獠得逞,但也足以看出脱脱不花此人生性狡诈凶残。

  对于接下来的谈判各位务必要加倍当心,尤其是宣府的城防,务必要小心对待,不可让其有可趁之机。”

  众人齐声答应下来,只有杨清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只感觉汪知节的话就是特地针对他的,只是他不敢怨恨对方,却将心中的怨恨转移向了坐在汪知节下首的贾瑜。

  所以说,有时候仇恨就是来得如此的莫名其妙,而贾瑜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莫名中居然多了一个仇家。

  就在杨清心中仇恨涌动时,就听汪知节又道:“贾将军。”

  “末将在。”贾瑜站了起来朝汪知节拱手行礼。

  “坐下。”

  汪知节摆了摆手,和蔼的问:“贾将军,在座的人里,就属你跟蒙古鞑子打的交道最多。

  况且你前些日子自亲率大军突袭宣府,直捣鞑子王庭,俘获鞑子十多名贵族和大批鞑子,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明日咱们就要跟鞑子打交道了,不知你有何良策,不妨说出来。”

  重新坐下来的贾瑜思索了一会后,正色道:“既然汪大人让末将来说,那末将便说说自己的浅见。

  倘若说得不对,还请各位大人斧正。

  今天之事各位大人也都亲眼看到了。

  蒙古鞑子原本就是一群凶残野蛮之辈,畏威而不怀德。

  道理对于他们而言是从来不存在的,倘若他们突然跟咱们讲道理,那一定是因为逼不得已。

  所以对付这样的蛮夷,咱们的态度一定要强硬,千万不要抱着以德报怨那套去跟对方打交道,否则吃亏的一定是咱们。

  这次既然是鞑子主动求和,咱们不妨将条件开得大一些。

  譬如咱们可以让鞑子赔偿给咱们一定数量的战马、牛羊乃至金银。

  倘若一下子拿不出来也不打紧,咱们可以让他们慢慢还,一年还不起可以分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行。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鞑子感到肉疼,否则一旦让他们认为没饭吃了就可以随意南下犯边烧杀掠夺,即便输了也不打紧,只要轻飘飘的认个错就可以全身而退,那样只会助长鞑子的野心和嚣张气焰。”

  “这……”

  贾瑜的话让汪知节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才好。

  良久他才缓缓道:“这……是不是有违圣人训诫?”

  “圣人训诫?”

  贾瑜冷笑一声:“圣人训诫固然要遵从,但末将以为,圣人的仁是对咱们汉人百姓讲的,圣人可没让咱们对蛮夷讲仁慈。

  更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这些蛮夷之人,用刀剑远比用圣人之言要有用得太多。”

  汪知节沉默了,良久他轻声道:“你的话本官记下了,不过具体如何还得等明日与脱脱不花见面后再说。”

  这时,外面有士卒来报:“启禀汪阁老及各位大人,城外射来一支箭,上面附有书信一封”

  “快呈上来。”

  很快,这封信被送到了汪知节手中。

首节 上一节 114/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