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169节

  在场之人大多年过半百,听了这话,纷纷面露感慨。

  到了他们这个地位,故人见一次少一次,

  相熟的人到了晚年,甚至几年都难以见上一面。

  尤其是像傅友德这样年过六十的将领,说不定哪天一去不归。

  陆云逸并没有这样的感慨。

  如果一切顺利,在场的所有人,他都能为他们送别。

  如果不顺利,那也无妨,大家会一同离去。

  傅友德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很快就看到了鹤立鸡群的陆云逸。

  他抬起手招了招,露出爽朗的笑容:

  “臭小子,过来!我在路上可看到了个好东西。”

  陆云逸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想要躲到人群后面。

  但在场之人都是老头,身形佝偻,

  而他年轻挺拔,十分显眼。

  尤其是看到傅友德那热切的目光后,

  陆云逸知道自己躲不过去,只能尴尬地笑了笑,慢慢走了过去:

  “下官陆云逸,见过颍国公。”

第550章 形势突变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返回京城,

  起初,傅友德只是与一些军中将领进行商讨,

  可随后,他便紧紧拉住陆云逸,事无巨细地问个不停。

  陆云逸如同一只温顺的鹌鹑,

  在众人的注视下,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地回答着问题,

  期间还不时地与诸位将军展开激烈争论。

  比如,右军都督府佥事发现,

  在三轮车和自行车中,最贵且最复杂的部件当属变速盘。

  于是,他便想着将变速盘去掉。

  陆云逸费尽口舌,才向他解释清楚,

  变速盘是蹬车省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整个工具的核心部件。

  再比如,轮子的成本相当高昂。

  前军都督府佥事询问陆云逸,能否在自行车两旁加装两个用来背柴火的大筐,

  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一个轮子的费用。

  陆云逸又花了好大一番功夫,向他解释道,

  三轮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撑面,使三轮车更加稳固、平衡。

  总之,在这一路的行程中,

  陆云逸化身为“问答小能手”,不停地解答着各种问题。

  尤其是在颍国公傅友德表明态度之后,这种情况愈发明显。

  这让陆云逸暗自惊叹,

  他记得没错的话,先前那些对三轮车和自行车持保留态度的人,

  如今在老大哥傅友德回来并表态后,

  所展现出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其他原本就赞成的佥事。

  进入应天城时,天色已然朦胧漆黑。

  然而,街道两旁整齐排列着手持火把的军卒,为队伍照亮了道路。

  进城之后,陆云逸终于能稍作歇息。

  由于两日未曾合眼,再加上一路奔波劳累,

  他只觉得头晕脑胀,脑袋不由自主地不停点着。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跟在一旁未曾说话的徐辉祖靠近了些,小声提醒道:

  “这两日,京军中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消息,你务必多加留意。”

  陆云逸瞬间一个激灵,顿时来了精神,眼神中透露出几分警惕:

  “魏国公,是什么消息?”

  徐辉祖没有揭穿陆云逸的装傻,只是轻轻一笑:

  “多关注一下京中的流言蜚语。

  倘若有必要,都督府可以与京府联手,再抓一些人。”

  听他这么一说,陆云逸立刻心领神会,轻轻点了点头:

  “多谢魏国公提醒,下官明白了。”

  徐辉祖深吸一口气,侧头看了看陆云逸。

  陆云逸回京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不再像以往那样鹤立鸡群,

  对此,徐辉祖心中还是颇为感激的。

  毕竟,他凭借父辈荣誉登上高位是事实。

  即便他有真才实学,也不愿整日被人因年龄问题而说三道四。

  徐辉祖抿了抿嘴,继续说道

  “将允恭留在应天,是我做的决定,希望你不要介意。”

  陆云逸微微一愣,说道:

  “魏国公,这是都督府的决策,下官怎会介意呢?”

  徐辉祖没有与他争辩,而是缓缓说道:

  “都督府在最近的几次商议中,

  已经认定火枪兵是未来大明军伍的发展趋势。

  如今,大明懂得火器的人不在少数,

  但能在战场上将火器与骑兵相提并论,

  把火器作为主攻和主要歼敌手段的人却不多。

  你是其中之一,西安那边还有一个年轻人。”

  “还有其他人?”陆云逸微微挑眉。

  “你别误会,山西的战事不过是一场百余人的遭遇战,

  火枪歼敌数量也不过三十人,与你所经历的战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陆云逸恍然大悟,点了点头:

  “魏国公,火枪便于携带。

  倘若都督府和工部能够研制出更加高效的速射火器,

  那么,无论是大规模战场还是小规模战斗,

  火枪都能发挥出巨大威力,而且单兵作战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毕竟,火枪的训练难度要比弓弩小得多。”

  徐辉祖有些惊讶地看了陆云逸一眼。

  他知道,陆云逸是军中赫赫有名的神射手。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站稳脚跟后,

  会不自觉地维护该领域的权威,比如长弓。

  但陆云逸的坦然态度却让他颇感意外。

  顿了顿,徐辉祖沉声说道:

  “都督府已经在钻研了,

  工部一些工坊正在进行相关工作,想必你也有所了解。

  既然火枪将成为未来军伍的中流砥柱,

  那么在京城留下一位擅长使用火枪的人,是朝廷的需要。

  我问过郭铨,他不愿意留在京城,

  他说想要出去闯荡,靠自己的本事夺得功勋。

  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允恭头上。

  日后,都督府在火器的操练和战法方面,都要依靠他。”

  听了这番话,陆云逸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魏国公,前军斥候部在云南只是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于具体操作方法和精细化改进,还需要后续深入研究。

  我们并非权威,允恭留在京城,

  是为了让都督府的一众参谋能够打破现有权威。

  如果仅仅局限于云南战场的经验,火枪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军事的进步,依赖于下一代敢于挑战上一代的权威,勇于突破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进步。”

  这一番话不仅让徐辉祖愣住了,不远处的李景隆也回过头来,

  就连坐在太子车架前的傅友德也转过头,

  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拳头不自觉地紧紧攥起。

  对于陆云逸的这番话,傅友德有着深刻体会。

  如今是洪武二十二年,傅友德已经六十四岁了。

  然而,他仍然要亲自挂帅出征,其中固然有朝堂争斗的因素,

首节 上一节 1169/18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