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礼收敛笑容,淡淡道:
“韩大人,民间百姓可是为了甘薯丰收喜极而泣啊,
米价粮价也因此而暴跌三成,
不少百姓今日买米一石,能够省下几十文,
省下的钱够买好几斤肉,敢问民生哪里乱了?”
“那些员外,哀号的声音都要冲到朝廷上去了!!”
韩宜可见他还在强词夺理,不由得心中多了几分恼怒。
刘思礼笑着摇了摇头:
“韩大人,这些员外商贾动辄家财万贯,他们怎么能是民呢?”
“不是民是什么?”韩宜可眼中闪过一丝荒谬。
刘思礼淡淡道:
“若是下官没记错,韩大人出身浙江绍兴,乃是北宋宰相韩琦之后,
家世渊博,有良田千亩。
而本官则出身辽东世家,乃金辽权贵之后,
像你我这等人,怎么会是民呢?”
韩宜可眼中荒谬愈发浓郁,他有些听不明白刘思礼的意思,
“你在说什么?刘大人莫非是被钱财冲昏了头脑?”
“不不不”刘思礼摇了摇头,说道:
“下官是想说,这些商贾员外平日里视朝廷法度与无物,
侵占田亩,强买强卖之事干了不少。
他们总不能占便宜的时候视《大明律》与无物,吃亏的时候就抱着《大明律》不撒手吧。
下官以为,像你我这等家世,应该早知道自负盈亏这个道理才是。”
“如今地价起复,不少员外伤筋动骨,
怎么能让朝廷来主持公道呢?这分明是自己选的路啊。”
韩宜可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是在埋怨自己为这些商贾员外说话。
深吸了一口气,韩宜可努力压制心中不忿,说道:
“刘大人,这些人神通广大,与不少朝廷大人都有关联,
事情闹得这么大,你就不怕收不了场?”
“韩大人多虑了,有了甘薯,什么地都能种出粮食,
他们手中的地若是不想要了,
那就通通卖了好了,商行一并采买。”
“刘大人,你们联合起来如此大肆收购上等田亩,
是笃定了这些田亩不会再继续下跌吗?”
韩宜可觉得自己这话说得有些不对,赶忙找补:
“应天商行、建筑商行现在都是朝廷的商行,
其中钱财也是朝廷所有,
如此被拿去买地,若是继续下跌,损失的可是朝廷,
如此大事,为何不先与本官商议一二,好让市易司提前知晓。”
刘思礼面露恍然,知道这韩宜可为什么如此激动了。
他笑了起来,声音温和:
“韩大人莫要着急,不过是买卖一些田亩,算不得什么大事。
这些上好田亩紧邻京城,
只要朝廷还在,价钱迟早都要恢复正常,韩大人急什么?”
一听此言,韩宜可愣在当场,眼中生出一些荒谬,
尽管他早就有此猜测,
但刘思礼如此直白地说出来,还是让他震惊。
“价钱还能恢复如初?”
刘思礼神秘一笑:“更胜以往!”
第857章 藏富于民 谁是民!
韩宜可离开了应天商行,坐在马车上陷入沉思,
脑海中回想的尽是刘思礼的肯定答复。
“更胜以往?”
按照刘思礼所言,
甘薯丰收会让天下百姓都吃饱,从而让更多人汇聚应天京城。
这些人或许是外出做工的百姓,或许是被官府选拔的民夫。
当应天城的人越来越多之时,
京城附近良田,也会变成天价,更胜以往。
而如今跌价,只是暂时恐慌。
应天附近的田亩贵出其他田千倍万倍,并不是能种出千万倍的粮食,
而是因为在应天京城,在天子脚下。
韩宜可在心中找寻着此话的疏漏,
却发现.他已经被这些话说服了。
从各大商行争相出手的场面来看,
应天附近的上等田亩根本不愁卖,
而那些国公府邸低价买了田亩,或许就再也不卖了,或许只卖一小部分。
市面的地少了,又会让地价上升
“呼”
韩宜可长舒了一口气,已经看明白了这些人赚钱的法子。
凭的就是手中钱多,赚取的是京中员外商贾的恐惧。
“老爷,去哪?”
车夫的声音传来,打断了韩宜可的思绪。
他想了想,说道:“去太子府。”
“是!”
马车摇摇晃晃,很快便来到了太子府。
一番通禀后,他在府邸花园中见到了太子朱标以及二殿下、三殿下。
两个孩子正在花园宽大庭院上玩着滑板,银铃般的笑声不停弥漫。
韩宜可抿了抿嘴,
这等应天商行新出的物件很招孩子喜欢,他的孙子就嚷嚷着买一个。
“臣韩宜可参见太子殿下。”
“嗯,坐。”
太子朱标三十余岁的模样,
一身棕色常服,眼窝深陷,此刻正眯着眼睛,享受着阳光照射。
即便是韩宜可来了,他也没有太多动作。
“何事?”
朱标见韩宜可久久没有说话,便微微抬起眼眉,发问。
“若是商行的事,本宫帮不上你的忙,市易司能做多大,要靠你自己。”
韩宜可一愣,旋即有些不好意思,
最近这段日子因为市易司的职权问题,他来过许多次太子府。
“殿下,市易司之事臣感激万分,
有太子殿下相助,市易司已经有了一些规章,相信很快就能步入正轨。
今日臣前来,不是为了市易司之事,
但的确与商贾之事有些关联。”
太子朱标看了韩宜可一眼:
“什么事?”
韩宜可站直身体,声音铿锵有力:
“殿下,臣发现了国之大盗!”
话音落下,零零散散的风吹树叶声似乎戛然而止,
周遭宫女太监也默不作声,低下了头。
太子缓缓睁开眼睛,锐利一闪而过,
气氛陡然从盛夏变成了深秋,带着一丝寒意。
“国之大盗?韩大人发现了什么?”
韩宜可没有隐瞒,从随从手中接过了数本文书递了过去,
同时将自己所知的说了出来,连带猜测也一并吐露。
最后,韩宜可沉声道:
“殿下,诸多公侯是国之柱石,
如此与民争利之举不可助长,更不可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