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40节

  “所以我打算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大明创建更加良好的体制,并且分析其中弊端,确定这段时间是个好体制,过个几十年就得改革变通,甚至怎么变通和变通的方式都已经准备好。”

  “二是必须要庆幸,空间节点能带东西。”

  说著他扫了眼纸上清单,笑道:“能带东西,而且没什么限制,就是简单模式,在我的帮助下,二十年完成二次工业革命,三十年迈入信息化时代,五十年大明旗帜插遍全球!”

  屋子里朱元璋听到他说自己留下的制度把大明折腾得够呛时,忍不住捏紧了手中的笔,但直到听到五十年称霸世界,不愉的脸色才勉强缓和下来。

  “哦?”

  朱标听著他说的这些令人听不懂的话,来了兴趣道:“说说。”

  “粮食!”

  朱云峰一针见血地说道:“我其实想说生产力,但估计你们也不懂,那我就拿个你们能理解的东西。两年内,我要让大明的粮食产量翻一番!”

  翻一番?

  朱标眼睛睁大,一脸不敢置信。

  里间书屋正在佯装批阅奏折,实际上竖起耳朵听的朱元璋停下了手中的笔。

  旁边的朱棣忍不住愕然道:“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吗?”

  “二祖啊。”

  朱云峰摇摇头道:“你都在我家里待了那么久了,怎么就一点都不开窍呢?你这几天也看了吧,我们那的田你见过有人耕吗?”

  “额......”

  朱棣这才回想起来。

  他曾经站在二楼阳台上俯瞰过。

  朱云峰家的地势比较高,能够一眼看到屋前有一片很大的凹地。

  在凹地下连绵十余丈,围城一圈一圈的梯田,粗略看过去,至少有三四十余亩。

  而且不止屋前,屋后也有,每栋住屋离得很远,都被田地隔开。

  但古怪的是,那些田亩只有很少的土地耕作,即便耕作也都是种菜,上面长满了杂草。

  如果不是田埂以及那一圈连著一圈的土地,能明显看出是田地的痕迹,恐怕都以为是荒地,而不是田亩。

  “你们想想,为什么我家周围那么多田,却没有人耕作?是大家不吃饭的吗?”

  朱云峰反问道。

  朱标虽然去过他家,却并没有见识过那种情况,目光不自觉望向朱棣。

  朱棣挠挠头道:“莫非是你家那边的田皆是劣田?”

  他听说山里的田产量都不怎么好,特别是这种深山老林当中,地下都是石头,水源也不能保证,远不如平原或者湖边。

  朱云峰摇摇头道:“错了,是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只剩下老人,老人已经都不怎么种田。”

  “老人都不种田了?”

  朱棣和朱标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纳闷。

  很多老人种田经验丰富,活到老种到老,即便有些身体不好,但怎么可能会集体都不种田?

  这是什么道理?

  难道他们都不需要为自己生计发愁了?

  看到二人脸上露出不解的表情,朱云峰其实知道大概率隔壁房间的朱元璋这个时候也正疑惑不解。

  他并不怪他们没有想透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后世想不明白的也大有人在。

  这当中一方面是个认知问题,另外一方面是个常识问题。

  朱元璋他们对现代的认知程度较低,完全不知道现代科技到底发达到了什么地步,是否能够养活得起那么多人口。

  所以他们非常惊讶,不理解老百姓为什么宁愿让土地荒废了也不去种地。

  却不知道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生产力提升,加上袁老等科研人员努力,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稳步提高,自给率达到了90%以上,能够养活十四亿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粮价低廉,粮食充足,那么年轻人就势必会去寻找比种地收益更高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生活。

  比如去工厂打工,店铺上班,或者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找个更好的工作,赚到了钱,能够在市面上买到廉价粮食养活自己,不需要下地耕作填饱肚子。

  但这样的现象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只有权贵、有钱人和地主才不需要耕作,九成九以上的百姓都要下地干活才能勉强度日。

  这是他们缺乏认知的一点。

  然而古人缺乏现代认知与常识很正常,可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几十年了,对这样的认知和常识缺乏的人大有人在。

  或者说这些人不是坏就是蠢。

  因为朱云峰曾经在逼乎上见到过一位认证为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的大神说,“中国每年大米产量也就在1.4~1.5亿吨左右,平均每个人200斤。人均200斤是个什么概念呢?饿死人的旧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有四百斤。”

  答主的提问其实是我国大米自主产量是否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他却试图以大米产量人均不足来证明我国粮食产量非常低下,无法满足大家对粮食的消耗。

  这番言论直接把下面的人都给逗笑了。

  拿大米产量来对比整个民国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

  合著我们中国人就只能吃大米,不能吃小麦、肉类、蛋类、奶类了?

  还有岛上那位退役少将,居然能说出导弹70%的拦截成功率,三枚加一起能让拦截率达到210%。

  都不知道这俩人是怎么当上的副主任医师和少将。

  因此有的时候,一些大众以为都知道的常识东西,另外一些人却不一定了解,或者说他们干脆故意使坏。

  只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不过好在朱家父子三人不是后世那些智障,朱标迅速意识到了问题,说道:“你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所谓打工应该不是给田主做活吧。”

  “当然不是。”

  朱云峰摇摇头。

  朱标想了想道:“既然不是给田主做活,那就说明他们有别的生计,而能够让大量年轻人都不需要耕作,这就是说,你们的粮食多到已经能让那些年轻人去做别的活计而不会让人饿死的地步。”

  “答对了!现在你们明白了吧。”

  朱云峰看著他们笑道:“我国虽然一直保留著耕地红线,但其实很多地方也只剩下中老年人还保留著耕作的传统,其中大多数都是北方平原地区,南方山区由于耕作困难,产量不高,很多中老年人甚至都已经放弃耕地,像我们村子,中老人基本上都已经不种粮食。”

  “而我国各省粮食产区排在前几名的,无一例外都是大平原,比如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内蒙古、河北。”

  “古代的鱼米之乡江浙地区已经排到了后面,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因为如今的世界发展超过了你们的任何想像,人已经可以登到月亮上去,粮食的产量同样也已经达到了你们无法想像的地步。”

  “大明一亩地产粮多少我不知道,但东汉三国时期,北方即便是粟麦交替耕作,一年产量也不过三石左右,并且当时的一斤跟我们现在的一斤差别很大。”

  “根据我查的资料显示,汉代一亩地一年产出相当于现代的257斤,能达到400斤就是良田。

  “明代一斤我查了一下,相当于现代596.8克,约等于现代1.2斤,而在我们现代,普通大米、小麦、玉米基本能达到一亩年产1000斤以上,杂交水稻一个季度就能亩产1200斤,在我们湖南可以两熟,一年一亩可以产2400斤,在海南那种热带地区三熟,亩产接近4000斤。”

  “我国每年能够产粮约1.4万亿斤左右,全国耕地18亿亩。”

  他看著朱标的眼睛,微微一笑道:“那么大明一亩地产粮是多少,一年产粮又是多少,全国耕地是多少亩呢?”

  朱标脸上露出愕然的表情,迟疑说道:“田亩应有七八亿,一亩产粮这不一定,江浙素来是鱼米之乡,一亩普通的田年产亦只有2到3石,良田可在4到6石之间,因而一年总产粮本宫也说不清楚。”

  “嗯,那就简单地算一算,之前查的资料说明朝一石为150斤,那么这么算的话,明代一石跟现代180斤左右。”

  朱云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在打印纸背面的空白页上简单算了一下,说道:“也就是说,大明江浙地区的一亩普通水田,一年产粮在360到540斤之间。”

  “七八亿亩,就往多了给你们算,按八亿亩来,每亩一年产粮也往高了算,就按540斤,那计算一下就得知,大明一年产粮约为4320亿斤。”

  “那么可以得知,大明以八亿亩的地,产粮4320亿斤。现代18亿亩的地,产粮1.4万亿斤,折算一下就是现代平均每亩地产粮777斤,怎么样,看出这其中的差距了吗?”

  他说完后把笔放下,抬起头笑著看向朱标。

  朱云峰当然清楚,帐肯定不是这么算的,因为明代北方很多地方都是一熟,而且下等劣田占大多数,中等良田以及上等优田占较少数,平均亩产肯定不可能达到540斤。

  而我国说是18亿亩,实际上很多田都荒废了,像江苏和浙江在宋代以后就是产粮大区,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湖州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但到了如今,江苏产粮只能排在全国第九,年产粮才3000多万吨,浙江更低,排名23,年产粮不过才600多万吨。

  所以真正细算的话,这中间的差距就绝对不是平均亩产540斤与平均亩产777斤的区别,而是很有可能平均亩产300多斤与1000多斤的差距。

  只是即便如此,当中的悬殊也一目了然。

  别看一亩地540斤和777斤好似差别不大,可基数放大之后,一年增产就是三分之一。

  这在古代得多开垦多少田地才能达到的事情?

  因而听到朱云峰询问其中的差距之后,朱标神色微动道:“自然是天差地远。”

  “不错。”

  朱云峰笑著点点了茶几桌案说道:“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如果大明所有的田地达到我们现在的亩产程度,就问你们,能不能让粮食翻一番?”

  这句话问完,屋子里一片寂静,就只剩下三个人粗重的呼吸声。

  其实朱云峰知道,实际情况跟他说的可能会有很大出入,比如以明朝的技术水平,根本做不到工业生产化肥。

  但很多时候,找天使投资人,弄个PPT画个饼很重要,而现在,就是画饼的时候。

第32章 我的暴躁老祖宗

  “粮食是立国之本,大明初期为什么过得比较艰难?就在于乱世虽然已经平定,但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百姓的生活困顿,吃了上顿没下顿,国家自然不能稳定。”

  屋子当中,朱云峰轻轻敲了敲茶几,把正在发呆的朱家父子三人唤醒过来。

  他们回过神,朱元璋已经把手中的毛笔放下,静静地聆听朱云峰之后的话,而朱标和朱棣则都目光炯炯地看向他,等待著他的发言。

  朱云峰在朱标和朱棣的脸上扫了一圈,然后笑著说道:“这是大明现在的主要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那么接下来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经济,亦或者经济、工业、军事、教育等等,同步进行,都将畅通无阻。”

  “包括收复云南,北上灭亡蒙元残余势力,对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还有加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海外贸易,以及最重要的工业文明的建设。”

  他循循善诱道:“如果是我自己穿越到了古代,这些东西肯定非常难办,可能需要一步步来,通过各项政策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如先把国家的弊病除去,让政治清明,官场秩序井然。再轻徭役减赋税,慢慢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之后采取更加宽松的商业政策,加速国内商品经济的流通,让财政富余。接著整顿军事力量,等手中有一定武力自保之后,就正式开始搞工业革命,大力发展煤炭和钢铁行业,然后研究蒸汽机,搞蒸汽动力,最后向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

  “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没有整个时代的积累,没有数理化和技术材料的应用,光靠一个穿越者,也许要三十年?五十年,乃至上百年都有可能。”

  “但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朱云峰看著二人咧嘴一笑道:“你们的运气太好了,石碑没有限制,现代科技产物、发展知识都是现成的,这样将会大大缩短大明强盛的时间。”

  说话间他想起了一位故人。

  那位成绩优异的初中同学——赵骏。

  赵骏是隔壁梅山镇那边的人,与他们蓝沙镇离得不远。

  不过直到上初中他们才互相认识。

  因为朱云峰老爸是90年代的大学生,在省城读书,毕业后分配在了长沙某国企上班,后来下海经商,颇有家资。

  只是他因经商常年东奔西走,朱云峰老妈看他手里有了点钱,怕他出轨就选择夫唱妇随,夫妻二人没有固定地方,不方便带小孩。

  所以朱云峰就没有被送去长沙的学校,而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被送到了县里一小,寄宿在一个当老师的亲戚家里。

  相比之下,赵骏则是隔壁梅山镇赵家湾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父母在外打工,他在乡里小学完成了小学学业。

首节 上一节 40/1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