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嘛。”
朱标看到朱云峰从背包里拿出了一叠纸,这还是今天早上朱云峰下山的时候在打印店打印的。
“先说好啊,在谈正事之前,得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吗?”
“是的。”
朱云峰把那叠纸放在了桌上,强调道:“我说的很多东西都是客观的,里面肯定也有贬低老祖宗的话,比如他与二祖制定的很多政策都把大明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如果不是于谦、张居正等人力挽狂澜的话,大明已经灭亡好几次了,所以说到你们的痛处可不能生气。”
朱标下意识看了眼书房的方向,暖阁是有格子窗的,他的目光透过朱云峰,看到朱云峰身后格子窗后,一个身影并没有任何举动。
他便放心下来,说道:“这是自然,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父亲也不是完美的人,自然有疏漏之处。”
“那就好。”
朱云峰点点头,翻开了打印纸叠起来的第一页道:“首先第一条,先明确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以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协作共赢,聚焦发展为基础,你们有什么异议吗?”
“没有异议。”
这是朱元璋和朱标早就商量好的事情,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嗯,那接下来就是第二条,我们之间的义务和责任。我会帮助你们把大明建设得更强大,并且指导你们如何称霸世界。相应的你们也要给予我利益,以此来完成共谋发展,共同进步,你们有什么异议吗?”
“没有。”
这条就更没异议,因为这是双方共同的认识和合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我希望的是能够理智对话,不义气用事。包括老祖宗在内,都要听劝。”
“这条是何意?”
朱标不解。
“很简单,就是不能我说的东西是对的,你们却固执己见,害人害己。正所谓听人劝,吃饱饭,你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的地方,在现代发展和政治经济农业教育之类的理论上,我比你们更有经验和指导能力,所以我不希望外行对内行指手画脚。”
朱云峰强调道:“说句难听点的话,老祖宗就是一个农民,懂什么治国?即便你们有自己的理由,也应该说给我听,让我帮忙参考参考,而不是一意孤行,这一点你们能做到吗?”
这句话出来,朱标先是一愣,随后马上看向书房,书房内寂静了片刻,传出一声咳嗽。
那声音当中,似乎还能隐约感觉到一点愤怒与不高兴的情绪传出。
“有异议。”
朱标急忙道:“你虽然从史书上了解过大明,但又怎么知道真正的大明是怎么样?又如何体会得到父亲的难处?届时按照你说的办法,造成大明动荡怎么办?”
朱云峰笑了起来:“我当然有我的主意,一切前提条件我也会以你们的利益考量出发,也就是维持住大明老朱家江山,毕竟我也是老朱家的一份子嘛。但以我对老祖宗的了解,他是个喜欢独断乾纲的人,只搞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却看不到以后。”
“简单来说,就是老祖宗乞丐出身,确实是千古无二。但也正是身份地位低下,没有什么见识,导致目光并不长远,做得很多政策都是开历史倒车,不符合当前国情以及全球时代发展,结果就是害了大明江山。”
他继续道:“所以基于这一点,我才希望老祖宗能够听劝。在我保证大明江山稳固的前提条件下,一定不能擅自做主,乱搞政策。”
“当然,我其实也能猜到,老祖宗对这条不满,是怕我夺权,毕竟如果政策是由我来制定,那国家的权力就到了我的手里,对于老祖宗来说,那肯定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但老祖宗必须明白的是,我能夺什么权?是嫌现代生活条件不好?还是喜欢古代容易被砍头?没道理的,我来古代夺权,一没那条件,二没那可能。”
“所以我的作用就是给你们当参谋,提供意见以及实际操作的办法,还有提供大量技术材料支持,这一点非常关键,我必须在现代也要拥有庞大的产业,就更不可能来古代夺权了,国家的发展规划一直都在你们手中,我一直都只是个智囊而已。”
说到最后,朱云峰自己嘴角也抑制不住的上扬。
最后这句话才是重点。
为咱们老朱家谋求利益不假,但也得让我朱云峰富起来,先富才能带动落后的大明王朝嘛。
等你们把大量值钱的古董拿过来后,他就能顺势创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至于古董来源以及为什么不优先考虑黄金也已经想过,他们家是有族谱做证明的,证明祖上曾经是朱家后裔,王室子孙。
届时各种明朝以前流传下来的古董就有来历考究,确定是祖传之物,之后只要把朱家坪所有朱姓后裔子孙的利益联合起来,答应分钱或者股份给他们,那就能堵上所有的人嘴。
相比之下黄金现在确实很贵,一克值七八百块钱,但大量黄金来源证明就很麻烦。只能跟小偷销赃一样到处找金店,每次出货个几斤,还得提心吊胆。
古董就不一样了,一枚品相完好的元青花或者宋代官窑瓷器价格能达到上亿,乃至数亿。
搞个七八件价值巨大的古董,运气好甚至能有十多亿现金流。
以目前约650块钱左右一克的黄金价格来算,一斤就是30万,十多亿就是差不多4000斤,玩古董不比黄金来钱高得多?
最关键的是不怕查。
朱云峰之前在逼乎上查过,像这种来路不明的金子想出售太难了,只能到处找那种黄金回收店,一次性出货一两斤就是极限,出货太多会被怀疑是赃物。
并且如今都是网上支付,已经不用现金,短时间内银行卡频繁收入大量财产,就可能会被监控和调查。
所以搞黄金跟搞古董比起来就差远了。
毕竟你古董来源是祖上流传,这么多年古董一直保存著可以拿朱家子孙不敢在清朝时期掏出来这套说辞解释。
至于民国没掏也可以理解为当时有大量田地祖传可以挥霍,且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当时拿出大量的古董流出在市面上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黄金又不是明代古董,会被人发现你是朱家后裔而满门抄斩,不可能三百多年来朱家坪一点黄金都流不出。
真要被官方调查的话,光一个大额黄金来路不明就可能要去坐牢。
因而这几天朱云峰除了制定计划以外,就是研究怎么从古代搞钱过来,首选就是古董,有族谱和族人当背书,没有任何争议。
只是古董虽然来钱多,但来钱却慢。需要请大量专家鉴定真伪,等有了专家背书才能上拍卖行,可能要一年半载。
所以搞钱首先肯定是古董,不过初期创业阶段,倒是可以先拿点黄金顶上当启动资金。等步入正轨,把古董出手之后,有了渠道才能大肆售卖。
“咳咳咳。”
这次朱元璋那边传出三声咳嗽。
朱标点点头道:“好,这一条也能满足你。”
“那就签字画押吧,有玉玺没有?秦始皇那个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就丢了,不过大明是有自己的玉玺的,你们都签上字啊,盖上玉玺,不能不认帐。”
朱云峰笑眯眯地说道。
他当然知道就算签上字,摁上手印,盖上玉玺,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废纸一张。
因为这东西的约束力在于法规的制定者拥有巨大的权力,通过权力来约束其他人遵守这样的法规,就跟法律是一个道理。
但正因为拥有巨大的权力,却也能无视法规。
就像朱元璋发了那么多免死金牌,可基本发一个就杀一个,没什么卵用。
所以一个“扑街写手”给一个本身就喜欢出尔反尔的封建皇帝,一个规矩制定者制定规矩似乎很可笑。
就算签了这约法三章,对于朱元璋来说,好像跟签了张厕纸没什么区别。
然而所谓师出有名。
必须要有这么个字据,朱云峰才能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毕竟朱元璋可以无视,他却有办法约束。
那就是关闭现代通道。
诶。
你违反规定,那我就不跟你玩了。
自己玩蛋去。
或许这种威胁在旁人看来好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思之令人无语。
可若只有这点思考量,那就跟小孩子没什么区别。
因为国家大事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你需要知道你的对手在乎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才能够用某种特点的办法威胁。
朱元璋在乎大明江山,在乎的是老朱家的皇位。
而失去现代,失去朱云峰,那么就意味著失去大明未来的前途,大明将依旧陷入封建王朝轮回,走向灭亡的道路。
因此朱元璋只要不蠢,就应该明白至少在他自认为大明已经足够强大,可以与朱云峰翻脸之前,就必须遵守这样的守则,不敢跟朱云峰闹翻。
反观朱云峰,没有你朱元璋,我一样过著现代生活,只是过得不算富裕,但日子总归能过下去,不至于到非你不可的地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云峰于朱元璋而言,是类似于米油盐一类的生活必需品。
而朱元璋于朱云峰而言,类似于日常需要的消费品或者奢侈品。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也是朱云峰有底气能够与一个杀人不眨眼,一个手上捏著大刀,高喊“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的屠夫谈条件的根本原因。
至于以后朱元璋羽翼丰满,达到了可以卸磨杀驴的地步,会不会对朱云峰下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到时候朱云峰自然也有办法,毕竟他的基本盘可不在明代,而是在现代,可操纵的东西太多,不至于像身穿古代那样毫无退路。
“咳咳咳。”
果然。
又是三声咳嗽。
这就意味著朱元璋如朱云峰所料的那样,在这方面已经不得不对他做出妥协。
朱标便点点头:“好,我签,四弟,去拿玉玺来。”
朱云峰微微一笑。
这也算是奠定了双方以后的合作态度,是平等对话的地位,而不是皇帝跟臣子的地位。
如此一来,至少他也能够极大掌握自主权与话语权,不至于唯唯诺诺,听话当狗。
第31章 简单粗暴的方式
朱云峰手里那一叠纸第一页,就是约法三章。
朱标在上面签字,摁了手印,盖上玉玺,就算是正式履行双方的合约。
等把玉玺盖上,上面就有了“大明皇帝之宝”六个大字。
这是朱元璋创建大明,没有找到传国玉玺之后刻的十六枚玉玺之一,也是行使皇权的主玺。
基本上朱元璋发布的诏书都需要印上这枚玉玺。
至于其它玉玺也都各有用处,比如调兵遣将的是“皇帝信宝”,赏赐大臣的是“皇帝行宝”,册封藩王的是“皇帝亲亲之宝”等等。
而这些玉玺由内使监的掌印太监保管,等洪武十七年建十二监,由尚宝监负责。平日里除了朱元璋可以使用以外,就只有皇太子朱标和马皇后可以动用。
当然,这种动用只是拿来把玩之类,想要通过玉玺假传圣旨还是不可能。毕竟朱元璋只是给予马皇后和朱标巨大的权力,又不是死了,真要是假传圣旨的话他肯定会大发雷霆。
盖上玉玺之后,朱标把玉玺放在一边,长吐了一口气,然后抬起头看向朱云峰说道:“云峰,已经盖上了玉玺,现在可以说说,你要怎么才能强盛我大明了吧?”
“很简单。”
朱云峰把纸收了起来,随后翻开了第二页,笑著说道:“历史其实就是盖棺定论,后人从史书当中看出政策的利弊,做出了总结。老祖宗和二祖的很多制度虽然把大明折腾得够呛,留下了很大隐患。但很多政策在刚刚建国初期还是有些效果,能够在刚刚平定的乱世下,迅速恢复生产,稳定了局势,从而有了洪武之治,永乐之治以及仁宣之治这样的盛世。”
“只能说当时的制度对应当时的局面不能算是差错,却在时间的流逝下导致制度僵化,建国之初的一些好政策到了国家中后期反而变成了祸害大明的坏政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的灭亡也不能全怪在老祖宗和二祖头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明江山衰败与老祖宗和二祖制定的许多不好政策息息相关,老祖宗起于微末是件好事,却也注定了眼见目光不能长远。”
“或者说他自己觉得目光长远,自己制定下的是能够维持大明江山万年不衰的政策,结果几十年后就人亡政息,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