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42节

  他又扭过头看向朱棣吼道:“这小子还说你做的国策害了俺们大明江山,你就在旁边跟死人一样杵著?不会反驳一二吗?”

  “额.......”

  朱棣也缩了缩脖子,在父亲的威势下连声都不敢吭。

  他委屈。

  他冤枉啊。

  虽然朱云峰说了他的政策害人,可问题是他连自己到底制定了什么政策都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哦。

  何况现在他的身份很尴尬,由于朱云峰戳穿了他后来篡了侄子位,又取消了大哥的追尊,还把大哥的子嗣全部贬为庶民。

  结果搞得他在朱标面前根本抬不起头,一跟朱标对视,他就想起了这件事,哪还能主动谈什么国家大事?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呐。

  “太伯爷,老祖宗情绪太不稳定了。”

  朱云峰忍不住对朱标抱怨道:“他制定的国策是害人害已嘛,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怎么还不让人说了。”

  “好了好了,你少说两句。”

  朱标见朱元璋已经在盛怒的边缘,就从小床上站起来,拉住朱元璋道:“父亲,我看云峰不是无的放矢的人,这件事事关大明江山,还是应该汲取后来的教训,不如先听听他怎么说,终究父亲也不希望大明以后灭亡了吧。”

  “哼!”

  朱元璋就气呼呼地走回书房把椅子拽出来,重重地砸在地上,一屁股坐下道:“俺倒要看看这小子嘴里能放出什么屁!”

  看自家老祖宗那么生气,朱云峰撇撇嘴。

  这些情况其实在预料当中,因为以他对自家老祖宗的了解,他做的那些政策必然都是得意之作。

  虽然其中还有很多都没有实施,但大部分都已经完成或者有了腹稿。

  比如大肆杀戮功臣,再距离一个月的时间,就以胡惟庸案为引子,掀起一场功臣浩劫。

  还有设立锦衣卫的事,也将在三年后由现在的仪鸾司改名而来。

  其余诸如分封制、闭关锁国、卫所制度、发行宝钞、户籍世袭等等现在都已经颁布实施。

  所以朱云峰说的那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精心策划,为大明江山制定的千古谋略,他自认为可以保大明数百年无忧。

  结果到了朱云峰嘴里,左一口一个折腾大明,右一口一个祸害大明江山,怎么能不让朱元璋生气?

  然而朱云峰也有理由说的。

  这是事实嘛。

  就那些制度,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如果不是于谦挽救大明,加上张居正改革,大明早亡了。

  事实如此不让人说,就太过分了。

  “那我们就说说老祖宗的那些策略,到底是怎么把大明折腾没的。”

  朱云峰瞥了眼脸色愈发难看的朱元璋,然后继续说道:“还记得我之前跟老祖宗说过,大明的灭亡是多个因素导致的吗?”

  朱标微点下颌道:“我记得。”

  “而老祖宗和二祖制定的一些国策,就是这些因素的其中之一。”

  朱云峰说道:“先从开历史倒车,分封藩王开始。我想问问老祖宗,为何要分封藩王?”

  朱元璋毫不犹豫地道:“自然是为大明开疆拓土,继续抗击暴元!何况这分封藩王,本就袭承了元制。”

  “既然立志要驱除胡虏,又为什么要继承胡人的制度呢?难道以前汉人朝堂没有制度可循?”

  “这.......”

  “而且老祖宗说开疆拓土,抗击蒙元,怕是不止吧。”

  朱云峰笑眯眯地道:“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名将在,却偏偏要分封都没怎么打过仗的子嗣,真是为了打击蒙古吗?”

  朱元璋一时噎住,便也只好坦白道:“不错,我就是为了削弱那些大将们的兵权!”

  “可老祖宗有没有想过,武将们手握兵权威胁到了皇权,那些藩王手握兵权有没有可能威胁到皇权呢?”

  朱云峰瞥了眼朱棣道:“二祖在这件事上应该就很有发言权吧。”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什么?

  朱棣瞪大了眼睛,浑身绷紧坐在那手足无措。

  特别是感受到大哥投来的不善目光之后,就觉得后背发凉。

  我有发言权?

  我有个屁的发言权?

  我要是真造反成功当了皇帝才有话能说啊。

  可现在我才十九岁,还没到以后造反的时候,哪有什么说话的资格?

  俺的好曾曾曾曾曾曾曾曾孙,咱能别提这茬了吗?

  “自然是想过。”

  朱元璋淡淡地道:“可再怎么样,那也是俺朱家子孙。”

  “肉烂在锅里嘛,这一点无可厚非,而且您晚年也让朱允炆削藩,只是让他慢慢来,不许他急躁,说明您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朱云峰继续道:“然而老祖宗应该没有考虑过,一旦削藩,藩王造反,有没有可能造成七王之乱,八王之乱这种情况?就算中央朝堂能够平定,可会不会造成生灵涂炭呢?”

  “哼,那又如何?”

  朱元璋眯起眼睛。

  生灵涂炭?

  只要保住他老朱家江山,死再多的人又有何惧?

  看到他不在乎的样子,朱云峰摇摇头。

  后世有人说朱元璋爱民如子,但正因为是朱家人,深入了解过明史,才知道自家这位老祖宗想的是什么,也才对哪怕是老祖宗也要处处防备。

  先不提那户籍世袭,贱民等继承元朝的种姓制度,以及为了报复支持张士诚的江南百姓而施加的数十倍的重税。

  单说在四大案中,杀的人保守估计就在十万人以上。

  而且多是受牵连者。

  有人说,在朱元璋兴起的四大案当中,那些受到牵连的受害者并不无辜。

  因为“祸不及家人的前提,就是惠不及家人。而那些贪官他们贪污,家人朋友们得到了好处,难道惩罚的时候他们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但朱元璋可不止是杀贪官污吏的家人,而是屠县。

  《明史》当中多有美化,对这些只字不提,但有不少同时期的学者偷偷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元末明初俞本著的《皇明纪事录》就记载“以应天府所属上元、江宁二县之民与胡惟庸为党,将男妇长幼悉屠之!”

  又有祝允明《野记》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京民为逆,僇其半,以半迁之化外。”

  以及陆容《菽园杂记》:“二十三年大杀京民。”

  就连朱元璋在自己所著的《大诰》以及《明太祖御制文集》当中都承认,大屠杀加大流放过后,至少有二到三万户,也就是十多万名南京百姓不知去向。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因为在南京屠杀太多,导致朱元璋从洪武二十四年起,陆续从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浙等外地迁来数万户人民填充上元、江宁县缺口。

  光是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就从各地强迁了两万多户民众,移入南京,补充人户。

  胡惟庸真能够让首都附属的两个县全部百姓跟他造反吗?

  显然不是。

  再加上朱标忤逆自己,不愿意给孙贵妃披麻戴孝这件事,弄得朱元璋连亲生儿子,嫡长子都要拔剑砍这件事。

  足以见得朱元璋虽然是个政治生物,但性情却非常残忍嗜杀,情绪很不稳定。

  在朱云峰看来,百姓在朱元璋心中只能排在第四。

  第一是大明江山。

  第二才是马皇后和朱标。

  第三则是其他子嗣。

  毕竟连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说都不听,非要大肆屠戮功臣以维护统治就足以看出这一点来。

  并且根据朱元璋自己所著的《御制纪非录》记载,他的那些儿子大半都在封地为所欲为,残忍对待百姓。

  结果朱元璋要么只是训斥,要么只是把犯法的藩王剃掉头发,根本没有什么严重的惩罚。

  可见他的儿子比那些百姓重要得多。

  哪怕史书里多次记载朱元璋重视百姓的言论,也呵斥子嗣要善待百姓。

  然而论迹不论心,嘴上说要重视百姓,实际上却对百姓极为残忍暴虐,难免有些言行不一。

  说句不好听的话,也就是朱云峰对他有价值,能对朱元璋看重的大明江山这件事上起到挽救大明未来灭亡命运的关键作用。

  否则的话,一个朱家二十多代后裔,没有任何感情的子孙,说杀也就杀了。

  毕竟连跟随他多年的亲外甥李文忠都差点难逃一劫,若不是被马皇后保住,恐怕早就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更何况朱云峰这个后人呢?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老朱家灭亡的真正根源啊。”

  朱云峰长叹了一口气。

  “怎地?”

  朱元璋冷笑道:“死几个百姓老朱家就没了?大明就灭了?那么多藩王兵权在手,又有何惧?”

  朱云峰摇摇头道:“错了,真的错了,我想说的是,表面上看分封制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导致八王之乱一类,但里面的深层次逻辑其实是让各地藩王失去了对大明的归属感,一旦大明陷入到危难之际,这些人根本不会认为大明江山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眼睁睁地看著大明灭亡。”

  “何意?”

  朱标看情况不对,连忙打岔询问,试图分散朱元璋的注意力。

  “其实正如我之前一直强调的,老祖宗初期的制度初衷都是好的,而且有利于国家统治,只是后来才变得坏政策,可老祖宗太暴躁了,一直忽略我这句话。”

  “正如分封藩王,边塞分封,有利于发展人口,恢复经济。因为北方当时凋零,让塞王扎根当地,建设当地,就像建设兵团一样。”

  “并且塞王平时能够调动的兵权很少,只有战时才能调动主力大军,即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边塞诸王也可以相互制衡,相互支援。”

  “他们的经济也需要朝廷援助,兵马也归朝廷管理,治下的人口也远远少于朝廷所在的南方。”

  “可以说,老祖宗的藩王制度设计,藩王一直在皇帝的掌控之下,说包围燕王府,就包围;有人带头清君侧,没人跟著起哄凑热闹,民心在朝廷,是相当完整的一套体系。”

  朱云峰还是非常客观地分析,没有继续贬低,而是先说说分封藩王的好处。

  这一点还是毋庸置疑的,老朱在最初设计藩王体系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藩王造反的事,因此中央朝廷对边塞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强。

  “那既然如此,为何又说分封藩王是错误的呢?”

  朱标皱眉问道。

  “这个问题更简单,老祖宗刚设立的时候,藩王们并不强,而且有老祖宗镇压,藩王们自然翻不起什么风浪。”

  “但随著时间推移,藩王们在当地经营,依靠个人威望掌握巨大的权柄,老祖宗离世后,藩王变得越来越强,兵马就越来越充足,让中央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首节 上一节 42/1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