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43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祖,网上有人说二祖起兵就八百人,实际上有四五万左右,之后又迅速扩增到了十万人。当时朱允炆派人包围燕王府,准备抓二祖,二祖一声令下,北平城的守军全部听从二祖调遣,瞬息间就占据了北平,拥众数万大军。”

  “说句实话,很多人都说朱允炆蠢在削藩太急,把二祖逼反,但实际上那已经是削藩最好的时机。因为如果再过几年,鬼知道边塞诸王能拥有多少大军?”

  “也就是靠著老祖宗刚刚离世,虎死余威在,震慑住了其余诸王,只有二祖一个人造反,要是再拖几年,恐怕又是个八王之乱。”

  “随后的事情你们也知道了,二祖靖难,屡战屡胜,兵马也越打越多,南下最终攻破应天府,成为了皇帝。”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余藩王全都拥兵自重,冷眼旁观,没有人支援朱允炆,但也没有人帮二祖,也算侧面体现了老祖宗分封制的先进性,奈何朱允炆削藩人心皆失,以至于成为众矢之的,可换你们想想,藩王势力越来越大,你们也会心急。只能说,老祖宗设立这个制度,藩王变得尾大不掉也是个事实,站在中央的角度考虑,自然是个失败的政策。”

  归根到底,老朱设立边塞藩王初衷很好,而且极大地帮助了北方人口、生产和经济的恢复。

  但也正是随著时间推移,北方人口生产经济等各方面恢复,藩王的实力就越来越强,毕竟藩王镇守当地几十年,哪怕有所谓非战时不能调兵的限制,可个人威望摆在那。

  就以朱允炆上位初的时间点为例,朱棣能够迅速把北平周边所有大军掌握,一夜之间拥有四五万大军。

  其余藩王可能没有朱棣那么多,但两三万应该有。

  这样九大塞王联合起来,就有二三十万军队,朱允炆心里不慌肯定是假的。再让他们发展个十几年,军队数量将会更多,那还得了?

  所以削藩是必然之势,不管谁在朱允炆那个位置,都得考虑这个问题。

  “唔,确实有理。”

  朱标思索之后,微微点头,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但他又有疑惑道:“那为何说藩王离心离德呢?”

  “这个更简单了,正如我刚才所言,随著时间推移,藩王会越来越强,中央朝廷会越来越担心,那么势必就只能削藩,这一点二祖上位后就是如此。”

  朱云峰说道:“只是削藩之后,又该如何对待宗室?二祖的办法就是养著他们,拿国家的钱养著一群蛀虫,如此长久以往,离心离德。”

  “我们回看明末历史,国家到了灭亡之际,只有极少数藩王愿意出钱出力帮崇祯,大部分藩王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福王朱常洵家财万贯,豪宅田地无数,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攻洛阳,当时的洛阳巡抚和南京兵部尚书急忙来到福王府上,苦苦哀求富甲天下的福王能够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军饷。”

  “朱常洵拒绝,饿著肚子守城的明军士兵愤怒的说,福王富有天下,却不肯拿出一丝一毫给我们填饱肚子。于是愤然打开城门,福王被李自成斩杀。”

  “蜀王朱至澍富甲天下,刚开始还能拿点钱犒赏守军,但四川巡抚刘之勃劝他把家财拿出来招募人手守城,却被他严词拒绝。”

  “结果成都被张献忠攻破,家产全都被张献忠夺走,要钱不要命的下场就是钱和命都保不住。”

  “之后几年的时间里,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饷开支基本上就来源于福王府和蜀王府。如果这笔钱交给朝廷,又怎么可能灭不了流寇呢?”

  “而且明末本就混乱,官员腐败无能,加上天灾人祸,朝廷没有银子,还得花钱养那么多米虫,更加加大了国库的开支,可以说分封制度是导致大明灭亡的根源之一!”

  他看著朱元璋,认真地说道:“分封制让藩王与中央皇权离心离德,让被分封地的官员百姓卫所士兵与大明离心离德,而日益庞大的赡养藩王开支又严重拖垮了财政,老祖宗您自己说说,这分封制是不是开历史倒车,是不是祸害了大明江山?现在您还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都是你的一面之词罢了。”

  死鸭子嘴硬。

  朱云峰腹诽了一句,然后说道:“那这样的话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回去之后给你整理一份明朝藩王怎么祸害大明的资料,您自个儿慢慢看去吧。”

  “你!”

  朱元璋气急败坏。

  朱云峰双手环抱在胸前,扭过头去,不太想理他。

  这些话本来就是客观事实,他也没有恶意中伤的意思,甚至很多事情都说得比较委婉了。

  像那些藩王在自己领地怎么祸害大明百姓,明朝后期几十万宗室有的富家天下,有的穷困潦倒,明亡之后,各地藩王称帝,小朝廷多达五个等等事情他都没有聊。

  可以说,有明一朝,除了朱元璋时期的藩王还有点九边镇塞的作用以外,其余时候基本上都是大明江山的蛀虫,不断地啃食著大明的根基。

  但显然“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老朱觉得这是自己引以为傲的手笔,如今却被朱云峰批得一无是处,自然怒火中烧。

  朱标忙道:“这样也好,亦有后事之鉴,便可参谋参谋。父亲,如今大错尚未铸成,还有挽回的余地,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一意孤行。”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从椅子上站起来道:“要听你自己听吧。”

  他回到了自己的书屋,眉头紧锁。

  朱云峰作为后世人,肯定对他做的政策有了盖棺定论,因此他并不怀疑朱云峰的话是假话。

  但作为大明说一不二的开国皇帝,被朱云峰左一句农民出身目光短浅,右一句害了大明江山,脸上实在是挂不住。

  何况他也并不认为就一定是自己的政策害了大明江山。

  因为他觉得这些政策是目前维护大明江山的最好手段。

  如果不分封藩王,又怎么合理地把下面那些骄兵悍将的兵权收拢回来?

  如果不设立卫所,又怎么安置那么多大军?

  如果不严格管控百姓,不让他们随意离开本地,不让他们世袭户籍,以至于流寇四起,治安混乱该如何是好?

  这些明明策略都让大明江山稳固如初,又怎么可能会害了大明?

  所以这必定是下面的那些贪官污吏作祟,歪曲了他的好意,将他的政策,导致大明灭亡。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中的杀意更甚。

  朱云峰说他大开杀戒,导致大明灭亡,那他就更要大开杀戒,杀得血流成河。

  对那些贪官污吏,便要剥皮充草,如此重刑之下,将来看哪个官员还敢如此捏造歪曲自己的国策,败坏自己的大明江山!

第34章 大明天下属于谁?

  “云峰,你继续说,父亲也是一时恼怒,你不要放在心上。”

  暖阁内,等朱元璋走后,朱标才开口安抚。

  朱云峰摇摇头道:“我说实话,真没贬低老祖宗的意思,就事论事而已,他太暴躁了,这样不好。”

  朱标苦笑道:“父亲是刀山里杀出来的,习惯了用粗暴的方式,我也劝过他很多次。”

  “还是太伯爷明事理,果然,我就说大明还是该太伯爷继承,要是你不英年早逝的话,大明又怎么会遇到那么多波折呢?”

  朱云峰毫不掩饰地对朱标赞赏,倒不是说他吹捧朱标,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朱标不死的话就没有靖难,明初也不至于发生那么多波动,后面也不会出现朱祁镇这种玩意儿导致土木堡让大明由盛转衰。

  当然。

  很多事情都是不能预测的。

  或许在朱标手里大明会提前进入仁宣之治,但朱雄英早逝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只是改变了朱标的命运,让朱标登基,朱雄英依旧夭折,让朱允炆这样的家伙继续登上皇位,那后面的结果也是难说。

  然而看到自己的直系后代对朱标那么吹捧,旁边朱棣就有点不乐意了。

  你小子到底是我的后人还是大哥的后人?

  全程就奉承他呗?

  要不干脆你认他当祖宗算了。

  只是心中不满归不满,却又不敢发作。

  毕竟自己后来做了对不起大哥的事情,现在在大哥面前抬不起头,以至于话也不敢多说。

  “嗯。”

  朱标淡淡地点点头道:“那你继续说说,父亲那些策略还有什么弊端?”

  “这些国策在明初时期还是很有用的,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但后来制度僵化,却不变通,才造成了很多后果。”

  朱云峰说道:“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国家拥有超高的中央集权,却拥有非常低下的施政效率......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中央集权和施政效率的意思,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但施展权力的手段以及行使权力的过程速度却很低下的意思......唉,跟你们聊天就很麻烦,很多现代术语讲起来你们都听不懂。”

  看著朱标和朱棣脸上露出迷茫的表情,朱云峰十分难受。

  他们的认知水平太低了,或者说还没有现代政治学的概念,不懂什么叫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他不得不花点时间稍微给他们解释一下。

  “原来如此。”

  听到朱云峰简单的解释,朱标他们这才理解什么叫做行政效率和权力集中。

  把问题稍微解释了一下后,朱云峰从背包里又拿出一个小本子,然后翻开继续道:“大明的问题我之前研究了很久,发现它的灭亡跟我们后世一个国家很像,那个国家实力很强大,即便是在解体最后一天也是世界上军事最强,足以毁灭世界,可500万大军保护不了它,因为它并不是被外敌入侵而灭亡,而是自己毁灭了自己!”

  “自己毁灭了自己?”

  三个人都很惊讶,这世上怎么还会有自己毁灭自己的国家?

  “是的。”

  朱云峰说道:“那个国家的病症跟明朝后期很像,同样贪腐严重,内部党派林立,经济被寡头控制,下层百姓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然而他们本身就有巨大的资源储备,如果好好发展的话,未尝不能重新振作起来。但可惜的是国家并没有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只出现了一群蛀虫,由一群蛀虫执掌的国家最后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解构,于是崩溃了。”

  朱标和朱棣互相看了一眼,连这般强盛的国度都会崩塌,世事果然无常。

  朱云峰看著手中的小本子,继续说道:“而造成这一切的结果,其实就是那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信仰和信心,简单来说,就是包括他们的所有国民以及掌权者在内,都已经不认同这个国家应该存在。”

  “怎么有这般的国家?”

  朱标忍不住说道:“百姓不认同还有理,可那些掌权者不应该觉得这个国家是自己的吗?”

  “不。”

  朱云峰摇摇头道:“他们为出卖自己的国家而沾沾自喜,每个人都像食尸鬼一样趴在它的身上汲取著养料,最后亲手葬送这个国家让它毁灭。”

  “真是令人惊讶。”

  朱标和朱棣都目瞪口呆,这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认知,哪怕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那也是为了借兵创建后晋呢。

  怎么会有国家的掌权者会整天只想著出卖国家的利益,而不想著治理好这个国家呢?

  “不用惊讶,大明也差不多。”

  朱云峰笑了笑道:“老祖宗通过废除丞相,创建内阁,让权力高度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但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高强度工作,让大明行政高速运转,不代表后来的皇帝可以做到,结果就是权力迅速让太监以及内阁为首的文官把持。”

  他又道:“然而太监和文官陷入到了内斗当中,多方互相掣肘,制度开始迅速僵化,行政效率也变得十分低下,而官员也都开始腐败,结果跟那个国家一样,最终崩塌,虽然不像那个国家是自己人亲手葬送,可自己人的一系列骚操作,亦是导致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

  “为何也会如此?”

  朱标皱眉。

  朱云峰叹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老祖宗和二祖的那些政策,让大明从上到下,都失去了归属感,包括大明皇帝在内,都不认为大明是他的江山,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大明灭亡与那个国家的灭亡相似度很高的缘故。”

  “包括大明皇帝?”

  朱标愕然。

  旁边朱棣亦是不解。

  回到书房的朱元璋更是睁大了眼睛。

  什么意思?

  他的政策导致连大明皇帝对自己江山都觉得没有归属?

  难道自己的政策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是的。”

  朱云峰苦笑道:“后世有人说大明亡于腐败,亡于天灾,亡于外敌,但真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客观因素,真正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大明王朝从上到下已经无人知道帝国到底属于谁。”

  朱标连忙追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节 上一节 43/1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