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集权的体制以及集中的匠人,想要完成改进纸张这类简单的技术,其实并不困难。
只要稍稍往这些匠人身上倾斜一点点的资源,那他们必然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将此事办妥。
“待纸张制造完成后,朕会拿去给太尉试用。”
“若是太尉觉得可堪一用,那朕就全权将此事交给太尉,由太尉打理。”
争取声望与宣扬名声,才是这些朝臣应该做的事。
至于民生和军事……他们最好还是不要过来沾边。
“此外,太尉可曾听过朕在长安军中,教导士卒识字的事情?”
杨彪拱手:“此乃仁政,臣早有耳闻。”
“既是仁政,自该大力推广。”
“军中士卒识字者毕竟不多,难以大规模教导士卒。”
“恰好太尉、太常族中儿郎都学识出众,何不直接前往各处军府,教导士卒识字呢?”
这,才是刘协想从杨彪他们身上得到的东西。
让他们去自己擅长的地方唇枪舌剑。
让他们用自己精湛的学识教书育人。
而不是杀鸡取卵,抢走他们的粮食,或者掠夺他们的家产。
唯有将关中各方势力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凝聚成最强大的铁拳!
只待养精蓄锐之后,这只铁拳就能悍然出击,将外面的一切敌人全都粉碎!
而且。
让这些世家子弟前去各地军府教书,其实本质上也是让这些世家子弟融入军队。
士人与士卒总是争锋相对,未尝没有两者太过割裂的缘故。
就如之前的董卓一样。
董卓只知士卒之苦,却不知百姓之苦。
同样。
那些士人也是只能窥见百姓的辛劳,却不懂士卒的艰辛。
若是彼此之间都能再了解一些,但真就不是没有大同的可能。
“陛下,臣领命。”
杨彪亲自前来觐见刘协,其实心中未必没有紧张的意味。
之前在朝堂上躺尸躺了那么久,虽然谈不上与天子,与董卓为敌,但他们天然的立场其实还是支持王允的。
他们其实也不清楚,天子和董卓如今是否愿意重新接纳他们。
方才杨彪一进来就说愿意“募粮”,其实除了真的被袁绍逼急外,未尝没有“花钱消灾”的意思。
本以为要狠狠肉疼一次,可谁知天子竟这般高风亮节,分文不取。
不但不取,还变相的帮了一把关中世家,让关中世家看到了一丝能够扭转东强西弱的希望。
而“代价”,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派遣族中子弟”前去军中教导士卒识字。
如此划算的生意,杨彪又哪里有拒绝的理由呢?
刘协对杨彪的这些小心思其实并不了解。
不过就算了解,估计也只会轻笑一声,不以为意。
朝廷的职责,本质上就应该是像现在一样,将各种各样的资源、人才,分配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合作共赢。
而不是说,谁人过来都要掉一层皮……
之前杨彪他们装死,不愿意亲近朝廷,亲近天子,那刘协也不去强逼他们。
现在杨彪衙门愿意过来和朝廷站在一起,那刘协也不会因为之前的摩擦要打击报复。
善政者如水。
刘协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善政者,但他的心性和大志,都不允许他将精力消耗在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既然如此,就谢过太尉。”
聊天的时间有些过于漫长,刘协起来活动活动筋骨:“朕等会要去一趟太师那里,太尉可要一起同行?”
去董卓那里?
杨彪的脸色顿时苍白起来:“听闻太师辛苦,臣就不去叨扰太师了。”
看的出来,杨彪对于董卓依旧畏若猛虎。
刘协也不逼迫:“既如此,那就不勉强了。”
不但送别了杨彪、韦康,刘协还特意给他们送上一些硝石制成的冰块,叫他们避暑。
都是老人家,这种毒辣天气还拖着身躯奔走,属实是有些难为他们。
可就在刘协要出门时,又有宫人来报,说是有人求见。
“今天怎么回事?大家都赶着趟来找朕?”
刘协斜眼看了一眼贾诩:“文和,你最近是不是有些怠政了?平日朕这都没人来往,怎么今天还一拨接一拨的?”
贾诩心累:“那臣走?”
“不用,还是先留一会。”
刘协询问宫人:“是谁来求见?若是那些领兵大将就让他们去一边凉快去。若是那些朝官文臣,朕这就把文和绑了送给他们。”
宫人:“都不是,是蔡大家。”
……
哦。
刘协转过身,毫不客气的对一旁幽怨的贾诩下达了逐客令——
“既然如此,那文和你还是离开好了……”
第126章 一个,两个
蔡琰依旧穿戴着孝服,身形单薄。
她手捧一卷珍贵的绢帛,高举头顶,从宫门外一路走到刘协面前。
“蔡大家这是做什么?”
本来刘协就奇怪,为何一向遵循礼法的蔡琰会突然找上门来。
现在见到蔡琰这般不似平日的动作,更令刘协困惑。
蔡琰行至阶下,重重跪倒在地,眼神通红——
“民女蔡琰,听闻汉贼袁绍作乱,于河北新立朝廷,心中惶恐。又闻陈孔璋奉袁绍之命写成文章中伤天子,心中更是难以安定,故此专门写了文章斥责陈琳,还请陛下过目。”
还是因为袁绍在河北搞出来的事。
陈琳写的那篇檄文,也被钟繇一并呈递给了刘协,所以刘协看过。
只能说陈琳不愧是文学大家,当真为书记表章之隽,可展其翩翩之才,那文章写的辞藻无比华丽,让刘协都叹为观止。
不过刘协看过也就看过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刘协这般豁达。
看蔡琰面色无比憔悴,即便脸上好似有为了面圣特意装扮的粉黛,却依旧难以掩饰其疲惫的神色。
为了写好这篇檄文,蔡琰必然是在心怀悲愤之时呕心沥血,耗费了极大的心神。
这无疑让刘协有些心疼,亦有些觉得不值。
“蔡大家可知自己还在孝期?如今身边又没有渭阳君的陪伴,只怕你孤身前来面圣的举动,多少会引起一些流言蜚语……难道蔡大家就不怕自己的名声受损吗?”
蔡琰倔强的回应:“民女如今只知国恨,不知名声,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
刘协此刻走到蔡琰面前,站定在蔡琰面前:“蔡大家果真问心无愧,一心为国吗?”
……
当然不是!
到底是为国还是为君,两人心中都有答案。
蔡琰心底蓦然升起一股羞愧,高举绢帛的手臂也变得没有那么有力,渐渐下垂。
就在这时,一只大手毫不避讳的抓住蔡琰的手腕。
“陛下!”
蔡琰一惊,显然有些慌乱。
“蔡大家承认不是一心为国就好,不然朕还真有些小伤心呢。”
刘协抓住蔡琰的手腕,缓缓坐倒在蔡琰身边。
“这几日那些统兵大将、文官朝臣,虽然同样对袁绍另立伪帝之事震惊,日夜给朕上书……但那毕竟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汉。”
“当然,他们的作为本是职责所在,朕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怪罪他们。”
“可今日终于有蔡大家是因为担心朕受了委屈过来安慰,朕心中还是喜悦的。”
……
袁绍另立天子,毫无疑问是侵犯了朝廷的权力,践踏了汉室的尊严。
但在朝廷和汉室底下,还有两人声誉受损最大。
一是董卓,二是刘协。
太师那边……反正都被骂了这么多年,想必太师早就习惯了,不需要人去做多余的安慰。
可刘协这边,却是头一遭。
只是随着刘协声望渐隆,众人也都默认了刘协“朕即国家”。
唯有蔡琰记得,记得天子是天子,刘协是刘协。
现在蔡琰被刘协拆穿自己的小心思,又是惊喜,又是惶恐。
毕竟,天子的话,对于蔡琰来说,稍稍还是有些露骨。
尤其是现在蔡琰的手腕就被刘协攥在手里,更让思维一向敏捷的蔡琰大脑陷入一片空白,不知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说什么。
“好字。”
刘协一只手握住蔡琰的手腕,一只手则开始翻阅蔡琰所写的檄文。
蔡邕本就是书法大家,蔡琰作为蔡邕的衣钵传人,自然也有名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