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441节

  伏完虽为外戚,却居于长安城外的一处种满竹柏的陋室当中。

  须发尽白,好似养的浩然之气!

  像貌修长,眉宇似有古人之风!

  阅读完伏寿的信件,伏完不但没有气馁,反倒是情绪高涨的研究起自家女儿记录下的那几句天子之言——

  “若是连“入”都不知,连“世”都不知,那哪里谈的上“入世”?若是连“学”也不做,“问”也不做,又如何称得上是“学问”?”

  伏完细读着这句话,却觉得朗朗上口,好似是在读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陛下这话说的好,说的妙。”

  伏完一念至此,便放弃了之前的计划,转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伏典给自己找来一本《建安律》,找来一些近几年科举考试的题目,当真是开始了备考。

  伏典在建安一年便已经考上了科举,只是名次不高。

  见自己的父亲到了这个年纪才开始学习,伏典忍不住调侃道:“父亲莫不是想要效仿先汉丞相公孙弘,来个“复徵博士”不成?”

  武帝时候的丞相公孙弘,年轻时因触犯了法律,只能是到海上牧猪为生。

  等到了公孙弘四十余岁的时候,他才重新拾起书卷,重新学习《公羊春秋》。

  在武帝建元元年,六十岁的公孙弘才被推举到汉武帝面前,正式入仕。

  之后又是几年波折,公孙弘这才显露出其过人的才智,一路封侯拜相,并且成为了武帝时期少数几个能够在丞相位置上干到寿终正寝的大才。

  伏典以公孙弘之名来比喻父亲伏完,显然是起了调侃之心,想要让父亲丢掉科举的心思,乖乖的颐养天年。

  岂料伏完根本不听!

  要了书后,伏完便将自己锁在屋中:“待我看完之后再做定论!”

  伏完堂堂一介大儒竟然开始闭关研究起了科举,这不免惹的长安百姓又是议论纷纷。

  寻常人只以为伏完这是在讨好天子,有些不屑。

  唯有蔡邕、刘表、孔融这些当世大儒听到伏完的做法后,都纷纷夸赞:“吾不如伏也!”

  便是天子听后,也是专门召见了伏寿,并给她赠送了一套书籍,可见天子对此事亦是感到欣喜。

  还有一伙人听闻此事后也有些怅然。

  “若是现在告诉天子,我们不要这三公九卿的高位,愿意前去参加科举,天子他还愿意吗?”

  这几人正是田丰、崔琰等人。

  田丰叹了口气:“当然不可能。”

  “昔日我们都笑沮授竟然真的重头再来,以为他是没了法子才去参加科举。”

  “但现在看来,这科举,才是天子给我们这些老人留下的出路啊!”

  随着河北世家被肃清,田丰这些人虽然还活着,但其实也基本和死了没什么差别。

  所有人都知道,天子会对他们进行处决。

  所有人也都知道,天子会在什么时候对他们进行处决。

  这种眼睁睁看着自己死期到来的滋味,确实是难受的紧!

  “要不再去面见一次天子,请求天子手下留情?”

  大司农邢颙提议道。

  “现如今,天子杀不杀我们,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如此,若是乖巧些……”

  话还没说完,就被田丰打断:“莫要再说此话!”

  “这个时候无论是求天子也好,骂天子也好,都改变不了天子的心意。”

  “既然如此,等到明年的大朝会上,任由天子处置即可。”

  田丰全然没了之前的意气风发。

  正如他所言。

  现在的他们,已经是连向天子求饶的资格都没有了……

第398章 卷六 三省六部!

  “有些事情现在就要定下个章程,等到建安六年的大朝会颁布。”

  宣室殿内。

  天子经过几日的休养精神了几分。

  在其下方,便是贾诩、荀彧、荀攸、钟繇等的朝廷重臣。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改革官制。”

  天子桌案上堆积着大量的公文。

  “尚书台如今已经臃肿到了极致,而且职权不明,光摆在这里的就有好几起险些酿成大祸的“蠢事”,所以现在务必就要开始个章程,争取让新的官制在建安六年内运转妥当。”

  贾诩、荀彧两名尚书台主事的官员无比赞同!

  如果说之前仅有雍、凉、益、荆之地,尚书台还能凭借着他二人超强的个人能力运转。那现在尚书台的复杂情况,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掌控范围。

  现在的尚书台,已经远远不是塞进去几个天才进去就能维护运转的。

  想要让尚书台不崩溃,建立体制已经是成为了当下朝廷最要紧的事情。

  “朕之前就和尚书台通过书信,告知你们大概的章程。今日便是将这章程公之于众的时候。”

  刘协将一份公文传递到贾诩、荀彧二人面前。

  “这便是,朕想出来改革官制的法子!”

  二人接过公文,只见其开头便是四个大字——

  “三省六部?”

  省,与“眚”字同源,意为用眼睛视察草木的生长。

  之后,又引伸为“察视”之意,代表着皇宫中的禁地。

  所以二人一看,便知道这“三省”大致就是权力中枢的三个部门。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中书”之名,首诞生于先汉。乃是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而鼎鼎大名的太史公司马迁便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中书令的人。

  “门下”之名,虽没有听过,但一想到“黄门侍郎”、“侍中”之职便知道,这必然是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的职务。

  如此,单单通过名讳,便知晓了这“三省”具体的职责——

  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

  门下省审核复奏,谏言查漏。

  尚书省颁发执行,落实六部。

  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如此一来,其实就是将决策、审核和执行的三种权力分散开来,起到职责分明并且互相监督的作用。

  至于六部,则无外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各设尚书、侍郎,执行政令。

  “嘶,这制度……”

  明确!

  简洁!

  合理!

  虽然看上去十分新颖,但其实还是能够看到后汉两百年传承的影子,并非是无水之萍,没有依据。

  无论是三省的设立还是六部的划分,其实统统都是有迹可循,并没有直接天马行空的脱离现有的框架!

  这样的传承,毫无疑问会让朝廷的官吏对于这套制度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也会让改革官制的影响变到最小。

  贾诩、荀彧看完之后,又传阅给其他人去看天子这公文。

  “如此制度,确实要比尚书台和三公九卿挤在一起搅成一团乱麻来的强。”

  如今宣室殿的几人,都是自己亲自干过活、执过政的。

  面对这般条理清楚的制度,他们完全没有进行反驳的必要。

  但是……

  改革官制,从来没有嘴上说说那么容易。

  “改革”的本质,其实就是权力的重新分配。

  即便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好制度,那它也绝对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尤其是三省六部一出,那大汉传承了四百年的三公九卿制度,怕是要彻底作古!

  荀彧当即担心的上奏:“陛下,其实九卿之前还是有不少的实权职责,若是将其全部废除,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三公九卿制度即便已经被尚书台欺负的挤到角落里边了,但不可否认,三公九卿制度依然是大汉帝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能直接拿刀子将它们一刀切掉了事。

  若是不能解决妥当,只怕三公九卿中,还是会有事端发生。

  “文若说的,朕都想到了。”

  刘协再度将一份公文拿出交给荀彧。

  “除了三公九卿之外,朕还打算设立九司五监。”

  “九司,即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五监,即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九司便是由九卿演化,但从此不再参与政务,只是行其职务而已。”

  九卿,天子并不打算裁撤,而是将其下沉为事务部门。

  这样一来,虽然是将其权柄大削,但却保留了其的“编制”,让其继续运行自己的职责。

  荀彧没想到天子已经将九卿的位置安置妥当,当即点头。

  不过还有最麻烦的一件事——

  三公!

  后汉三公,贵不可言!

  不光是因为其本身就拥有开府的权柄,更是因为三公率领九卿,其本身的地位就和天子将要设置的“三省”制度相差无几,乃是中央中枢的代言人!

  加上后汉“谶纬之说”还有“天人感应”的流行,三公自身其实还带有一部分的神权职责,恐怕不该如九卿这样的部门一并草率处理。

首节 上一节 441/6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