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第609节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

  呐喊声此起彼伏,传遍咸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连远处的长安城都仿佛被这股声浪震动,完颜纲等金国将领们站在城头望向北方,脸庞上满是凝重。

  李骁走到雍州鼎前,面对台下的北疆将士,高声说道:“今日我称秦王,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凡我北疆子民,无论汉、契丹、回鹘、突厥、党项,皆一视同仁。”

  “凡我北疆将士,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

  “未来,咱们还要打下更多的土地,让北疆的律法,通行于天下。”

  “秦王万岁!北疆万岁!”将士们再次呐喊。

  而完颜永济等观礼之人,脸色却是变了。

  刚刚签订了渭水之盟,李骁便在封王大典中高调宣称要打下更多的土地。

  不是针对的金国还能是谁?

  “野心勃勃!”

  “霸气外露。”完颜永济看着祭台上李骁的身影,低沉的声音呢喃,脸庞上满是凝重。

  渭水之盟自签订之时起,两国都在为了撕毁它而准备。

  金国如此,北疆亦是如此。

  李骁不仅会打仗,更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任用人才,这样的对手,比金国以往遇到的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苏师旦则连忙上前,对着李骁躬身道:“大宋使臣苏师旦,恭贺秦王,恭贺北疆建国。”

  “大宋愿与北疆永结兄弟之国,共抗金贼。”

  李骁看着苏师旦,淡淡一笑:“宋使放心,北疆与大宋的友谊,比铁还硬,比石还坚,绝不会改变。”

  仪式过后,李骁召集核心将领与官员,宣布了一项关乎北疆未来的重要决定。

  组建第七镇,同时对现有六镇进行兵力扩充。

  “诸位。”

  李骁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凝重却坚定:“如今北疆虽已立国,但咱们要面对的主要对手金国,仍是强敌。”

  “他们占据中原繁华之地,拥兵数十万,根基深厚。”

  “咱们目前的兵力,拿下关中已属勉强,若想未来全取中原,推翻金国统治,必须扩充军力,增强实力。”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纷纷点头,经历过关中之战的他们,深知金国虽遭重创,却仍有不俗的实力,扩军已是必然之举。

  李骁继续说道:“我计划将现有六镇,从原本每镇三个万户,全部扩建为四个万户,每镇兵力达到两万骑步炮混合编制,提升各镇的攻坚与野战能力。”

  “同时,正式组建北疆第七镇,甲胄与旗帜为蓝色,与其他六镇并列,驻守灵州,伺机东征金国。”

  他顿了顿,补充道:“兵力补充方面,将从金军与夏军俘虏中挑选精壮,充实七镇缺额。”

  “其余战俘,则送往北海、七河、伊犁等西部边陲,与当地万户屯兵混合,以北疆伤残转业军官为骨干,重新建立牧屯兵万户。”

  “如此一来,既解决战俘安置问题,又能加强西部边防。”

  不过,这两项工程规模庞大,需耗费时日,能在一年内完成,便已是高效。

  眼下首要任务,还是搭建各镇新的架构,确定新增将领的任命。

  今天的将领任免,主要涉及都统与万户两个核心级别,范围涵盖六镇新增的六个万户,以及第七镇的四个万户。

  副万户以下的职位,因为人选太多,李骁需要更多的时间斟酌。

  但对于万户这一级别的任命,他早已根据东征各战役的战功,拟定了详细名单,此刻逐一宣读:

  “免除拔里阿剌第二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为第七镇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万户。”

  “免除林大壮第三万户之职,任命为第七镇副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一万户。”

  “免除秦雄第六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二万户。”

  “免除张胜第十七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三万户。”

  “免除朱大昌第四万户副万户之职位,任命为新编第二十四万户。”

  ……

  此次提拔完全以战功为依据,副都统凭战功晋升都统,副万户靠战绩升任万户,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

  不少将领眼中满是振奋,他们清楚,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便绝不会被埋没,未来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第七镇都统的任命。

  李骁打破了以往任命李氏宗亲为都统的惯例,将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拔里阿剌。

  众人虽有惊讶,却也没有太大怨言。

  拔里阿剌本是萧思摩的旧部,契丹六院部四大石烈主之一。

  早在李骁担任金州都督时,便已担任副都督,资历深厚。

  这些年来,他跟随李骁南征北战,从西域到关中,从漠北到河西,每一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此次东征更是数次立下大功,身上的伤疤不计其数,在所有副都统中,他的战功堪称最高。

  所以,将他任命为第七镇都统,虽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但却没人能光明正大的反驳。

  鲜少有人知道,李骁此举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北疆内部的契丹派系,正面临领军人物空缺的问题。

  龙城传来消息,大都护府司马九猛安合的身体愈发糟糕,已向李骁递交辞呈,准备卸下所有职位养老。

  李骁斟酌后已同意其请求,且在此次扩军中,将九猛安合的长子提拔为万户,以安抚九猛安合这位老将。

  但仅凭一个新晋万户,不足以支撑整个契丹派系,还需一位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将领来顶大梁,拔里阿剌便是最佳人选。

  当然,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也就是萧图剌朵的长子,同样有能力撑起契丹派系。

  只是第五镇未参与此次东征,萧赤鲁虽有才干,却缺乏关键的战功支撑,故李骁决定让其继续留任第五镇。

  拔里阿剌听到任命,立刻起身,抚胸躬身,声音洪亮:“末将拔里阿剌,谢大王信任。”

  “定不负大王所托,练好第七镇兵马,未来东征金国,定当冲锋在前,为北疆拿下中原。”

  “起来吧!”

  李骁笑着点头:“本王相信你的能力。”

  “第七镇虽有其他四镇的老底子,但毕竟是新建之军,事务繁杂,你要多费心思,尽快将队伍整合完毕,形成战斗力。”

  “遵命。”拔里阿剌重重说道。

  其他新晋将领也纷纷上前领命,殿内气氛热烈。

  ……

  随后,李骁任命拔里阿剌为灵州将军,率领第七镇驻守河套。

  免去李东江西州将军之职,任命为咸阳将军,率领第二镇驻守渭北,并且统筹协调对金防御战事。

  等李骁率领第一镇返回龙城之后,北疆留在对金前线的兵团,仍将保持四镇兵力。

  从南向北依次为:陇右的第四镇,负责防备金国从秦州方向反扑,并维系与宋国的联系。

  渭北的第二镇,直面长安金军,为防御核心。

  河套的第七镇,守护后方粮仓并策应东西两线。

  漠北的第六镇,防备金国从介壕防线突袭,同时牵制金国北疆兵力。

  四镇互为犄角,形成完整的对金防御体系。

  完成扩军之后,每镇精锐兵力将会达到两万,分步骑炮三军,同时还有众多牧屯兵万户,一旦与金国开战,可直接调动兵力将有十几万人。

  军政部署告一段落后,李骁将重心转向民生与生产,对着营田司参军高忠义说道:“高忠义,任命你为渭北巡抚,即刻前往渭北赴任。”

  “本王会给你调拨一批伤残与转业军官,作为基层官员协助你开展事务。”

  “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秋收与秋种,确保渭北粮食丰收。”

  他语气凝重,强调道:“关中、陇右、河西走廊、河套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今后要供养十万大军,压力极大。”

  “生产才是第一要务,只有粮食充足,咱们才能在对金对峙中占据主动,才能有底气继续发动东征。”

  成为了渭北巡抚的高忠义自然高兴,但压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关中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恢复生产的难度不小。

  高忠义重重声音说道:“末将定不负大王嘱托,全力以赴做好秋收秋种,确保粮食供应,为大军提供坚实后盾。”

  李骁缓缓地点头:“本王信你。”

  十月,银川府传来消息,吕氏为李骁生下一个儿子。

  吕氏本是夏国汉人,曾是夏国前国主李纯祐的妃子,在李骁平定夏国后,被纳入府中,仅宠幸两个月便侥幸怀有身孕。

  如今顺利诞下儿子,不仅让吕氏欣喜若狂,其家人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原本的战俘身份,一跃成为秦王亲属,彻底跨越了阶级鸿沟。

  李骁为这个儿子取名“李世晴”。

  十月中旬,李骁的另一位夫人李灵阳也顺利生产,只不过诞下的是一个女儿。

  李骁同样十分欣喜,为公主取名“李婉月”。

  与此同时,此次宋国的和亲公主已经选定,名为赵玥。

  其父亲是宋宁宗赵扩的堂弟沂王赵抦。

  因赵扩无女,便从皇室近宗中挑选了赵玥,册封为“顺义公主”。

  当“和亲北疆”的旨意传到沂王府时,赵玥正在临摹宋词,那张明媚绝美的容颜,瞬间哭丧低落起来。

  她早听过北疆的传闻,那是个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冬天是真的能冻死人。

  而她自小在临安长大,锦衣玉食,哪里禁得住那般严寒?

  “母妃,女儿不嫁。”

  赵玥扑进母亲怀里,哭得梨花带雨:“北疆是蛮夷之地,那李骁是草莽出身,女儿去了那里,岂不是羊入虎口?”

  王妃也抹着眼泪,却只能无奈叹息:“我的儿,娘怎会舍得你?”

  “可生在皇家,哪有咱们自己选的份?”

  “这是官家的旨意,是大宋的安危所系,咱们抗不得啊!”

  不久后,宋宁宗赵扩亲自召赵玥入宫。

  御书房内,赵扩看着这位侄女,语气带着几分安抚。

  “玥儿,如今战事虽然停歇,但金国对我大宋依旧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南下的可能。”

  “只有北疆能牵制金国,你去北疆和亲,是为了大宋,为了天下百姓,朕相信你能明白这份责任。”

  从宫中回来,赵玥哭得更凶,却也知道反抗无用。

  她的命运,早已和大宋的安危绑在了一起,就像当年的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只能以身许国。

  几日后,韩侂胄亲自登门,由沂王赵抦转述:“韩相爷说,此次和亲事关重大,北疆若能始终与大宋结盟,金国便不敢轻易南下。”

首节 上一节 609/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