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60节

  到如今的地步,刘道规和刘裕已经上了秤,只能向前,后退一步,便是家破人亡,身死族灭的下场。

  见他如是说,刘道规也放心,正准备告辞。

  外面忽然传来孩童的嬉笑声。

  刘裕缓缓睁开眼,脸上的杀气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欢喜。

  说话之间,两个孩童闯了进来,其中一童直接往刘裕怀中钻,“阿父。”

  刘裕亦满脸宠溺,“车兵、车士还不见过你叔父。”

  车兵是刘义符的小字,车士则是刘义真的小字。

  一个身躯高大,继承了刘裕的优点,八岁就仿佛十二三岁一般壮硕。

  另一个容貌俊美,体格没那么大,但小眼珠子到处乱瞟,透着一股狡猾劲儿。

  “都这么大了。”刘道规望着面前的孩童,忍不住感慨。

  这么多年分隔两地,戎马倥偬,都没怎么聚过,一眨眼,都已经七八岁了。

  不过刘裕如此杀伐果决之人,没想到也会舔犊情深,都七八岁了,还如此溺爱。

  “哪来的三叔父,我怎从未见过你?”刘义符两眼一翻,满脸跋扈之气。

  另一个也没好到哪去,“你来我家作甚?”

  刘道规心中微微不喜,这孩子说这话的语气神态,没有半分对长辈的尊重,刘裕忙着到处打仗,母亲萧文寿也老迈了,几个儿子疏于管教。

  “怎可如此说话?”刘裕虽在责备,却仍是一脸溺爱之色。

  刘义符从他怀中挣脱,带着刘义真燕子一般的闯了出去。

  自始至终都没怎么喊过刘道规,即便寻常人家的子弟也不会这么失礼。

  这年头七八岁已经不能说是孩童,普通人家已经下地干活了。

  “三弟出征在即,留下聚宴。”刘裕目光仍停留在两个孩子身上,他与臧爱亲成亲多年,一直没能生出子嗣,如今有了儿子,有些溺爱过度了。

  刘道规早就没了心情,“军务在身,营中将士还在等待,他日大胜之后,再与兄长聚宴。”

  “甚好、甚好!”刘裕没有挽留。

  刘道规拱手而去,并非完全是托词。

  北府诸将云集,早已等候多时。

  刘道规与刘遵、刘怀敬赶去石头城大营,一路疾驰,扫去了心中不快。

  桓玄虽然退兵了,却留下重兵防守两岸要塞。

  而细作从江陵传回的消息,桓玄在数日之间,便召集两万人马,扩充军备,置办战舰。

  江左经历妖贼之乱,饥荒,水灾,各种天灾人祸,人口大降,早就不比当年。

  荆襄虽有杨佺期、殷仲堪。桓玄三家争锋,但都被桓玄快速击败,未伤及荆襄根本,这些年风调雨顺,实力强于江左。

  又占据长江上游,优势巨大。

  为了对付桓玄,刘道规还从兖州调来毛德祖、萧承之两员大将。

  一是求稳,二是让他们能积累些军功,扶植自己手下人马起来。

  中军大帐,刘道规入内,坐在帅位上,诸将分列两行,刘毅、刘藩、诸葛长民居左,何无忌、刘钟、王镇恶居右。

  “拜见都督!”诸将肃然,拱手行礼,

  刘道规大手一挥,“免礼!”

  何无忌就按捺不住了,“桓玄狼狈逃回江陵,西府人心惶惶,不可给他喘息之机,末将愿率本部为先锋,突袭湓口!”

  湓口位于寻阳,乃湓水入长江之口,汉初灌婴在此筑城,扼守江州一带的江面。

  是桓玄留下的第一道防线,由北府老将何澹之及江州太守郭昶之镇守。

  此人当初在彭城被刘道规剥夺了精锐,狼狈逃回建康,桓玄念其忠心耿耿以及北府老将的身份,并未追究,也没怎么重用。

  但现在西府军被打的落花流水,桓玄帐下将领凋零,作为北府老将的何澹之地位反而拔高了不少。

  桓玄退走时,建康城中也有一些北府军追随他而去,至寻阳,郭昶之为其补充粮草军械,兵马。

  刘道规提醒道:“何澹之、郭昶之有近万人马,你只有两千众。”

  何无忌道:“败军之将何足言勇?末将手上兵马乃琅琊王麾下精锐,亦是北府老卒,如若不胜,可斩我首!”

  他都这么说了,刘道规也就随他去。

  想要将北府几大势力拧成一股绳,同进同退根本不可能。

  最好的选择是各打各的,以免互相掣肘,互相算计。

  谁出了状况,到时候定谁的罪即可。

  将领负责攻城略地,帅负责统筹全局。

  “领命!”何无忌雄赳赳气昂昂的去了。

  刘道规扫了一眼帐中,刘毅低着头默不作声,身边除了刘藩、诸葛长民、鲁宗之、赵恢诸将,竟然又多了几人……

  “龙骧将军刘毅听令,率本部人马出历阳,大张旗鼓,自江北奔武昌,只许进不许退!”

  这厮擅长躲在后面,闷声发大财。

  这一次刘道规将他顶在前面,吸引桓楚主力。

  刘毅眉头一皱,却并未抬头,自然知晓这道军令背后的用意。

  桓玄在庐江郡设有重兵,由鹰扬将军郭铨镇守,此人出身太原郭氏,曾击败姚秦大将张崇,掠二千户而归。

  桓玄当年为了对付他,假借朝廷诏令,方才将其收服。

  刘道规居高临下的望着他,巴不得他抗命不遵,给自己借口。

  这时孟昶轻咳了一声,刘毅这才抬头,迟疑了一下,然后拱手:“领命!”

  两人各引兵马而去。

  真正的决战还是要在长江之上,只要击破西府水军,桓楚最后的依仗也就没了。

  “传令,诸军立即登船,西进决战。”

第339章 疯

  平城,拓跋珪的头疾又发了,这几年在国政上步子迈的太大,政务多且繁杂,军务上也不敢松手。

  国内百族林立,叛乱此起彼伏,虽然规模都不大,被迅速扑灭,但也让拓跋珪焦头烂额。

  事情一繁杂,五石散服用的就越来越多,身体大不如前,脾气也跟着暴躁起来。

  “慕容德还没拿下吗?刘道规刘裕都攻下了建康,马上就要横扫荆襄,一统南国!”

  也不怪拓跋珪发这么大的脾气,今年开春魏国就出动庾岳、达奚斤、贺狄干、莫那娄题等将,七万步骑攻打南燕,都过去了半年了,还在平原郡僵持,不得寸进。

  反而是慕容德越打越强,燕军同仇敌忾,以区区三万步骑,连续击退贺狄干、莫那娄题。

  如果不是国内正在改制当中,拓跋珪早就提倾国之军杀过去了。

  错过这个时机,灭不了南燕,等刘道规兄弟平定南国,必然北伐。

  “慕容德征战半生,青州沃野千里,垮有徐州,实力强劲,非旬日间便可攻灭,以臣下之见,与其劳民伤财,不如罢兵,退守冀州,待陛下革新大成,国力暴增,而后再大出天下,横扫八荒!”

  别人都噤若寒蝉,唯独长孙肥敢仗义执言。

  崔宏拱手道:“既然不能速灭南燕,不如不灭,留待其与刘道规争锋,陛下坐观成败即可!”

  南燕贴着淮泗,当初趁刘道规无暇顾及,侵占了琅琊、东海、东莞三郡,如果不是拓跋珪大军压境,慕容德早就出兵袭扰淮泗。

  随着魏国推行革新改制,国势越来越稳,慕容德的矛头朝着南面,南燕的威胁越来越小。

  拓跋珪揉了揉额头,在侍女的伺候下,又服用了两颗五石散,缓了一阵,精神好多了,“崔卿莫非有驱虎吞狼之意?”

  崔宏道:“非是驱虎吞狼,而驱狼疲虎,刘道规刘裕兄弟已成气候,慕容德充其量一狼而已,陛下不攻他,他自会出兵淮泗。”

  “木末,你意下如何?”拓跋珪望向自己的长子拓跋嗣。

  虽是嫡长子,却一直没有册封太子,而是封为齐王、相国、加车骑将军。

  此时拓跋嗣已经十一岁,但因长期在儒臣燕凤的教授下,极擅儒学,自幼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天性纯孝。

  “儿不知。”拓跋嗣满脸哀伤。

  当了齐王和相国后,拓跋珪以子贵母死旧制,杀拓跋嗣之母刘贵人。

  拓跋嗣哀伤不已,悲哀不止,终日号哭。

  刚收敛脾气的拓跋珪转眼额头上迸出青筋,当着百官的面骂道:“没用的东西,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朕这是帮你,杀个女人而已,你哭什么?如此懦弱,将来如何继承大统?”

  十一岁在这时代不能算孩童,但心智也未到成熟的地步。

  被拓跋珪这么当众呵斥,顿时惶恐不安手足无措。

  “齐王殿下一时糊涂而已,他日定能知晓陛下苦心。”身为三朝老臣的长孙肥赶紧出来打圆场。

  不过拓跋珪脾气上来,不是这么容易降下去的,“废物,都是废物,传诏,司空庾岳镇守东疆多年,养寇自重,诸子骄横跋扈,诸罪并罚,当自尽以谢天下!”

  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庾岳跟长孙肥一样,也从拓跋什翼犍时代开始,尽心辅佐拓跋氏。

  但其为将有谋略,治军清整,常以少击多,士众服其智勇,远近归心,在魏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冀州都快成庾氏的私地。

  其弟庾和辰不遵朝廷旨意,暗中将朝廷牧场转为私人牧场,蓄养人口,圈占田地,一直为拓跋珪所忌。

  革新改制,步步为艰难,最大难处便是要触及这些元老勋旧的利益。

  “陛下……”长孙肥刚要说话,就被拓跋珪一个凌厉的眼神吓退。

  长孙肥的屁股也不干净,这些年收的僮仆和部曲将近四千人,牲畜财物数以万计。

  早就被侯官盯上了。

  拓跋珪效仿魏武帝的校事,设置侯官,检查文武百官,既能稳固拓跋家的皇权,又能强力推行改制。

  想从一个游牧部族联盟转为国家,绝非一两年就能完成,必然会有很多人反对,阳奉阴违。

  这年头谁的手脚都不干净,查出来的东西越多,拓跋珪的疑心就越大,看谁都像是要造反。

  尤其是这些三朝老臣,要战功有战功,要威望有威望,要人有人。

  所以必须杀鸡儆猴。

  “就这么定了,不必再劝!”拓跋珪起身,朝议结束。

  不过拓跋嗣眼中的恐惧更深了……

  大江东去,大军西进。

  船队刚刚行至姑孰,前方就传回捷报,何无忌大破何澹之、郭昶之,攻破湓口,拿下长江重镇寻阳。

  也为刘道规的水军打开了通道。

  南面何澹之大败,北面的郭铨也站不住脚,被刘毅麾下骁将鲁轨击败,郭铨走投无路,直接投降了刘毅。

首节 上一节 260/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