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67节

  不过有一说一,桓振的确骁勇,能跟刘遵打的有来有回,也算一员悍将了。

  其父桓石虔以勇猛矫捷闻名天下,号万人敌。

  桓振也不算太差。

  收敛了尸体,两边都没有进攻的欲望,都安分守己起来。

  这年头攻城战,打个一年半载是常事。

  刘道规也没指望能快速攻陷襄阳,在营垒中小心戒备,连续两日,楚军都发动过夜袭,但都被击退了。

  等了五日,没等到毛德祖和王镇恶的消息,却等来姚兴的一封劝和书。

  “秦天王致骠骑刘公足下:盖闻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今关中与江左,各承天命,本为唇齿。自永嘉丧乱以来,戎狄交侵,华夏板荡,黎元涂炭六十余载。足下奋起寒微,克复三齐,诛桓玄于建康,此诚英雄之姿也。

  然兵者凶器,战者危事。

  昔光武待隗嚣以殊礼,魏武容张鲁据汉中,襄阳边角之地,不足讨之,何不罢兵言和……”

  还没看完,刘道规就一把丢在地上。

  “这姚兴张口闭口圣人天命,真把自己当成华夏了?”

  刘遵骂道:“这厮也不撒泡尿照照,敢来插手我们的闲事。”

  这一次兴师动众,若是拿不下襄阳,桓谦就会成气候,以后更难打。

  刘道规对记室掾殷仲文道:“也给姚兴去信一封,让他管好自己的事,刘勃勃才是他的心腹大患,如果不能平定,将来必定益贻害子孙。”

  殷仲文名节不怎么样,但文采却是一流,当初桓玄的篡位檄文都是他写的。

  归降后,刘道规夺了他兵权,降为记室掾,他竟一句怨言都没有,勤勤恳恳,克己奉公。

  唰唰几笔,三下五除二就写了一封回信。

  堪称字字珠玑,令刘道规刮目相看。

  这些高门子弟中不乏奇才,但都用错了地方,只要不领军打仗治理一方,也当得“名士”之称。

  信中不仅让姚兴退兵,还让他交出武关以东的弘农、顺阳诸郡,劝其将精力放在关中,对付刘勃勃、秃发傉檀、沮渠蒙逊、杨盛这些河湟势力。

  其实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以姚秦现在的实力,跑到荆襄来劝和,简直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报——刘毅、何无忌攻破武昌,斩冯该,兼并其众,直扑新野而来。”孟干之紧急来报。

  两人围攻武昌将近八个月,终于还是拿下了这座重镇。

  而他们抢占新野,意图也非常明显,将手伸进南雍州。

  刘毅麾下不少人就是来自于南雍州,也算重归故土。

  “传令刘毅、何无忌二部,立即来襄阳城下会师,不得有误!”

  官大一级压死人,刘道规手上有持节之权,若是他二人违抗军令,可以军法处之。

  到了如今的地步,刘道规手上捏着数万精锐,且已经整合大部分西府军,也不怕他们玩什么幺蛾子。

  “领命!”孟干之转身就走。

  三日后,刘毅的请罪书到了,说是攻城之时受了重伤,只能留在武昌休养。

  何无忌倒是领了三千人马赶来。

  既然他们低头了,刘道规也就没再追究。

  “拜见骠骑将军!”何无忌满脸恭谨,甚至眼中还有些许忌惮。

  “何兄不必多礼,可先安抚士卒。”

  “领命。”何无忌自始至终都非常恭敬,远超从前。

  刘道规一阵纳闷,总感觉发生了什么,到了下午,建康的邸报传来。

  原来是兄长刘裕大开杀戒,以“役使官人、横兴怨忿”,杀章武王司马秀、左卫将军褚粲、光禄勋丁承之。

  再以聚众谋反之罪,捉拿的大将军司马遵,交付有司论罪……

  刘道规看完邸报,顿时生出莫名的荒诞感,司马家的人造司马家的反,看上去竟然非常合理……

  役使官人,其实就是公器私用,役使朝廷官吏为自己办私事。

  晋律中最多也就叛个答、杖、徒而已,刘裕竟然全部处死。

  褚粲和丁承之也就罢了,落魄的士族,但司马秀可是晋室的郡王,竟然也杀了。

  还有大将军、武陵郡王司马遵,直接拿下了,估计最少是个夷灭三族。

  而拿掉了司马遵,直接控制皇帝,各路拥晋势力也就群龙无首,变成一盘散沙。

  难怪刘毅和何无忌这么听话,原来是被刘裕镇住了。

  猛虎之名号,果然没有叫错,雷厉风行,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跟他在战场上一样大刀阔斧的勇往直前。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雷霆手段,又怎能坐镇建康?

  “恭喜将军!”殷仲文忽然来了一句。

  刘道规眉头一挑:“何喜之有?”

  “从今往后,天下之事,尽在车骑将军与骠骑将军!”

  “你这马屁拍早了,拿下司马遵,西面蜀中就生变了。”

  “迟变不如早变,毛璩年事已高,其下诸子皆庸碌之辈,绝非将军敌手,而且属下以为毛璩未必有举兵的胆量!”殷仲文久在荆襄,与毛璩算是邻居,对毛氏知之甚深。

  他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刘道规和刘裕现在威震天下,毛璩不反,还能继续在蜀中逍遥快活,毛氏一族也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但若是起兵,凭蜀军在宜昌展现出来的战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围攻四个月,伤亡越来越大,细作传回的消息,蜀军已经怨声载道,对毛璩非常不满。

  而且毛璩也没有起兵的理由,这天下暂时还是晋室,他若动手,刘裕一纸诏令,他就成了叛逆。

  皇帝捏着手上,便捏住了大义正统。

  而大义正统就这时代最大的利器……

第347章 归

  毛德祖没让刘道规失望,淅川一战,在香炉山设伏,不仅击败了苟林的五千步骑,还乘胜追击,以一千五百骑兵突袭从弘农郡赶来的姚文宗四千援军。

  前后斩首四千余众,俘虏一千三百人。

  中原未战,淅境兵动,淅川位于关东关西的咽喉之处,古称丹阳,历史上,楚国以此地为起点,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五十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

  毛德祖占据淅川,就能切断从关中赶来的援军。

  左路郡的王镇恶攻破了新野,宛城守军一见到“刘”字旗号,便开城投降,但邓、樊二城一直拿不下。

  这两城是襄阳在汉水之北的支点,城池坚固,粮草充足。

  王镇恶的一万五千人马在没有攻城器械的前提下,对城池没有任何办法。

  不过刘钟的水军切断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联系,襄阳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该我们出手了。”刘道规算算时间,还有三个月就到一年之期。

  襄阳没有拿下,西面的夷陵也没有攻克。

  “末将原为先锋!”刘遵一本正色的请战。

  “这一战我们不攻城,攻心,传令,将江陵缴获的钱帛、粮食堆在城下,给城中传话,只要愿意过来,既往不咎,每人分田四十亩,赏钱五缗,粮三石。”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比起士卒流血牺牲,刘道规更愿意砸钱粮进去。

  反正这些钱粮都是从桓氏手中缴获的,花出去也不心疼。

  刘遵睁大眼睛,“这样也行?”

  “试一试不就知道了?殷仲文何在?立即以朝廷的名义写一封讨贼檄文,劝城中军民拨乱反正。”

  刘道规现在代表朝廷,正统和大义该用就要用。

  “领命。”殷仲文提起笔就写。

  不到一炷香功夫,檄文已成。

  “正朔所在,神州禹甸,衣冠礼乐承自三代;洛阳旧都,钟鼎彝器犹存周制。尔辈中夏子弟,虽暂陷贼营,岂忘父母之邦?桓贼僭号,不过逞一时之凶厉;晋祚绵长,实系天地之正统。

  今王师已复江汉,楼船万艘蔽江而下。若执迷不悖,待天兵压境,必致玉石俱焚。若开城迎接王师,皆有分田之赏。

  城中老幼无辜,何忍锋镝加身……”

  刘道规看到一半就合上上,这种文绉绉的檄文士卒和百姓根本看不懂。

  殷仲文文采虽好,但毕竟是高门出身,有些不沾地气。

  刘道规索性取来纸笔,自己来写。

  “骠骑将军奉皇帝诏令,晓谕城中士民:若为晋人,则出城以迎王师,若从贼抗拒王师,破城之后,夷灭三族!”

  字越少,事越大,也就越威严。

  说的越多,反而显得心虚,城中守军心底比谁都清楚,只凭一个襄阳是斗不过朝廷的。

  这道檄文虽短,却恩威并济,以刘道规的声威作背书,威慑力十足。

  殷仲文叹了一声:“骠骑将军文武双全,仲文不如也。”

  刘道规斜了他一眼,“这等废话以后少说,汝不缺才干,心思用在实事上。”

  殷仲文一拱手,“属下受教……”

  刘道规仔细看了一遍檄文,觉得还是缺点什么,“速派人去淅川,取回秦军的首级和俘虏,拿给城中守军看看!”

  空口无凭,这年头任何事都要沾点血才会有说服力。

  桓谦最大的依仗是姚秦,现在苟林和姚文宗的援军都被击败了,断了他们的念想。

  不数日,首级和俘虏乘船顺流而下。

  一颗颗堆在襄阳城下,面孔朝着城墙,秦军俘虏们举着破碎的旌旗,站在护城河边。

  另一边堆着一车车的钱粮,刘遵带着千余大嗓门的士卒朝城中呼喊:“秦军已败,襄阳已是孤城,骠骑将军网开一面,限期三日,开城投降,三日之后,大军攻破城池,鸡犬不留!”

  城上一片沉默,城下的北府士卒却沸腾了。

  杀戮也是人的原始欲望之一,士卒们连续出征,心中积满了戾气。

  “放!”刘怀敬大喊一声。

  一排弓箭手上前,将劝降的檄文射入城中。

  之后,三千多名西府新军上前,以荆楚方言朝城中大喊:“兄弟们,骠骑将军说的都是真的,我等已经入了朝廷军籍,分了田地,还是上等的水田!”

  “不要再为桓家卖命了,朝廷在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辅佐下,已经中兴。”

首节 上一节 267/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