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35节

  如果不是刘穆之急中生智,今日险些被他顶的下不来台。

  刘裕英雄一世,没想到他选定的继承人,竟然这般愚蠢。

  别说他来争,就是刘裕死而复生,也争不赢。

  这么多年,刘道规其实一直在忍让,为的就是不让兄弟阋墙。

  现在反而成了趁人之危、夺人之物……

  刘怀肃沉默稍许,“你准备如何处置车兵?”

  “似他这般,能为一国之主?”

  没什么能力也就罢了,心思还大,还分不清形势。

  刘义符对他这个亲生叔父都这般,更别提对刘怀肃。

  刘道规语气平静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也不配为宋公,安心当个富家翁,做个纨绔子弟,未尝不是好事。”

  宋国涵盖江左和交广,疆域与当年东吴相似。

  刘道规迁都关中之后,肯定不会允许南方在崛起一个国家,即便是封国也不行。

  刘怀肃忽然感慨道:“你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帝王了。”

  刘道规没有否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心狠手辣,如何坐得稳天下?”

  走上了这条路,便不能心慈手软了。

  否则就是害人害己。

  刘怀肃神色严肃而谦卑,仿佛换了一个人,“属下这两年身体多病,镇守广陵以来,常有心力交瘁之感,今大将军大势已定,肯定致仕养老。”

  “兄长这是何必?新朝正是用人之际。”刘道规极力挽留,心中推测应该是刘裕北伐前,将刘义符和宋国托付于他。

  如今宋国要被废除,他心灰意冷。

  但刘道规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宋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封国,在北府军中有极大影响力,还与士族高门沆瀣一气。

  若是放任不管,江左必乱,南北对立的格局会继续延续下去。

  刘义符被人利用,顶在前面,还不自知。

  “属下早有此心,这么多年荣华富贵也享受过了,有怀慎、怀敬、怀默他们,足可辅佐大将军。”

  刘怀肃拱手一礼,缓缓退下。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兄长保重。”刘道规没在挽留,这条路上,总有人会默离去或者掉队。

  所谓帝王,本就是孤家寡人。

第427章 除

  刘钟、李大目护送皇帝和文武百官北上,刘道规则带着刘穆之、袁鹤等人溯江而上,进入建康。

  迁都极其繁琐,不仅仅是人,还有典籍、礼器、钱粮、家眷等等。

  入城之后,虎卫军立即控制乌衣巷和府库。

  城内七千守军愿意归乡的,领十石粮,不愿归乡,转入虎卫军中。

  刘穆之接管尚书台,升尚书仆射,领掌诸曹全面开始迁都事宜。

  刘道规率一万两千精骑坐镇中枢,防备四方有变。

  建康周边,刘怀肃请辞,征虏军府的威胁已经没了,京口是自己的家乡,不会有人造反,江北历阳、武昌,刘毅刘藩兄弟如同去了势的宦官,这些年根本不敢动弹。

  唯一担心的就是广州的孙处和交州的杜慧度。

  孙处是刘裕旧部,手上捏着三千北府精锐,镇守广州多年,实力还算雄厚。

  交州杜慧度父子经营多年,深得人心,钱粮充足。

  两人若是联合,一场内乱必不可少。

  刘道规这次迁都,其实是快刀斩乱麻,打了司马德文、司马尚之、谢裕这些人一个措手不及,不然按正常逻辑,反抗力度一定不会小,爆发内战也不是不可能。

  司马氏有名分,士族高门有财力和声望,宋国有武力,三方势力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

  刘道规早就知道不会风平浪静,只是没想到檀家兄弟先动。

  孟干之前来禀报:“大将军,檀韶、檀祗引五千兵马至姑孰!”

  姑孰扼守长江要津,素有“江东屏障”之称,桓温扩建为“九里十八步”城垣,是桓玄屯兵之地。

  檀韶、檀祗虽然也是彭城刘氏出身,但与刘裕的关系更为亲近一些。

  这年头谁也不知道谁心中想着什么。

  刘裕和刘道规靠兵戈崛起,其他人都看在眼中,如今刘裕病逝,他麾下的这群将佐失去了束缚。

  难免有人打着“匡扶朝廷”的名义干些什么。

  殷仲文道:“二人无诏西进,不可等闲视之,当召回建康,夺其兵权!”

  封恺道:“岂不闻司马昭召诸葛诞之事?”

  司马昭欲篡位,知道诸葛诞忠心魏室,便升其为司空,入朝任职,诸葛诞立即联合东吴,起兵反司马氏,声势最大的淮南三叛自此拉开序幕。

  江东看似风平浪静,但只要有人振臂一呼,立即就会有人响应。

  虎卫军主力集中在关中、河北一线,刘钟的水军护送皇帝和文武百官北上,刘道规手上只有这万余骑兵,可以说是兵力最空虚的时候。

  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野心。

  晋室虽然衰弱,却并不妨碍有人想打着它的名义争权夺利。

  檀氏兄弟除了檀凭之,其他几人都没分到什么肉。

  最出色的檀道济,在毛德祖、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沈庆之、傅弘之等人面前,并没有多出色。

  檀韶、檀祗到现在也只是一方太守而已。

  “檀氏兄弟虽居心叵测,未必就要起兵,应该还在举棋不定,否则就不会停留在姑孰,而是进兵新亭,传令,起八千精骑,与我立即东下,先压住檀氏兄弟!”

  不管檀氏兄弟想干什么,刘道规都不能视若无睹。

  “末将前去即可,大将军坐镇建康。”段宏主动请缨。

  “你若去了,便没有转圜的余地,只有我去才能镇住两人。”

  两个时辰后,骑兵聚集,星夜奔向姑孰……

  此时的姑孰城中,檀韶、檀祗二人正愤愤不平。

  “刘毅的人马到了没有?”檀祗性情粗野、鲁莽,此次兵发姑孰,便是他最先挑动的。

  檀凭之与刘裕是生死之交,也是宋国的核心力量之一,刘道规一返回江左,就罢免了刘义符的丞相之位,还将其禁足在京口,明眼人自然知道下一步会干什么。

  掾吏赵楷道:“刘毅说让我们先去,他会尽起南豫十万大军,进兵历阳,南望建康。”

  檀祗怒道:“放屁,这是拿我们当刀使,他在后面捡现成的!”

  檀韶道:“我们只是请求大将军赦免宋公,刘毅心思却不一定。”

  檀祗心知肚明,只是当时听到刘义符被罢免了丞相之位,头脑一热,就提兵进了姑孰,“孙处呢?他可有动静?”

  赵楷道:“孙将军重病缠身,闭门谢客。”

  闭门谢客,往往就是表明了态度。

  孙处不支持,刘毅刘藩兄弟二人居心叵测,檀氏兄弟已经陷入孤立之中。

  当然,如果不是刘道规快刀斩乱麻,先控制了皇帝、朝廷,以及刘义符,檀韶、檀祗这个时间点赶到姑孰,火候正好,会掀起更大的风浪。

  而刘道规拿下皇帝和刘义符,这些大大小小的势力便成了一盘散沙。

  “刘毅刘藩兄弟素来不可靠,不能指望他们了,出兵之前,我早就说过,不能趟这摊浑水,你死活不听,大将军得了天下,还能少的了的檀家?”

  檀韶身为兄长,为人处世冷静,但架不住檀祗被人挑唆。

  “常言道,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宋公北伐前,特意托付我等看顾子嗣,我檀氏在宋国是托孤之臣,入了大将军帐下,便什么都不是!”

  檀祗鲁莽,却不傻。

  刘道规麾下猛将如云劲卒如雨,不缺檀氏兄弟二人,现在投奔过去,也很难混出头,而留在宋国,便是元从,手握兵权。

  所以无论是道义,还是利益,檀氏兄弟都要站出来。

  而且他们背后还有雍州刺史檀凭之,坐镇襄阳。

  “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檀韶话刚落音,就听到斥候在外面惊呼:“报……大将军率八千精骑直奔姑孰而来,距此不到三十里!”

  “什么?”兄弟二人同时站起,满脸惊骇。

  刘道规来的实在太快了,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料。

  “兄、兄长……这可如何……是好?他一出手,就灭了……琅琊王氏……”檀祗说话都开始打结了。

  如果连琅琊王氏都敢动手,灭掉一个檀氏更不在话下。

  檀韶咬牙道:“大将军只有八千骑兵,我们有姑孰坚城,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万岁!”

  “大将军万岁!”

  “沛公万岁!”

  兄弟二人还在犹豫,外面却早已欢呼声震天,马蹄声阵阵,骑兵竟然冲入姑孰城中。

  北府军没有做任何抵抗,全都在欢呼。

  刘道规北伐成功,破魏灭秦,声势一时无两,早就成了天下人心目当中的“神”,更是北府军的无冕之王。

  这种局面下,北府军又岂会跟着檀氏兄弟负隅顽抗?

  兄弟二人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转眼之间,骑兵已经冲到府衙之前。

  北府军恭恭敬敬的肃立成两列,昂头挺胸,仿佛是在等待君主的检阅。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崇敬和崇敬。

  夜幕之中,刘道规高大的身影一动不动的坐在马上,身后骑兵黑压压的一声不吭,就连战马都肃然不动。

  只有手中的长槊和长刀发出森然寒光。

  一股沛然威严如山如海,压的兄弟二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都不用虎卫军动手,只需刘道规一声令下,北府军就会砍下兄弟二人的脑袋。

  不过檀氏兄弟毕竟是武人,胆魄还在,“末将檀韶、檀祗拜、拜见大将军!”

  马上的高大身影一言不发,就这么望着两人。

  两人额头上全是冷汗。

首节 上一节 335/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