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腓特烈二世不过是因势利导罢了。
不管怎么说吧,想到犹太人的泼天财富,一众欧罗巴贵人真是热血沸腾!
计议已定,马上开始行动。
第二天新的罗马教皇就被选了出来,正是原来的副帅西尼巴尔多·菲斯奇。
当上教皇之后,西尼巴尔多·菲斯奇按照罗马教廷的惯例改了名字,称英诺森四世。
既然如此,再做副帅就不合适了。
欧罗巴联军的主帅变成了教皇英诺森四世,副帅为腓特烈二世,率领二十万大军,救援波兰。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等到两个多月后,欧罗巴联军抵达波兰附近时,贵由已经率领蒙古大军主力进入了波兰。
整个波兰除了弗劳茨拉夫城外,尽数被蒙古人占领。弗劳茨拉夫城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腓特烈二世和英诺森四世商议了一下后,果断放弃了原计划。
腓特烈二世分出五万大军给英诺森四世,共十万大军,驻扎于波兰和匈牙利的边境,和匈牙利军一起,依托特伦钦等要塞,阻止蒙古人对欧罗巴的进一步入侵。
腓特烈二世,则率领十万大军,与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一起,屯兵于波兰和波西米亚的边界苏台德山脉,构筑防线。
就这样,无论是匈牙利防线,还是波西米亚防线,守军都超过了十五万。
这时候,蒙古军有两个选择。
其一,反正已经全取了富庶的波兰,抢了足够的财富,对将士们有个交代了,直接退军。
但如此一来,欧罗巴三十多万大军,就在边境虎视眈眈。贵由退军,眨眼间波兰就会得而复失。
这让他这个新任大汗的脸面往哪搁?
其二,击溃欧罗巴联军主力,进一步扩大战果。
最不济,也得逼欧罗巴诸国签订协议,承认蒙古人对波兰的统治。
这个选择的问题在于,蒙古人得打赢才行!
也许是速不台的用兵之能,太让欧罗巴人忌惮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如贵由希望的那样,和蒙古军打野战。而是连波兰都没进入,直接构筑防线了。
强攻的损失,绝对小不了。
速不台其实倾向于第一个选择。欧罗巴总是要取的,但不是现在。
如今这里不过是蒙古人一半的草原战士,面对欧罗巴的联军确有些力不从心。
不如贵由发下诏令,让留守草原的战士们继续赶来,察合台汗国也要派一部分兵马。最好再说动赵朔一系、术赤一系联合出兵。
集整个蒙古国之力,将欧罗巴彻底镇压!
贵由则倾向于第二个选择了。集合蒙古之力,的确能让战事容易许多。但问题在于,这如何显贵由的本事?
即便打下来欧罗巴,又算谁的功劳?
再说了,如果按照速不台的安排,得多久才能击败欧罗巴联军?贵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都不一定。
所以,贵由决定,从波兰大规模签仆从军,向波西米亚和波兰交界的苏台德山区防线发动进攻。
之所以没选匈牙利为突破口,当然是因为忌惮赵朔娶了匈牙利公主,恐怕已经将匈牙利当做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而且,贵由并不认为自己攻不破苏台德防线。
当初,铁木真不是硬破了金国的野狐岭防线吗?
现在贵由,难道就破不了欧罗巴联军的苏台德防线?
只要破了苏台德防线,就可以直入波西米亚王国,甚至进军神圣罗马帝国,不愁欧罗巴人不屈服。
然而,他忘了,如今的草原战士,已经不是铁木真时代的草原战士了。那些从黑暗时代走来的草原战士,都超过五十岁,即便没退役也战力大减。新补充的草原战士,远比不上他们的父辈。
而对面神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战士们,也不是吃素的。波西米亚,也是一个正处于上升期朝气蓬勃的政权,其国内的兵马堪称精锐。
再两个月多后,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又各自率领五万本国兵马来援。
整个苏台的山区的欧罗巴联军,超过了二十五万。
因为洗劫了国内的犹太人,他们不仅获得了充足的军费,而且增了市民的支持度,有着足够的韧性!
虽然蒙古军实力强大,还有着襄阳砲、火药武器的优势,但依旧无法突破苏台德防线。
这场喋血厮杀,也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正当蒙古军和欧罗巴联军在苏台德山一线陷入僵持战的时候,东方中都城内赵朔下了一道血腥的旨意。
《南洋私掠诏》!
当初赵必恊上琉球群岛,劝舜天王朝臣服,行动非常顺利。
因为海军正红旗在大海之内捕捉鲸鱼,运输鸟粪,已经广泛彰显了实力。
如今,海军正蓝旗全军而来。
瞎子都能看出来,一言不合,海军正蓝旗就要上岛屠戮了。
所以,赵必恊没费什么力气,就劝说舜天王朝臣服。
赵朔大喜,封原来的琉球王为赵朔汗国的琉球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赵必恊的头上也去掉了“暂署”二子,以礼部员外郎身份,成为赵朔汗国的中级官员。
然后,赵朔将目光投向了马六甲海峡。
这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三佛齐。除了三佛齐之外,还有狼牙修、吉打、信柯沙里等小国。
赵必恊再接再厉,劝说狼牙修、吉打等国臣服。
唯有三佛齐自恃实力强大,坚决不降。非但如此,还割掉了赵必恊一只耳朵。
赵朔大怒,派海军正蓝旗、正黄旗,共两万人,攻打三佛齐。
双方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了,没用一个月的时间,海军就攻破了三佛齐的国都,其国主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不过,三佛齐还有诸多势力,凭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当地湿热的气候,自成一统,不肯臣服。
这种情况下,用正规军去原始森林中缴匪,就太不划算了。
事实上,南洋那些小国的国主臣服,其境内也有很多地方势力依旧在保持着独立。在他们看来,赵朔再强大,能把原始森林里的他们怎么样?就算击败他们,也抢不着什么财物啊,实在是犯不着。
所以,赵朔直接下达了这《南洋私掠诏》。
所有出海船队,只要向朝廷报备,就可以按照其船队规模,购买部分铁甲和强弩,并且购买一张《南洋私掠证》,上面写着允许的南洋捕奴数量。
你想发财吗?
去南洋抓奴隶吧!
官府承认他们奴隶的地位。
如今赵朔汗国地广人稀的地方多了去了,这些奴隶就是最好的财富!
这是对你们为华夏开疆拓土,最好的奖赏!
当然了,这对于南洋来说,就是一场持续几十甚是上百年的屠戮了。
在后世穿越过来的赵朔看来,这都是南洋猴子们应得的!
第278章 五百年来首次实封土地,华夏沸腾!
与此同时,赵朔还下达了一道旨意,封赵必恊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浡泥县子。
换言之,就是封赵必恊为赵朔汗国的子爵。
赵必恊不仅说降了琉球国,而且说降了南洋诸多小国,渤泥国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开疆拓土之功,理应封爵。
“开国推诚”,是承认赵必恊为开国功臣之一,所获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守正文臣”,是说赵必恊立的功劳,是文臣之功。
“浡泥县子”,就是具体封地和待遇了。
浡泥国,就是古代的文莱,如今归降的南洋诸国之一。
赵朔在原来的浡泥国,划出了周长百里的土地,为赵必恊的封地。在这封地里面,允许赵必恊建两座周长不超过二里的城堡。并且允许有甲士三十,执戟(不配备甲胄的士兵)五十,共八十人的武装力量。
到了现在,赵朔对以后帝国的统治,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
类似南洋地区这些偏远之地,帝国直接统治的成本太高了,还不如进行分封。
以后,什么非洲的内陆地区,南北美洲的内陆地区,以及大海中那些不重要的岛屿,中南半岛的内陆,都可以如此。
既可以稳定统治,又可以对功臣们以酬功。
的确,这些地方非常穷,但是土地有的是啊!像后世西方的殖民者那样,开辟大种植园,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还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没有足够的人手?
这不是允许私掠了吗?购买足够的奴隶,不就有足够的人手了?
一方面,大陆移民为自由人。一方面,购买土人为奴隶,仔细经营,不愁获得泼天的财富。
而且,能够获得封爵的,都是有钱有力的人物,他们是有能力做到这一切的。
华夏是最重视土地,最为重视开枝散叶的民族,拥有一块海外世袭罔替的土地,也不愁他们不用心经营。
当地的土人并不可靠,他们还不得用优厚的条件,招揽移民?
要知道,所谓的“甲士”“执戟”只是朝廷允许的额度,而不是朝廷发俸禄养活的,他们得自己招揽,并且花钱养着。
他们领地内要想发展起来,医生、匠人大部分也得来自华夏。不开出优厚的条件,谁肯来啊?
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华夏不就能稳稳占住那些地区?一两百年后,将彻底变成华夏熟土。
至于那时候,会不会再起内战,赵朔就管不了了,反正肉烂在锅里。
另外,赵朔觉得,内战的威胁并不大。
这种分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当地土人镇压的实力极强,对外防御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很简单的道理,保护领地,就是保护自己的财产,保护自己子孙的荣华富贵。能不好好修建城堡?能不好好训练士卒?敌人来了,能不拼命?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对外统一之战,就会面对无数的乌龟壳,分外难以啃动。所以,天高皇帝远,以后各个封爵之间进行战争是可能的。挑战朝廷的权威,却是千难万难的。
不管怎么说吧,就在赵朔封赵必恊为子爵的三天后,正式下达了《天下封爵诏》。
在这份诏书里面,正式规定了帝国的各种爵位,以及该爵位的各种待遇。
首先,是主动投诚的各国君主,封“开国辅运顺天归诚功臣”,保证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周长百里之国来投者,封赵朔汗国男爵,必须来中都居住,没有封地。但是,每年俸禄白银三百两,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在各种场合,与帝国其他男爵待遇等同。
以周长百里以上,千里之下之国来投者,封赵朔汗国子爵,年俸为八百两。
以周长千里以上,五千里以下之国来投者,封伯爵,年俸两千两。
以周长五千里以上,万里以下之国来投者,封侯爵,年俸三千两。
以周长万里以上之国来投者,封公爵,年俸八千两。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和赵朔汗国正式进行战争。如果大战已经开始之后再投降,那就得看情况进行降等,甚至直接身死族灭了。
然后,就是对帝国文臣武将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