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22节

  赵安一方面督促各地加大运力往宿州输送粮食,另一方面则亲自赶往泗州协调自淮安、扬州、徐州方向往安徽输入的粮食。

  没办法,光靠泗州没法和这些地区协调,且承担运粮任务的是丁九联系的各地漕帮分舵,所以协调任务只能由他这个暂署布政使亲自出面。

  除协调粮食外,赵安也就地“指导”泗州方面组织灾民“以蝗为食”,通过油炸撒盐方式使得扑天盖地的蝗虫成为灾民能够裹腹的蛋白质,而不是所过之地寸草不生,令灾情往更深方向走去。

  为了让灾民确信蝗虫油炸后可食用,除调集大量菜籽油外,赵安以身作则接连两日带领人员参与捕蝗,并当众带头食用油炸过的蝗虫。

  同时要求泗州大小官吏也以身作则带头食用蝗虫,有些官员不肯吃、不敢吃,结果赵安直接拿出遏必隆刀给他们一个二选一的选择。

  在赵安不遗余力的推动落实下,泗州蝗灾得到遏制,否则蝗虫在泗州境内得不到食物便会向周边凤阳、滁州推进,那样对这些地区的灾情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由于泗州是江北各地粮食运送的主要集结地,也令同样是重灾区的泗州灾情得到缓减,很多得到赈灾粮的灾民在官府组织下已经开始返回家乡,一直空有虚名的团练制也被赵安利用赈灾粮顺势推行。

  赵安计划三天后赶回宿州,且必须带不低于十万石的粮食回去。

  朱珪这边尚不知赵安不在宿州而是去了泗州组织协调外地救援粮,仍刻意诱使白莲教裹挟灾民往宿州聚集。

  也许朱珪未必真想借白莲教之手除掉赵安,但只要宿州的这把火能烧起来,也能间接达到他的目的。

  毕竟,在朝廷眼里,活多少灾民不重要,甚至死多少灾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地方不能乱。

  一旦地方乱了,那作为守土官之首的赵安便难辞其咎。

  然而,眼看宿州就要点火,他朱珪却成了朱明归来的“朱归”,矛头直指他朱珪才是白莲教幕后之人,甚至说他朱珪煽动白莲造反,这让朱珪颇感冤枉,不知道是谁造他的谣,更不甘就此请辞。

  心情郁闷之下对幕僚汪兆兴道:“什么朱珪便是朱归,明眼人一看便知牵强附会,我若就此请辞,岂不正合了人家心思。”

  “东翁,将朱明归来曲解为朱归,从而暗合东翁姓名,学生以为绝不是白莲教那帮人能想到的。”

  汪兆兴跟随朱珪时间不长,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对朱珪这个东主为人却是十分钦佩的,更知自家东主绝不可能和白莲教勾结。

  无它,朱珪都是巡抚了,和白莲教勾结有什么好处?

  这一点朱珪显然也想到了,他真是白莲教的什么牛八,白莲教绝不会大张旗鼓宣传,因为这会暴露他这个“朱归”,由此推测什么人在构谄他,很容易猜出。

  无非对他朱珪不满之人。

  安徽境内,谁对他朱珪不满?

  答案,呼之欲出。

  除了那个被自己摘参的赵有禄,还能有谁!

  “王爷让东翁向朝廷请辞也是为了保全东翁,本朝最忌文字。”

  汪兆兴点到为止。

  朱珪眉头微皱,他所担心的正是这个文字,乾隆一朝文字大狱可是延续了数十年,哪桩文字大狱不是牵强附会,恶意屈解。

  当今皇上年事已高,朝政被和珅一掌把持,而和珅一党更是恨不得他朱珪死在安徽才好,若他坚持不肯请辞,很难说和珅一党会不会利用“朱归”二字掀起针对他的文字大狱。

  “我若就此请辞,难保不会有小人坐实我与白莲教勾结。”

  朱珪纠结的地方在于这里,都说人走茶凉,他真要离开安徽,那安徽的事情就不是他所能掌握的了。

  真要被人家弄出一堆黑材料,搞出一堆证人、证供来证实他就是“朱归”,那才是百口莫辩。

  汪兆兴轻声询问:“东翁打算如何做?”

  朱珪踱了几步,沉声道:“唯今之计只能从那白莲教身上着手。”

  汪兆兴身子近前:“东翁的意思是?”

  “他们说我与白莲教勾结,那我就让朝廷知道我朱珪与白莲教不仅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水火不容,誓死不两立!”

  打定主意的朱珪吩咐汪兆兴,“传本抚令,着绿营各部进剿白莲教匪,本抚要拿这些教匪的脑袋自证清白。”

  汪兆兴深以为然,却提出一个问题:“东翁,白莲教徒都藏身于灾民之中,很难甄别,若强令绿营进剿,难免误杀。”

  朱珪沉默片刻,淡淡道:“灾民饿极极易从贼,所谓治乱世用重典,眼下只能以大局为重。”

  汪兆兴一惊,这是要绿营杀良冒功?

  良心难安的他刚要开口劝说,却见东主朝他摇了摇头:“白莲教最爱裹挟无知流民,那无知流民既被邪教蛊惑便是失了心智之人,本抚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反倒是救了安分百姓。”

  说到这,朱珪目中闪过一道精光,“另外,放出风声去,宿州城内的粮食多到能吃到明年,只因贪官污吏为了私利不肯放粮,这才使灾民无粮可食。”

  “这”

  汪兆兴愣住,不可思议的看着东主,迎接他的却是东主无比镇静的目光。

  宿州。

  尽管赵安去泗州协调粮食前一再要求知州李文不要关闭城门,哪怕关闭也要留下一座城门好让灾民看到官府救灾,不放弃灾民的积极态度。

  然而赵安走后,面对不断涌来宿州的灾民,知州李文还是下令将城门关闭,每日只从城头向城外的赈灾营吊下一些粮食。

  一开始还能勉强供应粮食,但几天后从城上吊下的粮食就不足半数,根本无法保障城外灾民每人每天有一碗粥喝。

  新赶到的灾民因为没有吃的,不得不在城下哭喊。

  守城的绿营兵只好将情况告知知州李文,得到的回复却是不许放一个灾民进城,从今天起也不再向城外的灾民提供粮食。

  同知崔秀觉得这样做法不好,毕竟赵大人走时一再叮嘱不得抛弃灾民,而且赵大人是为了粮食去的泗州,宿州这边只要坚持几天就能有粮食运到,没必要如此对待灾民。

  见崔同知对自己的决定不满,李文缓缓抬头看向对方沉声道:“灾民情况本官何尝不知?可如今城内哪有多余粮食?赵大人说是去泗州运粮,可泗州那边受灾同样严重,你敢说赵大人一定能把粮食运来?万一赵大人运不来粮,这城中的粮又没了,怎么办?”

  “这”

  崔秀也不知如何是好。

  见状,李文摇头道:“灾民太多了,如果一时心软让他们进城,赵大人又运不来粮,过一阵要么是饿死他们,要么是咱们被他们杀了.何况你知道这些灾民当中就没有白莲教的奸细趁机混进城里应外合?非本官心硬,实在是不得不如此!”

  “下官.”

  崔秀沉默片刻,明白知州大人说的也是实情,不管赵大人能不能把粮食运过来,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保住宿州城,宿州要完了,于他们而言什么都完了。

  无力起身朝外走去。

  看着崔秀背影消失后,李文突然长长叹息一声,脸上说不出的沧桑感。

  城外的灾民大都是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甚至很多是一个庄子的人,一个家族的人。大老远从亳州赶来宿州,只是因为听说宿州有青天大老爷在,有吃不完的粮食,然而等他们赶来时才发现根本没有粮食给他们,甚至城门都没有为他们打开。

  至于那个青天大老爷,更是鬼影也没有。

  有人私下说城中是有粮食的,就是城中的贪官污吏霸着粮食不肯施舍给他们,谣言一开始并没有“市场”,因为早前就聚集在城外的灾民都说赵青天是个好官,官府也一直在努力救济他们。

  但随着时间推移,赵青天的人间“蒸发”,宿州城门的紧闭,令得谣言大行其道,那些为赵青天,为官府说好话的灾民也渐渐消失,连带着前一阵在灾民之中消失了的白莲教徒又重新出现。

  “军爷,你就行行好,让我们进去吧。我们是灾民,实在是没有地方去。”

  “不让我们进城,我们都活不成了。”

  “……”

  百姓声泪俱下的跪求,象麻杆一样跪满城下,哭喊之声响成一片,哀求之情尽在其中,摧人肝肠。

  城门上的绿营兵不少人将脸别了过去,他们也是爹妈养的,也知灾民可怜,可军令如山,他们真没有办法。

  而且,只要有理智的人都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救不了灾民。

  十几里外一条干枯的小河边,一棵因为树皮被扒光即将枯萎的老树下,一个已经饿的不行正在等死的年轻人一动不动躺在那。

  许是这年轻人命不该绝,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只老鼠,竟然胆大的窜到了他的身边,年轻人见了眼中顿时冒出绿光,也不知哪来的力气猛的将那只老鼠一把抓住,继而不管不顾就往嘴里塞去。

  随着上下牙齿猛的咬动,鼠血溅得满嘴都是,年轻人却是一点也不在乎,只大口大口嚼着那块刚生生咬下的老鼠肉。

  手中的老鼠被其捏的死死,疼的不住挣扎,却怎么也挣脱不了。

  吃完鼠肉的年轻人只觉全身一阵轻松,肚子也是舒服得很,便背靠着那株即将枯死的老树大口喘着气。

  也不知休息了多久,才觉精力渐渐回复了一些,低头吐出一口带血的口水,撑着身子想继续往宿州城赶去时,却见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无数人影,耳畔传来震雷般的呼吼:“劫莲已降,大明复兴;攻进宿州城,弥勒保太平、大口吃白面!”

第309章 普及大学文凭

  泗州,刚刚从乡下回到州城的赵安还没来得及休息,知州戴志远就带着一众属吏来为藩台大人接风洗尘了。

  戴知州不是正牌科举出身,而是同赵安一样都是捐监出身,也就是拿的是大专文凭,算不得本科。

  当然,赵安这边通过自身努力“考研”成功,获得了相当于清华硕士的特赐同进士出身,由此使得自身学历非常硬,上桌吃饭时除了一二甲的学霸,三甲的他都不放在眼里。

  不过以赵安眼下的职务,一二甲的学霸也得自觉端碗到小孩那桌去。

  除非资历老,乾隆三十年以前的学霸。

  因为三十年以前的学霸大多也走到了省级岗位,佼佼者甚至当上中堂、部堂了。

  现任军机大臣董诰就是乾隆二十九年的探花,现任两江总督孙士毅则是乾隆二十六年的进士。

  三十年以后目前还没有比赵安更优秀的。

  旗员除外。

  戴志远没有赵安的天赋,走的是这个时代典型的捐监晋升体系,有了监生功名后又花钱买了个八品官,之后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由于为人十分灵活,道德底线低,加之家里有钱,四十岁这年终是突破仕途天花板,从通判升为正五品知州,主政一方。

  州,相当于赵安前世的县级市。

  也正因此,戴志远这人非常务实,该捞的捞,该做的也做,不被传统科举大学生的迂腐教条所约束,在意识到仅凭泗州自身无法有效救灾,省里的救济也是杯水车薪后,戴志远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就是祸水东引——把灾民往运河那边的江苏赶。

  江苏没有受灾,苏北地区虽然穷,但也算鱼米之乡,容纳几十万灾民是没有压力的,至于苏北的地方官怎么骂他,戴志远是不在乎的。

  只要人没死在他辖区就行。

  实际是推卸责任,不愿担责,但戴志远如此做法却也活了无数灾民,因此赵安对他的评价还可以,便带着庆遥等人赴宴。

  庆遥这帮鹰狗处的侍卫虽然都是八旗纨绔出身,但跟着赵安一趟灾救下来,一个个俨然也有点脱胎换骨了。

  尤其当这帮侍卫亲眼目睹人相食场景后,内心非常触动,没人再抱怨跟着赵大人天天稀饭青菜,对赵安的吩咐也都执行的很好。

  当然,赵安也不可能让这帮鹰狗侍卫投身救灾一线,除发挥他们黄马褂吓唬人作用外,便是让这帮人秘密调查白莲教。

  按赵安的意思要在白莲教中发展内线,庆遥便将早前在宿州被抓获的白莲交通员刘宝发展为下线,又秘密释放了几十个白莲教徒,通过这些“洗心革面”的白莲教徒构建了一个秘密情报网。

  最近这个情报网反馈的消息是教主刘之协无意在宿州起事,只是因为在亳州被清军打压厉害才转进到宿州活动。大量灾民东进也不是刘之协故意裹挟,而是灾民们听说宿州有粮可食自发过来的,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向朱珪与白莲教有什么勾结。

  这也是赵安为何离开宿州到泗州协调粮食的原因。

  知州戴志远给藩台大人准备的接风宴设在宿州城最好的酒楼,赵安一进来就看到桌上摆着各式精美菜品,鬼使神差的就对满面堆笑的戴知州道:“大灾之年,过份了啊。”

  “不过份,不过份,”

  戴知州一边请赵安落座,一边陪笑道:“大人打来我泗州就一直奔走于乡野之间,下官听闻大人亲自油炸蝗虫,更与灾民同卧草垛,以致连一杯清茶都不曾饮得。下官倍感惭愧,今日这顿粗茶淡饭乃下官略尽地主之谊,还望大人莫嫌弃。”

  赵安笑了笑,见泗州一众官吏都在看着他,便抬了抬手:“坐,都坐。”

  侧脸又对早就馋虫到喉咙的庆遥等侍卫道:“诸位都是京里的贵人,按理本官这也是安徽的地主,理当设宴款待各位,只本省灾情严重,本官实是抽不开身款待各位,今日便借花献佛,权当是替安徽千万灾民谢过各位随我风餐露宿的恩义!”

  说完,赵安竟是起身对众侍卫长揖。

  “不敢当,不敢当!”

  众侍卫见状赶紧起身回礼,都说赵大人是难得为百姓、为朝廷的清官好官,他们能随赵大人左右也是荣幸云云。

  一番客气后,赵安也不叫众人多等,拿起筷子夹了块肥肉入喉。

  众人见了,这才开动。

  庆遥等人真是有些日子没吃肉,这几天也叫那蝗虫吃的够够,如今难得有顿丰盛的,赵大人又叫他们放开吃,哪里还客气,狼吞虎咽的叫宿州那帮人看了想笑又不敢笑。

  戴志远也是个会来事的,酒席吃到一半便让人给众侍卫们每人奉上白银120两。

  赵安也有,不过是白银400两。

首节 上一节 222/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