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23节

  这不是行贿,而是官场规矩。

  赵安是暂署藩台,400两冰敬符合身份。

  原先在江宁粮道衙门时,赵安定过规矩不许下面给他送任何节敬、炭敬什么的,但这会却是收了这400两,也没有当众说要将这400两捐出用于救灾,因为这样做的话会让庆遥等人为难。

  笑着示意身边一员漕帮子弟收下,与戴知州继续推杯换盏。

  泗州作为苏北地区钱粮入安徽的主要通道,甚至可以说是淮北救灾的总后勤基地,需要戴志远这个知州无条件配合,且这个戴志远为人也算务实,加之赵安也不可能每到一地就拿遏必隆刀把地方主官给宰了,因此便有意拉拢。

  吃了有八分饱,放下筷子询问前番让戴志远组织灾民疏通境内几条通往凤阳河流的事做的如何。

  苏北地区钱粮是从运河起运进入泗州,也要从泗州继续走水路往淮北各地转运,因为干旱原因,一些河道已经断流,所以得组织人手清理淤泥引水,方便船只通过。

  否则走陆路的话,一来消耗太大,二来运力有限。

  戴志远忙回道说已经组织了数万灾民从事疏通工程,但眼下只能保障两条大河通行,其余几条支流可能尚需半月左右。

  赵安也知单凭人力不可能短期内就让水运恢复,遂点了点头吩咐戴志远一定要保障参与工程的灾民口粮,不能光给灾民一人发粮,也要给他们的妻儿发粮,如此才能让灾民有动力干活。

  “大人放心,这点下官心中有数的。”

  戴志远起身给赵安酒杯倒满,丝毫不敢因赵安年纪轻有所怠慢。

  赵安端起酒杯,看着桌上的丰盛大餐,想的却是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不禁叹了口气:“这场大灾下来不知要死多少百姓,每每想到灾民于死亡线上挣扎,本官这心就,就.”

  难过的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众人见状,哪敢再吃,均是放下碗筷一个个感同身受的样子。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赵安强挤笑容要众人继续吃喝,继而又对戴志远说道当下除要力保粮食运到灾区外,也要着手灾后重建。

  “各地报上来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没有个几百万两银子怕是很难恢复。”

  说这话时,赵安眉头是微皱的,因为灾后重建几百万两银子可能保守了,怕得上千万两银子才行。

  安庆的藩司衙门上报说若要给受灾百姓无偿发放种子,仅此一项最少都要用银八十万两左右。

  而整个灾后重建涉及的不仅是种子,还有农具,水利工程,生活用品等方方面面的事。

  虽说奏请老太爷免灾区赋税,但仅凭安徽本省的财政收入用于灾后重建,无疑杯水车薪,更何况眼下藩司大库还在不断往灾区拨银以购买粮食。

  若非江宁布政福昌背着朝廷偷偷给赵安拨付粮食,赵安又使用金融手段化粮商的债,安徽藩司大库那点钱根本不够看。

  户部已经协调了二百多万两银子给安徽,就眼下户部那个情况,再想要钱很难。

  因此摆在赵安面前的除了救灾防乱,就是钱荒。

  他甚至都想发行地方债券了。

  但条件不成熟,起码得咸丰行掌握安徽、江苏、江宁三个藩库才行。

  见藩台大人为钱发愁,知州戴志远想了想,壮着胆子道:“大人何不奏请朝廷于安徽临时开设捐纳?”

  “捐纳?”

  赵安心中一动。

  捐纳,大白话就是卖官卖功名。

  用戴志远的话讲捐纳就是通过卖官卖功名吸收大量民间资金用于救灾,从而减轻地方和朝廷的财政负担。

  不过卖官这一块清朝是有定制的,常规捐纳及封典由吏部和户部主导,地方无权办理。

  所卖官职也限于四品以下。

  但考虑实际情况,如突发灾害或军情紧急需大量钱粮时,地方官可以上报朝廷请求开设临时捐纳。

  临时捐纳的官职都为候补,限知县、州同、通判以下官职,没有实权,如需实任则要经吏部核定,也就是还得给吏部交一笔钱才能拿到抽签资格。

  这个抽签相当于摇号,运气好一摇就中那就走马上任。

  运气不好继续排队。

  相比卖官,出售监生、贡生资格,程序就非常简便了,购买人直接交钱,地方衙门开单制作学籍统一报送京师国子监盖章。

  国子监再将学籍档案移交礼部,礼部那边“打印机”马力开足,“哗哗”流水线批发大学文凭。

  购买人拿到这个大学文凭后,就可以“考公”。

  当然,这个公也不用考,直接拿钱买就行。

  起步低一点而已,科级。

  “本省灾情如此严重,光靠地方和朝廷救济显然不足,过去各地都有临时开设捐纳的前例,大人若奏请的话朝廷不可能不准。为稳妥起见,下官建议这次临时捐纳只卖功名不卖官。”

  只卖功名不卖官,显然是避免吏部反对,毕竟卖官这块一直是吏部的肥肉,不到万不得已吏部是舍不得让人分杯羹的。

  捐候补,交钱摇号、不中再签.

  吏部那边可把卖官玩出了花样。

  “只卖功名不卖官?”

  赵安疑惑,这样搞的话才有几个钱。

  卖一个官少说大几百两银子,而一个监生功名就少得多,当初扬州知府额其纳给赵安办的监生功名才交了一百六十两。

  这还是因为扬州是富裕地区,所以捐监费用高。

  安徽这边,估计也就几十两。

  可能是看出赵安怀疑靠卖功名收不了多少钱,戴志远忙道:“大人莫要小看这卖功名的收入,当年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谎报甘肃大旱向朝廷请求开设临时捐纳便不卖候补官职,而是专卖监生名额。一个名额也只收55两,可结果短短数年,大人猜甘肃那边收了多少钱?”

  “多少?”

  赵安十分好奇。

  戴志远沉声道:“一千六百万两!”

  “一千六百万两!”

  赵安惊的眼珠子都快要掉出来了,这他妈的卖大专生文凭能卖出三分之一国库收入?

  戴知州给出肯定回答,甘肃的确把监生名额卖出了一千六百万两。

  赵安难以置信,这就是说一个甘肃省卖出的大专文凭高达三十万张。

  而清朝一年录取的秀才多少人?

  估计也就不到万人。

  按人均寿命的话,每年健在的秀才也不到五十万人。

  问题来了,甘肃哪来这么多人要买大专文凭的?

  戴志远笑道:“有了这监生名额就能捐官,就算不捐官也能免赋税,花五十五两银子便能终身免税免徭役,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赵安忽的理解了,这哪是捐监,分明就是花五十五两银子把个人从赋税花名册上划掉。

  就是说只要交五十五两银子成为监生,那当事人从此不仅不用给朝廷交一文钱税,还能获得官员优待礼遇。

  名下土地越多越划算。

  换言之,王亶望等人贪污的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实际是清廷在甘肃几十年的赋税收入。

  这不就是挖老太爷墙角么。

  妈的,不挖白不挖。

  赵安赶紧低声问戴知州:“若我安徽也卖这文凭也允许捐监,你觉得这监生卖多少一个为好?”

  戴志远想了想,给出六十两的数。

  “大人只要奏请朝廷同意本省开设临时捐纳,下官这泗州少说也有一万人来买,这就是六十万两了。要搁安庆、徽州那边想买的人更是多了去,届时大人还用为没钱发愁么?”

  戴志远的声音听起来很有诱惑力。

  也直击赵安内心。

  有过教育体系工作经验的他,对于提高百姓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视的。

  过去他在扬州搞扩招,现在安徽可以搞免考嘛。

  交钱邮寄大学文凭,要得!

第310章 想,好好想!

  捐纳一直是清廷解决财政不足的主要办法,康熙年间为平“三藩之乱”三年出售520个知县职位,占全国知县的一半。

  征讨准噶尔时军费不足,康熙下诏鼓励富户捐纳,结果山西省一年内就捐了一万两千个县丞,甘肃半年鼓捣了一万七千个。

  后来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只要用兵或缺钱就会大量卖官卖功名,渐渐形成定制,即吏部主导的常规捐纳。

  随着清朝统治稳定,捐纳制度遂步入正轨,有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不像康熙年间那么夸张,捐纳官员也只占官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基本都是四品以下。

  捐监这一块由于对统治构不成太大影响,所以一直比较泛滥,别太过份就行,如甘肃谎报境内一直旱灾,几年时间就捐了三十万个监生出来属于纯纯做死。

  当然,由于甘肃案发,这三十万个花钱捐监的全成了冤大头,学历一律不为朝廷承认。

  权当花钱买个教训。

  整体上,这会捐官和捐监的收入大致占到清廷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约一千万两左右。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捐纳收入猛增到百分之五十,是清廷镇压农民起义军费和对外赔款的主要来源。

  另外两大来源是烟税和海关税金。

  捐纳这一块也通货膨胀到极点,再过几十年一个监生能卖到3000两白银!

  而秀才这个科举的正规文凭则在咸丰以后敞开出售,售价也高的吓人,整整10000两白银!

  这还不是夸张的,夸张的是江浙地区的县衙小吏价格比买秀才、捐监生、捐候补知县还要高。

  光绪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给朝廷的奏报便说江苏一个县衙胥吏的职位标价一万三千两,就这还有价无市,多少人挤破脑袋都买不上。

  估计把秀才卖到一万两的也就江浙地区了,因为秀才可能是江浙县衙公务人员上岗的硬性规定。

  反过来推算就能得出江浙地区县衙小吏的油水有多丰厚,怕是别省的知府大人都比不过。

  也不难理解,衙门的吏员搁后世都是些实权的局长、科长,这种职位花几百万就能当上其实是非常划算的。

  所以,乍一看简直离谱,深思细究,会心一笑,还是蛮便宜的嘛。

  于赵安而言,没钱就要搞钱。

  搞钱无非节流和开源两个办法。

  赵安肯定不会搞节流,那样等于把安徽一省的官吏都给得罪,他上任粮道时虽然取缔粮道衙门不少陋规,但也给衙门工作人员整体涨了工资。

  两相一对比,工作人员收入实际并未降低。

  得实惠的是到衙门办事的百姓,亏的也不是清廷,而是赵安自己。

  粮道衙门上上下下除了几个有正式品级的官员外,其余人员工资都归粮道和官员自行解决。

  如押粮同知手下有一千号人跟着他吃饭,那这一千号没编制的人员工资就归同知自个解决。

  赵安这个督粮道则负责本衙工作人员和直管各库人员工资发放,以赵安的法定工资和福利根本不可能把人员工资发下去,所以清廷就允许主官可以收取各类灰色收入用于衙门维持。

  跟县令差不多。

  若赵安允许下面人继续收陋规,他要承担的份额就会少,现在他不准便只能拿自己那份出来贴。

首节 上一节 223/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