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这么快?”
董诰从福长安手中接过捷报,眨了眨那双略显浮肿的眼睛,仔细将捷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越读越是心惊,最后声音里透着难以置信道:“斩杀两万余教匪,生俘十数万?这怎么可能!”
旋即看向屋内的汉章京:“这捷报可核实过?”
那汉章京忙躬身道:“回中堂话,是鹰狗处二等侍卫庆遥派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印信齐全,应当无误。”
“是么?”
董诰低头再看,果然盖有侍卫庆遥的印信,疑惑之下将捷报递给边上的嘉亲王永琰。
一听是安徽的事,永琰赶紧接过,看后却是疑惑道:“福三哥平定台湾林贼叛乱尚且用了大半年时间,这赵有禄才几天就能平定如此规模的匪乱?”
说到这,明显以质疑口吻补了句,“赵有禄一个捐监出身的包衣奴才,难道比我八旗劲旅还能打?”
闻言,董诰不便接话,安徽那摊子事和永琰的关系,他心中有数。
福长安见永琰似乎不信,不由道:“王爷,捷报上是这么写的,总不能那帮侍卫敢欺瞒朝廷吧?谅他们也没这个熊心豹子胆!”
说完,看向董诰,“董大人以为呢?”
董诰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又将捷报从头到尾细读一遍,特别留意了战况描述和数字细节。片刻,才缓缓道:“这捷报看起来不像仓促编造,只是,”
福长安忙问:“只是什么?”
“只是看着有点不太真切。”
董诰将捷报放在案上,手指轻点纸面,沉吟道:“八百对十万,以少胜多不稀奇,古来名将多有过之,只这白莲教匪虽是一帮乌合之众,但也不该如此不堪一击,毕竟安徽绿营承平已久,战力不及八旗。”
听完董诰所说,福长安眼中闪过一丝不满精光,微哼一声:“董大人这是怀疑庆遥那帮侍卫在替赵有禄虚报战功?”
见福长安对自己不快,董诰忙摇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此事真伪眼下不好妄断,最好派人去安徽核实一下,实在不成也等朱珪回京后询问详情,毕竟朱珪刚从安徽卸任,对当地情况最为了解。”
“朱珪?”
福长安嗤笑一声,毫不掩饰对朱珪被调回京的幸灾乐祸,“朱大人这会怕是正灰头土脸地往回赶呢,你指望他能说出个什么来,哼,要不是赵有禄,怕安徽这烂摊子他朱大人也收拾不了!”
董诰眉头微皱,其对为官清廉的朱珪素来敬重,只是碍于福长安同和珅的关系不好替朱珪说话。
他不便说,永琰却是忍不住了,看了眼打小一起长大的福长安,沉声道:“朱师傅刚卸任,他赵有禄就立下如此大功,福四哥不觉太巧了么?”
言下之意要么战报有鬼,要么白莲教有鬼。
“还能有朱明归来这般巧么?”
福长安针锋相对,把朱珪弄下台本来就有他一份力,永琰也知道这事,所以没必要跟永琰噎着藏着。
永琰强忍怒气:“这等荒唐牵强之辞,福中堂不会真信了吧?”
“我信不信同赵有禄立下平乱大功有何关系?王爷器重朱师傅是王爷的事,我只知朱师傅在任期间这白莲教匪在安徽闹的可是太不像样了。”
福长安一点没有让着永琰的意思,除了没有亲王的爵位,永琰哪都不如他。
听了这话,永琰气极反笑:“福四哥,照你的意思难道是朱师傅故意让白莲教坐大不成!”
“嗳,王爷,这个下官可不敢妄断。”
福长安懒得跟永琰多说。
气的永琰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摞下一句:“朱师傅已在回京路上,届时一切自有公论。”
转身拂袖而去。
董诰见状,一脸无奈,劝也劝不得,喊也喊不得。
待永琰走远,福长安忽的意味深长地道:“看来在王爷心中,这位朱师傅比咱们重要。”
董诰轻咳一声:“朱珪是王爷的老师,王爷自然要为他说话,此人之常情,福大人也莫要太往心里去。”
“人家是王爷,我是什么身份,哪敢往心里去?”
瞥了眼装糊涂的董诰,福长安轻笑一声:“不过说起来,这赵有禄倒是个妙人,在江苏时收拾了漕帮,到安徽又迅速平定白莲教,论能力、论手段确实了得,此番署理安徽巡抚,也是皇上慧眼识人,再让朱珪在安徽胡来,指不定闹出什么妖蛾子。”
不管战报水份有多大,安徽的教乱应当是平定了的,这一点董诰倒不怀疑,历朝历代也没见白莲教那帮人能翻了天的,本朝这帮妖人也不是没闹过,可哪次不是被迅速平定。
不过这样一来,倒真印证了福长安先前没有说出口的意思,那就是嘉亲王的好师傅朱珪真的挺无能的。
“行了,既是报了捷,咱们就发热河请皇上圣断。”
福长安拿起自己的印信在捷报上盖了下去,随手拿起递给边上的章京,吩咐道:“送避暑山庄,六百里加急!”
第329章 中堂,将星来了!
承德这边,老太爷昨儿就嘀咕要回京,让伴驾的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给准备下,今儿一大早就又带着两个皇孙去打猎了。
就老太爷这八十多岁的高龄身子别说拉弓上马了,就连走路都困难,所以是坐在轿子里陪两个孙子开心去的。
隔辈亲,老小孩嘛,越老越好玩。
成亲王永瑆和仪郡王永璇也跟着去了,一同去的除了伴驾的嫔妃、宗室外还有大学士纪昀,关键时候老太爷诗兴上来要吟诗一首卡文的话,得纪大学士帮忙往下顺。
和珅没去,留在四知书屋处理各地奏折公文,屋内还有另一军机大臣松筠在。
状元郎王杰因前些天的事仍同和珅生着闷气,索性不在四知书屋办公,而是把办公室搬到了离四知书屋一百多米的松香院中,除必要一般不到四知书屋来,相关文件什么的也都由章京和笔帖式来回跑。
对此,和珅懒得理会,这军机处多他王杰一个不多,少他王杰一个不少,就王杰那天天跟泼妇似盯着他和珅撒泼的德性,没必要再热脸贴他的冷屁股,自寻没趣。
这边和珅刚处理完几份公文,就有笔帖式轻步过来小声递了话,和珅听后不动声色来到另一屋中。
里面候着的兵部职方司郎中明安赶紧“叭叭”甩袖,上前跪下恭声道:“卑职明安参见中堂大人!”
“起来吧。”
和珅笑着示意明安起身,颇为亲近的样子,原因自是这位明郎中乃他和珅所用之人。
兵部职方司和武选司都是兵部的要害机构,一个管着军队的调兵文书,一个管着将领的晋升。
如此重要岗位,和珅岂能不安排自己人?
福长安不过名义上的尚书而已,真正决定兵部运转的还是他和中堂。
包括吏部、户部、工部。
四部唯他和珅马首是瞻。
坐下后,有笔贴式给中堂大人奉茶,尔后知趣退出,不忘带上屋门。
和珅看了眼明安,微笑道:“大老远打京里来承德为的何事?”
明安赶紧道:“中堂,大将军未按兵部拟定的进军路线行军,而是执意走青海口外,刘部堂深感困顿,特让卑职前来请示中堂大人意思!”
“什么?”
和珅眉头顿皱,前兵部尚书庆桂出任甘肃总督后向朝廷上书说青海口外即将入冬,若由此入藏必然险阻丛丛,故建议福康安改走另一条沿途设有驿站的路入高原,虽然改道会拖延抵达高原的时间,但后勤这一块的压力却能小许多,且相对安全。
军机处收到庆桂的奏折后立即召集兵部、户部相关人员研究,会后众人一致认为改道是正确的。
和珅便将研究结果报给老太爷,老太爷那边也认可改道方案,军机处就用蓝批拟了旨意给兵部,要兵部督促福康安执行改道方案。
未想福康安却视兵部为无物,也不顾甘肃总督庆桂劝说,仍旧坚持从西宁一路入藏,并要求西北方面不惜一切供应大军粮草。
福长安这个名义上的兵部尚书根本不通兵事,只知兄长的事必须无条件配合,因此要求管着的兵部和户部全力保障,谁要办砸了就拿谁是问。
这就让按新方案制定后勤和供给路线的各方都乱了手脚,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仍按旧行军路线办理,那不少已经运到半路的粮草物资就得折回,一来一回不仅耽搁事,还要多增消耗。
国库眼下吃紧,哪里容得这般浪费,再说时间上也来不及。
兵部汉尚书刘峨深感此事棘手,但他又做不了主,便让明安前来承德请示和珅。
毕竟,和珅是事实上的帝国首相,也是事实上的帝国“二皇帝”。
和珅思索片刻,问明安:“刘部堂什么意思?”
明安道:“刘部堂说大将军勇猛是好,但从青海口外行军的话,沿途可能会遇大雪,届时青草皆无,人马无食,粮道亦无法保证,恐会因断粮事败。”
说完,明安迟疑了下,似还有话要说。
和珅右手轻抬:“说。”
明安这才小心翼翼道:“中堂,兵部先前派去军中的人说.说大将军当着他面言中堂不过是皇上抬举的账房先生。”
“噢?”
和珅面色一变,继而微哼一声,冷笑道:“他富察氏都是高贵人不成,没有皇上,他们又是什么?崇文门收钱的小吏都比他们强。”
对福康安不禁又生厌恶,去年为让弟弟和琳能出外掌握军权,加之与福长安的关系,和珅这才试图缓和同福康安的关系,以期两家能为长期盟友。
在此之前,和珅与福康安是很不对付的,两人曾多次“交火”,不是他和珅不能容人,而是福康安仗着身世对和珅百般看不起。
和珅早年在咸安学宫的老师袁枚便对和珅说过福康安压根没有本事,实为“膏梁纨挎、一无所用之童呆”,这些年来所谓的赫赫战功要么是部将替他打下,要么就是抢的。
如平台之功便是夺自部将海兰察和台湾总兵柴大纪。
战后叙功,海兰察本应列首功,最终被福康安以“总统全局”为由占去头等功,老太爷知不知道?
当然知道!
故朱批提醒福康安:“海兰察奋勇可嘉,勿令向隅。”
就是别老抢人家的功。
因首功被抢,海兰察更是酒后怒斥:“福大帅历来奏功之折,半出幕僚虚构。”
什么意思呢,就是福康安打从军以来所有战功,不敢说全部吧,至少一半都是手下那帮文人帮他虚构的。
这也导致海兰察愈发同福康安离心离德,福康安可能知道理亏,自个能力有限,因此对海兰察也一直忍着。
毕竟还指着海兰察给他卖命。
那台湾总兵柴大纪却是可怜,直接被福康安诬陷斩首弃市。
这次福康安以大将军身份出征高原,真要叫他再立大功回朝,“二皇帝”和珅的地位肯定会被动摇。
然而老太爷的年纪越来越大,三年后更要退位禅让,不管储君是成亲王永瑆还是嘉亲王永琰,都迫使和珅必须拉拢福康安这位军中一把手。
因为永瑆的妻子是福康安的妹妹,若永瑆登基,福康安就是手握重兵的国舅,由不得他和珅不拉拢。
若永琰登基,为了自保同样也要拉拢手握重兵的福康安,根本没有和珅的选择余地,除非永瑆和永琰都“落选”,十七阿哥永璘横空出世,成为乾隆朝夺嫡的最大“黑马”。
但那几乎不可能,永璘就跟个没爹疼的孩子,老太爷压根不待见他。
如此,和珅能做的除了向福康安示好,就是让弟弟和琳能够跟着福康安捞取军功,从而掌握部分兵权,为将来买个“保险”。
只现在看来,和珅还是有点一厢情愿,那福康安对他仍旧百般瞧不起,否则就不会当众说他和珅是皇上抬举的账房先生了。
这种话,一般人敢讲?
若非纨绔童呆之辈,能这么肆无忌惮?
正所谓他不仁,便不怪我不义!
目中闪烁片刻后,和珅看向明安淡淡吩咐道:“递话给福宁,福康安不从军机处调遣,若因粮草断绝撤军,乃其不力也。”
福宁是谁?
负责福康安大军粮草运输的甘肃布政使,和珅的亲信。
和珅也是没办法,既然福康安不把他放在眼里,又一心想抢夺高原的大功,为保险起见只能让福康安竹篮打水一场空。
杀一杀福康安的骄横之气也好,省得回朝之后过于跋扈,重演年羹尧旧事。
至于高原的事,老太爷虽看重,却非心腹大患,毕竟那雪区非大清之地,大清于那并无有效统治,甚至连前明所收茶马之税都不曾有,最多同蒙古一样算藩属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