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49节

  说话间,赵安已经坐下。

  这也是个稀罕事,当官的重视商人不稀奇,可稀奇的是当官的竟然要跟商人一起共谋发展,听意思还要整治衙门的意思,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亦或是这位赵大人有什么更深的图谋?

  堂下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敢先开口。

  赵安将众人的疑虑看在眼里也不着急,自顾自坐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这才笑着缓缓道:“诸位可能觉得本官所言有点过于耸人听闻,嘴上说的漂亮,实则心里藏着算计诸位的小算盘?

  非也非也!

  本官今日召集诸位前来便是要开诚布公,真心交流。诸位须知这商事,亦是国事!商贾繁荣,则市井繁荣;市井繁荣,则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则天下安定!

  此道理本官自出仕那天便深信不疑,皇上和朝廷亦是鼓励通商惠工的!当官的为官一任要的就是造福一方,而这造福二字,可离不开在座诸位的鼎力支持!”

  这番肯定商人地位、表明合作态度的话,如同春风稍稍吹散了些堂下众人的些许紧张气氛,但还是没人敢轻易接话。

  见状,赵安知道空话无用,话锋一转进入实质,朗声道:“观我安庆坐拥长江之利,物产丰饶,人杰地灵,但工商之业较之江南苏杭,乃至汉口、景德镇,差距又何止一星半点?诸位可知为何?”

  他自问自答,伸出三根手指,“在本官看来,一在固步自封,守着老手艺老路子,不敢变通;二在分散乏力,各家自扫门前雪,难以形成合力;三在缺乏引导,官府以往对诸位支持不足!”

  这番话说到众人心坎上了,是啊,做生意的谁不想做大?

  可这年头商人就跟肥肉似的,官府要吃一口,地方上的各种势力要吃一口,有些作坊主不是不想扩大规模经营,可仅凭他们自己独力闯荡太难太难,能勉强维持现有规模就算不错了。

  赵安精准的三点意见一下就引起众人共鸣。

  接着,赵安又结合昨日视察所见,列举了产品单一、工艺守旧、恶性竞争、难以规模化作战等问题,说得条条在理,引得不少商人暗自点头。

  “因此!”

  赵安的声音突然提高,充满感染力,“本官今日有几项设想要与诸位议议,当然,绝非什么藩台大人的命令,就是个想法,供诸位琢磨琢磨,本官要说的对,诸位就跟本官一起合力把事做起来。本官要说的不对,诸位权当听个笑话,乐一乐就行!”

  有个做漆的作坊主大着胆子道:“大人请说!”

  赵安朝这作坊主看了眼,微微点了点头,道:“这第一嘛,就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什么是特色产业?

  “咱们安庆的织锦、文房用品、漆器、茶叶、竹编,都是顶好的东西,可为啥外面人知道的不多,又或是不如人家苏杭?主要就是咱们的好东西跟大姑娘似的老藏在深闺不为人知,因此,本官决定牵头组织本省驰名商标评选!”

  驰名商标?!

  众人听的一头雾水。

  藩司办公室主任老宋却是一肚子数,因为赵大人正是靠这个举措发迹的。

  不劳赵安费心,老宋就出面为众人详细解释评选规则,什么商会推荐、官府核查、专家评定,评出来的驰名商标将由藩台大人亲自题写匾额褒奖,官府采购和往来客商优先推荐。

  为了确保评选公正公平公开,参评者需象征性缴纳一些评审润笔费,不多,五百两一家。

  五百两真不多,其实赵安完全可以不收这个评选费,但是组织评选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开支,且这个评选委员会要长期设立,等于凭空多出一个编制机构来,少说也得有上百位工作人员吧。

  工作人员的吃喝拉撒都要钱的。

  这次评选安徽驰名商标不是跟在扬州那边似的单纯敛财,而是赵安集中打造一批名优产品推向省外市场的杀手锏,从而以驰名商标、名优产品带动形成一个全省产业集群效应。

  如果做成了,商家的利润就将成倍翻涨,收你五百两贵么?

  赵大人为了安徽的经济发展,为了带你们一起发财,少喝多少顿酒,知不知道!

  驰名商标的概念稍加解释,哪个做生意的听不懂,堂中一双双眼睛一下就亮了起来。官府的认可和背书、推广可是花多少钱都难买来的金字招牌啊!

  这不比单纯捐输强太多?

  至于那五百两评审费,简直是九牛一毛,纵是这法子最后没成,五百两的捐输也便宜。

  当下便有人心动不已,堂中嗡嗡一片,都在交头接耳议论这评选工作。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做生意的同样如此。

  哪个不想成为省里认定的好东西、金招牌!

  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

  赵安看在眼里,刻意给众人两三分钟时间议论,之后轻咳一声抛出更大诱饵。

  “第二,我们要搞招商引资!”

  赵安不仅要鼓励本地工商业人士扩大经营,还要吸引外地的商人到安庆投资,从而能为安庆的经济发展装上引擎,带动整个安徽经济高速发展。

  外地商人除了有白花花的银子,更有先进的技术和天南地北的人脉销路,把他们招到安庆来不仅能带动地方发展,也能形成一个良性竞争,说不定三五年后,安庆这座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北城市就能成为一个类似漕运之扬州的国际大都市。

  用后世发展眼光来看,眼下的安庆充其量就是个三线城市,所以能提升到二线甚至一线的话,那产生的价值不可估量。

  也就是老太爷不太喜欢睁眼看世界,否则赵安指定把洋大人们也给招过来。

  别说开放通商口岸了,就是把长江全开放给他们都是小事一桩。

  这会洋商主要在广州那边,十三行那帮买办可是赚的盘满钵满,印象中出了一个仅次于和绅的世界首富,好像姓伍什么来着。

  “对于来安庆投资办作坊,开设票号,兴建货栈、商铺的,无论本省外省人,本官在此可以承诺一句,那就是官府将在用地、税收、用人、借贷方面,给予他们最大最优的便利!”

  赵安要造“工业园”了。

  当然,不是那种烟囱满天飞、机器震天响的工业园,而是基于清朝眼下生产力的传统商业园。

  老宋进一步宣传解释:“大人已决定在城东划出临江一大片地方,作为本省工商产业园,园内实行商税优惠、地价减免,并由藩司衙门提供安全保护,诸位若遇上麻烦直接找藩司衙门即可!”

  配套的政策就是藩司衙门的六房将被调整为类似商业委员会、质量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全方位为工商业服务。

  当然,仍是叫六房而已,这个赵安不敢擅改,他可以凭空增设机构,但尚不敢对清朝体制正规机构动刀。

  招商引资,工商产业园、赋税优惠、地价减免、利息极低甚至免息的官方借贷?

  这些闻所未闻的名词以及福利,如同一颗颗甜蜜炸弹把堂下商人、作坊主砸得头晕目眩,头脑灵活的兴奋得几乎都快坐不住了。

  官府不仅不盘剥,还能主动让利、提供支持,若真能实现,安庆岂非要成商贾乐土?

  “第三!”

  赵安趁热打铁,“要做大做强!”

  老宋将“做大做强”展开来说,就是鼓励安庆工商同行摒弃前嫌,联合起来统一采购原料,统一开拓市场,互通有无,一致对外,这样就能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把拳头攥紧了同外省商人争市场份额。

  赵安补充道:“诸位要把我们安庆造、安徽造的牌子打响,以后提到织锦,世人皆知不止有苏杭,还有安庆!提到漆器,不止有福州,还有安庆!提到好茶好墨,都有我们安庆一席之地!”

  说到激动处,赵安几乎忘了身处何年何月,挥着手臂激动道:“总之,本官愿意做诸位发财的坚强后盾,为诸位保驾护航!希望诸位能放开手脚,打消顾虑大胆去干!把银子动起来,把机器转起来,把工人培训起来,把生意做起来!

  让咱们安庆城,成为长江中下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在座诸位都能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也让咱安庆的百姓能有更多的工做,有更厚的例钱,过上更好的日子!

  如此,便是诸位对本官最大的支持,对朝廷最大的贡献,亦是真正的为皇上分忧,为国效力!”

  一番话,既有宏伟蓝图,又有具体路径,既有决策红利,又有情感号召,在场商人们哪听过这传销?

  先是震惊,继而疑惑,最后是彻底被点燃,顾虑和猜忌被巨大的机遇感冲得七零八落!

  当下便有不少人激动得满脸通红,霍然起身:“大人一席话,真如醍醐灌顶!小人愿第一个报名参评驰名商标!”

  “小人明日就修书招我在汉口的表亲来安庆看看大人说的这个产业园!”

  “.”

  二堂气氛十分火爆,与之前判若两地。

  然而就在这时,有个辫子花白的老者站了起来,众人见了顿时安静下来,因为这老者是安庆最大的布商陈老爷子。

  商界耆宿,说话极有分量。

  “大人,”

  陈老爷子先是向赵安躬身施礼,之后语气恭敬却带着疑虑道:“大人先前所言和种种设想确实令人振奋,然小老儿有一事不明还请大人解惑。”

  “老人家但问便是。”

  赵安面带笑容看着老头。

  陈老爷子点了点头,轻声道:“小老儿担心的是万一朝廷另派抚台大人来,那大人今日所定之策可能保全?非是小老儿多疑,实是身家性命所系,不得不问!”

  这番话如同冷水泼进热油锅,顿时让热闹的场面冷却下来。

  众人面面相觑,纷纷点头称是:是啊,官场人事更迭频繁,一任官员一任事,朝令夕改之事跟家常便饭似的。

  今日你赵大人说得天花乱坠,但你毕竟是署理巡抚而不是实任巡抚,万一明天上面派来个不重视工商的江巡抚、王巡抚,那你赵大人的这些承诺岂不是一纸空文?到时候投入的银子、付出的心血,岂不是都要打水漂?

  众人目光齐聚赵安,想看他如何回应这一棘手问题。

  赵安正待开口,堂外脚步声急,一名侍卫高擎黄绫包裹,疾步闯入大堂:“圣旨到!安徽布政使赵有禄接旨!”

  满堂皆惊,纷纷跪地。

  赵安也赶紧整理衣冠,跪听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徽布政使赵有禄勤勉王事,政绩卓著,朕心甚慰,特赏赐双眼花翎,以示恩宠。钦此!”

  这花翎来的太巧,也太及时,戏剧性十足。

第345章 请叫我校长!

  老太爷,有宋公明之风!

  这场雨下得很及时。

  特赏双眼花翎,意味什么?

  不是意味赵大人头上的野鸡毛从一根变成两根,都是大人装什么鸡毛嘛,而是意味赵大人完全获得朝廷和皇上高度的肯定!

  两江总督他也没两根鸡毛啊!

  对此,赵安很感激,还真就父子同心,要不然老太爷怎么知道野儿子这会需要来自父爱的最大支持。

  千言万语不如一根鸡毛。

  “陈老之忧,亦是诸位之忧,也在情理之中!然,圣旨在此,皇恩浩荡!”

  装上鸡毛的赵安高高举起圣旨,让那明黄之色照耀整个二堂,“皇上赏我这双眼花翎,赏的不是我赵有禄个人,赏的是我在安徽办的差事,赏的是我鼓励工商、造福地方的方略,赏的是我对诸位的推心置腹,赏的是我这颗赤子之心!”

  说话间,赵安环视四周,目光灼灼,“今日本官所言兴工商非是一时兴起,更非权宜之计,而是上承皇恩,下应民心,中兴本省必由之路!

  即便日后朝廷委派巡抚,我赵有禄亦会以这项上人头和这双眼花翎担保必将今日所言执行到底!

  今日之事,我也会详细禀明皇上,陈清此事关乎安徽民生经济之利害.我相信,只要我等做出实绩,让安徽百姓得实惠,让朝廷府库得充盈,此等利国利民良策,绝无中途废止之理!”

  “大人之言,铿锵有力,如拨云见日!”

  陈老爷子脸上的皱纹如同菊花舒展,胡须微颤,深深一揖到底:“小老儿先前愚钝方有此一问,然这会心中大石彻底落地,我陈家布行愿唯大人马首是瞻,参评驰名商标,入驻工商产业园,倾尽家财亦要追随大人将这兴商事业做成!”

  “吾等亦愿追随大人!”

  “愿为大人效犬马之劳!”

  有了德高望重的陈老爷子带头,又有圣旨花翎的绝对权威背书,堂下商人最后一丝疑虑彻底烟消云散,纷纷起身表态,声浪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赵安看在眼里甚是满意,这些人虽然只是安庆一地的富商工坊主,但他们的经济实力却占了安徽半壁江山。

  因为,安徽的精华在皖南,即皖南重商,皖北重农。

  无法大力发展农业,只能大力发展商业,以商带农,形成产群效应,方能于短期内快速提升百姓生活水平,打造出紧紧围绕在他赵大人四周的安徽商业集团。再与江浙“财阀”一合流,不敢说马踏紫禁城,搞个东南互保绰绰有余。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今日这藩司二堂,便是日后各省通电独立的夯土。

首节 上一节 249/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