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7节

  彭元瑞则是汉官,没有资格在皇帝面前骄傲称奴才。

  其实出身于满洲正红旗的和珅也没有资格在乾隆面前称奴才,但他兼任满洲镶黄旗都统又深得乾隆宠信,称一声奴才也是应有之义。

  乾隆示意二人起身,福长安站起来后特意看了眼和珅,和珅也对其投以笑容回报,概因二人乃朝中众所周知的狼与狈。

  傅恒诸子中,乾隆这个姑父最喜欢的是三子嘉勇侯,授协办大学士的福康安,只福康安此时同参赞海兰察在西安部署用兵高原一事,无法前来承德为皇帝姑父贺寿,令得乾隆很是遗憾。

  “你们是怎么过来的,怎么面红耳赤额头还有汗的?”

  注意到福长安、彭元瑞都是气喘吁吁的样子,乾隆心中突了下,以为是有什么十万火急的军情大事。

  刚要开口询问出了何事使得两位军机大臣如此着慌,福长安便将手中拿着的奏折恭敬递了上去,难掩激动话音道:“主子,这是扬州知府额其纳进献的寿折,奴才和彭中堂看了都为之拍案称奇,特呈主子御览!”

  “什么折子让你们俩如此失态?”

  乾隆有些好笑,同样好奇的和珅上前从福长安手中接过奏折捧到了主子面前,不等主子摊开奏折就将放大镜递了过去。

  “嗯,”

  乾隆微微点头,虽然精神和身子骨这一块都算明朗,但视力却是越发不行了,近来还时常有耳聋征兆,真是人不服老不行啊。

  拿起放大镜便朝奏折瞄去,一字一字的挪着看了几行,乾隆不禁“咦”了一声,神情明显抑不住的激动,拿着放大镜迅速往后看去,越看越是动容,越看也越是兴奋。

  待通篇读下来,忍不住对边上不敢凑过来看的和珅道:“你先前说朕是百岁帝君,但朕觉得扬州知府说朕是十全老人更合朕心,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十全武功成就十全老人,好,好嘛,朕就当这个十全老人!”

第42章 保送国子监

  扬州这边,知府大人将事情交由甘泉县承办,实际就是让赵安办。

  除了赵安别人也没法办,因为整件事就是他策划的,细节方面更是没有人比赵安更在行。

  知府大人发话,两位县尊自是无条件同意,事情便这么定了。

  丁县尊没有资格给皇帝上祝寿折子,也不知道赵安替知府大人写了一份足以改变命运的奇折,回到县衙后就让赵安务要尽快把那个“典型户”树起来,从而带动那帮观望的大商户们赶紧把荣誉认证费交上来,以解府县两级衙门的燃眉之急。

  只赵安的办法涉及很多部门,首先是强力部门的三班,不出动这些穿制服的官差,怎么有效替“典型户”拉生意。

  不管什么时候,穿官服的说话总比普通人要强,也更值得外地人信任。

  前世不就有山城商家找人假扮保安,给外地游客介绍哪家火锅好吃的么。

  千变不离其宗。

  其次就是要协调扬州钞关免收“典型户”货船(车)的关税,这一块倒无须赵安亲自去办,只要府里给钞关派一道文书就行。

  扬州钞关就是扬州府的下辖机构。

  之后则是协调这个时代最大物流交通单位——青帮,尔后给“典型户”打广告也需要出动一些人手。

  七七八八的又涉及多个部门,必须要有个在县衙有一定地位的居中协调,不然单赵安这个所谓认证司大使,实际是个书办的无品无顶戴者很难调动相关部门。

  纵是那些部门的头头吏员们看在县太爷份上应承赵安,实际工作中阳奉阴违这种事估计很难避免。

  毕竟,赵安发迹过快,在甘泉县衙被不少人眼红。

  最好是县丞、主薄这两位有品级的佐贰官出面协调,只丁县令明显不愿让这两位掺和此事,剩下的协调人选就是赵安的伯乐季师爷,可惜季师爷到乡下收税要一个多月才能回来,眼面前根本赶不回来。

  人选问题县尊大人也在考虑之中,赵安想了想提了个人。

  就是青帮成员孙瑞。

  这家伙虽然在户房是个和赵安一样的书办科员,但帮会组织的背景决定这家伙在衙门和外面很有人脉。

  “孙老四么?倒是可以,是个能办事的。”

  县尊大人对于以前用过几次的黑手套还是有些印象的,当下命人将孙瑞叫来,交待其按赵安吩咐协调县里各房、各司共同执行府里交办事项。

  协选各部门人选有了,接下来自然就是要物色一位最佳合伙人,也就是府县集中力量树立的典型。

  赵安找的合伙人就是制布行会的副行头郑全利,这个人相比行头徐有寿更为圆滑。

  听了赵安所说的安排,早就听闻府里要组织名优商品认证的郑全利二话没就答应下来,反正县里暂时不收他认证费。

  要是效果真如赵安所说一竿见影,那这笔钱再交也不迟。

  很快,一番暗箱操作后,郑记布行成为扬州商户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全面通过府、县两级核准认证,将扬州第一块名优产品的匾额高调捧了回去。

  为此,赵安特意从认证司拨了几十两银子请一帮敲锣打鼓的沿着县衙一直敲到郑记布行,中途还在江都地界绕了下,差不多轰动了半个扬州城。

  其余相关部门在孙瑞的协调下也迅速“进场”,就在郑记布行挂上名优产品匾额的当天,扬州大小要道、关卡码头便被统一挂上大红横幅,在衙门人员的大力宣传之下,郑记布行一夜之间声名远播,比行头徐有寿家的徐记布庄还要出名。

  各地前来扬州买布的客商也在下车(船)后的第一时间,就被官差们灌输“要买布到郑记”的印象,再看沿途所见都是郑记布行荣获扬州府名优商品的庆祝横幅,不管是好奇的还是不好奇的,本能的都想去郑记家先瞧瞧。

  莫要小看这个“先”字,短短三天这个“先”字就让郑记布行的营业额翻了七八倍,喜的东家郑全利乐的合不拢嘴。

  钞关那边得了府里的文书也对郑记布行的货船予以免税优惠,码头装卸的青帮更是将郑记布行的货物优先装船,种种手段下来搞的其它布行叫苦不迭。

  尤其是行头徐有寿急的团团转,什么办法都想到了还是改变不了客商都往郑记跑的事实,最后还是在“聪明人”提点下到衙门也交了一万两认证费,这才使得徐记布庄销售额不断下跌的趋势被止住,其后靠着雄厚实力逆风而上与郑记重新一搏。

  一传十、十传百,半个月后名优产品、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就被来自各行各业的大户们“抢购”一空,六十万两白银认证费哗啦啦的就入了库。

  眼见这钱来的这么轻松,府县不少人都打起再多卖几十块荣誉产品的主意,甚至有人打起了江苏驰名商标的主意,被赵安以荣誉称号刚进行首批认证须隔一段时间再行认证为由给劝阻了下来。

  真要一窝蜂上,不一锤子买卖也一锤子了。

  半个月下来,赵安也是累的瘦了好几斤,还好总算不辱使命成功把钱给收了上来。

  代价是扬州的“小微企业”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市场考验,估计破产倒闭潮很快就会来临。

  谁让赵安将特权同名优给挂了钩呢。

  只能说进步带来的不都是正面作用,副作用带来的阵痛终归是要来的。

  但这和赵安没关系了,他又不是主管扬州经济的分管副知府,先把自个这泥菩萨保住再说。

  再说了,如今大清朝的官哪个懂经济,重经济,促经济的。

  不都在忙着捞么。

  孙瑞过来找赵安,说是“爷叔”打江南回来了,要赵安去香堂过一下规矩。

  赵安寻思也没事,加上也有心渗透青帮、利用青帮、改造青帮,便爽快答应同孙瑞去香堂,谁曾想刚走到县衙门口,有个书办就喘着粗气跑来叫他,说县尊大人要见他。

  “县尊叫我干什么?”

  赵安不知,孙瑞不知,那个来通知的书办也不知,只能先到县尊那里去一探虚实,结果县尊开口就给赵安送来了一个大礼包,笑呵呵道:“府台大人对你这次的差事办的很是满意,交待本县保你一个监生名额。”

  监生,就是地方保送生。

  保送目标——国子监。

第43章 欢喜过头了?

  国子监是明清的最高学府,比后世的清北还要厉害的所在,监生就是在这个最高学府读书的学生。

  监生里有举人做监生的举监,也有秀才做监生的贡监,凭借父辈恩荫做监生的荫监(恩监),以及捐纳钱粟成为监生的例监(民生)。

  明朝时入监较为严格,贡监这一块规定每年府、州、县学贡生名额只有一人,还得经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优秀者方能入监读书。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贡生三年学习期满后由吏部主持选拔考试,合格者进入铨选程序,多被任命为地方的八品或九品官。

  也就是说贡生相当于优中选优,破格保送,使得学业出色的秀才直接绕过乡试、会试便能当官。

  虽然起步低,却被视为正途出身,出色者不乏能做到四五品甚至更高的。

  这也是科举取仕的一种补充手段。

  毕竟,科举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都是三年一考,每次录取的举人、进士名额有限,根本无法保障整个国家的“用官荒”,如此就必须大量录用监生以弥补地方基层官吏短缺。

  到了清朝开国之初,由于地方大量缺官原因,贡生可直接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同知、从七品的州判、正八品的县丞、正九品的主簿等佐贰官。

  雍正以后才开始降低贡生任职品级,大多用为地方管儒学的教谕、训导等职。

  乾隆登基后,又细化了贡生任用规定,优贡生考试一等的同知、二等者州判、三等者以县丞选用。

  恩监、荫监列一等者以主簿、二等者以吏目选用。

  如果是愿意就任教职者,听其自便。

  不管是举监、贡监、荫监皆被视为正途出身,和科举考上来的官员待遇等同,独花钱买的例监被看作异途出身。

  这类例监生倍受歧视很难被选中为官,选中了也多发往地方做吏,不像贡生能从九品官做起。

  除非这个例监生特别优秀,又或有特别的大腿可抱。

  如雍正朝的直隶总督李卫就是例监出身,但他命好抱了尚在潜宅的雍正大腿这才飞黄腾达,位列封疆。

  其余如田文镜者,都是地方本就优秀的生员入的贡监,能力出众自引得上司垂青。

  说白了,监生就是做官的基本条件,类似衙门的书办必须是童生出身。

  道理也很浅白,连个小学生都不是怎么做官?

  大清朝再缺钱,也不能让一个文盲成为帝国的正式官员啊。

  扬州知府交待下属甘泉县给赵安办的监生名额就是例监,捐纳文银一百六十两即可,且不用去国子监上学,属于官府层面的“保监”。

  相当于扬州知府向朝廷奏报境内有个不错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科举,希望朝廷能破例给这个学生一个为大清效力的机会。

  不是府尊大人不想给赵安办一个正途出身的贡监,实是贡监名额府里和县里都只有一个,扬州又是盐商聚集所在,那名额早就被盐商子弟内定了。

  强行把盐商子弟摘除硬让赵安上,得罪的人那就太多了,弄不好就会引来“相关方面”的特别审查。

  与其自找麻烦,不如直接走例监一途,虽说例监前程有限,但总好过无法为官吧。

  府尊大人明显是爱才惜才的,当然,他也是有私心的。

  同县尊通过解决编制把人留下一样,府尊也是希望给个晋身阶梯将人永远“圈”在自己身边。

  走到哪带到哪,跟当年的两江总督陈辉祖一样把个能力出众的师爷永远养着。

  如果赵安已经四五十岁,知府大人倒也不必如此费尽心机,直接高薪雇佣就行。

  问题赵安才二十一岁,年轻人嘛哪个不希望有个好前程。

  所以知府大人就得格外安排一下。

  知府出面,县令主办,捐监小事一桩。

  而且捐监对学籍的要求并不严格,别说同一个府了,就是不同省份都可以捐。

  只要有钱就行。

  何况赵安老家兴化和甘泉同属扬州府,这就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只需将赵安在兴化的学籍档案调到甘泉走个过程,府里盖章批准上报国子监就行。

  “府台大人和本县都是爱材惜材的,你尚年轻有了监生头衔今后便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县尊大人这话说的有点言不由衷,因为府尊大人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只要这个监生办下来,那眼前这个自己破格任用的年轻人恐怕立马就要被府尊正式要走,从此山高水远喽。

  再是舍不得,也只能照府尊的意思办。

  官大一级压死人可不是说说的。

  今年县尊大人的风评全靠府尊大人呢。

  赵安这边可以用受宠若惊来形容,尤其是县尊大人说他有了监生头衔就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么!

  激动伴随着激动,“扑通”就给县尊大人跪下了,二话没说先来三个响头,继而以泣声道:“县尊如此抬爱学生,学生无以为报,唯感激不尽,感激不尽”

首节 上一节 27/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