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72节

  平时盐道衙门下来检查商铺抓私盐罚款,都不用跟你地方打招呼的。

  现在凭什么要承担你绿营军费呢?

  我盐道衙门有钱那是我的事,跟你这个署理巡抚有半毛钱关系!

  可实在是鼓不起勇气据理力争,想了想还是哭穷的好,只刚要开口的瞬间却见赵大帅可能觉得帽子有点歪,抬手整了整顶戴,双眼花翎跟着微微一颤,放下手又无意触碰到腰间的遏必隆刀,之后侧脸对列席会议的臬台大人低声道:“吃了么?”

  “呃,什么?”

  臬台大人一脸怪异,却还是点了点头:“回大人话,下官吃过了。”

  “噢,那好,看崔道台样子怕是没吃过。”

  赵安点了点头,转头再次看崔道台时,眼神变得有些凝重。

  臬台大人也好奇看着崔道台,纳闷藩台大人怎么好端端跟他说这个。

  这让崔道台出了一身冷汗:藩台大人和臬台大人说了什么?

  没来由一个激灵,赶紧道:“大人所需饷银和粮草十日内定当筹措完毕,请大人放心!”

  “好!”

  得了崔道台的准信,赵安面色稍缓,“此次本帅北上平乱关乎皖北安定,关乎本省全局,乃至关乎漕运安危,绝不容有失.你二人若能及时筹措粮饷,待本帅得胜归来朝廷叙功,必不吝为二位请旨封赏!”

第374章 赵大人能是无赖?

  安庆府和盐道出于各种原因答应解决部分军费,怎么解决的呢?

  两位大人回到各自衙门后,跟各自师爷把账一算,小算盘一拨,竟跟心有灵犀似的不约而同都想到了摊派,但二人做法却是大相径庭。

  当天,府县各级官吏、城中士绅、各大商号行会的首领,同一时间接到了知府衙门开会的通知。

  偌大的议事厅内人头攒动、交头接耳,皆不知知府大人如此紧急召见所为何事。

  很快,知府大人来了。

  神色凝重的知府大人目光扫视全场,没有任何隐瞒直接将皖北白莲教匪再次造反以及藩台赵大人要亲自领军平乱的情况做了通报。

  话音刚落,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与会官吏、士绅、商贾们哗然一片,人人脸上皆有惊惶愤慨之色,纷纷咒骂那该死的白莲教怎么老阴魂不散,安徽百姓刚刚有了点盼头,他们就出来闹事,还让不让人活了!

  “赵大人自履职我省以来,清吏治、惩贪腐、兴工商为本省百姓做了多少实事、好事,这些,诸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白莲匪患再次危及皖北,若让那帮妖人坐大,届时莫说做生意,便是诸位的身家性命亦恐难保!

  赵大人亲自领军前往皖北平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咱安徽的百姓,为了诸位的身家性命?

  既然如此,我等是不是也当报效赵大人恩德?

  本府在此望诸位能够慷慨解囊捐资助饷,使赵大人能早日剿灭白莲教匪,还我安徽百姓一个太平日子,也让诸位能安安心心做生意。”

  知府大人长话短说,号召官吏士绅能主动捐款筹措军饷,当然,一切以自愿为前提。

  原本预估,这个自愿助饷最多能筹上来两三万两,未想由于赵安素有“青天”之名,亲和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在安徽的种种作为更是赢得官绅商贾衷心拥护,因此一听是给赵青天平乱助饷,且白莲教造反也的确威胁到了自家利益,于是一场自发的捐输热潮竟是迅速在安庆城中掀起。

  尤其是那些响应赵安“工商兴省”政策的商人们更是踊跃异常。

  一位经营大型纺织工场的王姓东家,直接派人抬着整整三千两现银送到了府衙,朗声道:“若非赵大人厘清积弊,扫除奸蠹,我这工场早那些蛀虫和乱七八糟的陋规啃光了,这三千两是我等支持赵大人平乱的心意,盼大人早日凯旋!”

  另有开矿炼铁的老板捐了八千两,慨然道:“皖北若乱,生铁原料来源必受影响,商路也会断绝,到时大家都没饭吃支持赵大人平乱,就是保住咱们的饭碗!”

  这位铁老板说的最实在,可不是这道理么。

  一时间,安庆城中大大小小的商号、工场主、店铺东家,乃至一些富裕的匠户纷纷踊跃捐款。外地前来安庆投资的商人们也出于各种目的解囊捐资。

  府衙门口一时门庭若市,车马络绎不绝,捐银一百两、三百两、五百两者接连不断,甚至一些茶馆、酒肆也挂出了“本日收益半数捐资助饷”的牌子,引得百姓纷纷光顾,既解了渴、填了肚,又助了饷,人心大为振奋。

  不过事后据说这些主动挂牌的茶馆酒楼,有不少是被知府衙门强制要求的。

  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不重要,重要的是钱有了。

  看着捐资登记簿上飞速增长的数字,以及库房里渐渐堆起来的银箱,宋知府既感欣慰,又深深震撼于赵大人在民间尤其工商界的巨大号召力,同时也是愈发坚定紧跟赵大人的心思。

  如此年轻,如此会做官,如此得民心,且身上可能流着皇家血脉的地方大员,将来岂能不位居中枢!

  最终统计,官绅捐资数目高达三万六千两,商界捐资数目则多达六万九千余两,两者相加竟有十万两有余,使得安庆府库压力骤减,乐的宋知府整日合不拢嘴。

  盐道那边,崔道台可不搞什么自愿捐资助饷,直接把城内盐商全召集到衙门,开门见山告诉每位盐商必须交纳三千两纹银助饷。

  “盐利之厚,天下皆知。但诸位当知,盐利之基在于官盐销路畅通,更在于地方安宁。如今白莲妖匪作乱皖北,若任由他们切断淮盐西进、北上通路,甚至南下冲击扬州盐场,诸位之利从何而来?

  今日叫诸位捐资,其实是保的诸位自家衣食。诸位若不愿慷慨解囊,本官也不勉强,不过明年诸位的生意是否还能有往年红火,本官这个盐道就无法保证了。”

  崔道台连哄带威胁,但说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盐商个个精于算计,岂能不知其中利害?

  皖北盐匪一日不除,他们的盐就一日无法在那畅销啊。

  之前他们也曾出资让凤阳绿营剿过盐匪,可惜官兵没打过。这次不同了,藩台大人亲自动员全省绿营参战,岂有输的道理?

  他们又岂有不解囊的道理。

  很快,不管情愿不情愿,盐商的捐输也凑足了七万两之数,余下缺额,则由崔道台自行设法补足,压力不大。

  钱凑足,粮草也齐备,赵安也不能再留在安庆了,便选了个黄道吉日誓师出征,仪式搞的很盛大。

  抚标校场的场景只能用“旌旗招展,号角连天”八字形容。

  出征的绿营官兵军容整肃,刀枪耀目,光这架势就绝对唬人。

  一身戎装的赵安则是外罩御赐黄马褂,腰佩御赐遏必隆宝刀,朝阳照在他身上仿佛为其镀上一层金边,威风不威风不好说,但绝对逼人。

  没办法,一身行头在那摆着呢!

  校场四周,各界代表“自发”前来欢送赵大帅出征,那场面当真是人潮涌动,人山人海。

  “宣政处”安排的人手则沿着大街排列,手捧各式水果、点心、热茶,等候即将经过的绿营官兵。

  这是赵安特意要求的,虽是形式主义,但这形式主义却能加强绿营官兵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从而一点点改变官兵对百姓的认知和态度。

  别小看这个改变,积少成多,将来是能起到质的变化的,也能大大提高战斗力。

  “.今有白莲妖匪再次祸乱皖北,破坏我安徽太平,尔等身为朝廷官兵,保家卫国义不容辞,今日本帅领你们出征,望尔等奋勇杀敌,还我太平!”

  赵安本想拔刀配合一下气氛,但想到遏必隆刀残了,拔出来有损逼格,就息了这念头。

  也一直没打算修这把尚方宝剑,主要是他觉得残了的遏必隆更能证明他的勇猛。

  也怕修好了,万一老太爷哪天再要回去。

  “奋勇杀敌,还我太平!”

  两千多绿营官兵在军官带领下齐声高呼,声势很大,引得围观百姓连连叫好。

  赵安适时下令出发,在一众亲兵及抚标骑兵簇拥下当先打马先行,队伍行至城门时忽见一支特殊队伍等候在此,竟是本省文宗徐老宗师带领的教育界人士前来为赵大人送行。

  学政大人今日穿戴格外整齐,官袍补服一丝不苟,身后跟着学政衙门属官以及一大群府学的生员。

  秀才们个个青衫方巾,文气十足,与戎装的绿营将士形成鲜明对比。

  为表对教育界的重视,赵安当即翻身下马,快步上前。

  学政大人亦是迎上前来,拱手道:“大人领军出征乃为国为民之壮举,下官乃一介文人,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今日便特率府学诸生前来为大人及将士送行,望大人仰赖皇上天威,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说罢,学政大人当场吟诵了一首昨晚特意写的壮行诗,听着虽然文绉绉,但也有那么点味道。

  赵安笑纳,抱拳还礼道:“多谢老宗师厚赠佳篇,本官必不负圣恩,不负安徽士民所托,使我安徽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学子得以潜心诵读!”

  言毕,接过学政大人端上的壮行酒一饮而尽,旋即翻身上马大手一挥,带着绿营官兵向着北方开去。

  百姓夹道欢送,纷纷将手中的食物、茶水递给经过的官兵,口中不断喊着:“祝赵大人早日凯旋!祝将士们平安归来!”

  赵安特意安排的形式主义果然有成效,绿营兵们被百姓拥戴的样子感动,从未感受过这样礼遇的官兵自然而然心中涌起保家卫国的荣誉感。

  队伍渐行渐远,送行的人们却是久久不愿散去,其中就包括学政大人。

  他本是不想来的,毕竟前番被赵安折磨的够呛,也恨的够呛,可赵安替他做保借的那五万两银子可谓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烧暖了他的内心,也让瘫痪的学政衙门重新恢复生机。

  没了藩台衙门的刁难,学政衙门上上下下也步入正轨,一切都恢复如初。

  何况赵安领军出征也是为了安徽的百姓,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真让白莲教闹大,安徽的读书人怕是连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寻不到,如此,作为一省文宗来送个行也是应该的。

  兀自又感慨一番后,学政大人便欲回衙,忽的心头一个“咯噔”:赵有禄去凤阳围剿白莲教,那月底咸丰行这笔款子,谁替他还?

  旋即自嘲一笑,赵有禄好歹是从二品的署理巡抚,能赖他这点钱?

  自己先前得罪赵有禄,就是因为于对方始终抱有成见,现在既然关系弥合,怎么还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不就是五万两么,就算赵有禄在外地一时没顾得上还,那钱庄还能上门跟他这一省文宗逼债不成?

  把心放肚子里便是。

  赵有禄,良心还是不坏的,没见老百姓对他这么拥护么。

第375章 赵阿哥要认祖归宗了?

  江宁,粮道衙门。

  赵安的岳母李氏正指挥仆人装车,不远处赵安的岳父、现任粮道衙门“办公室”主任的丁太正与奉命前来迎接藩台家眷的李林在说话。

  李林也是甘泉县的童生,今年二十七岁,连续参加三次童生试都没能考中生员,心灰意冷之下原本是要谋份活计的,结果被老宋一顿“忽悠”带到了安徽,安排在藩司衙门的刑房做事。

  除李林外,另有十几名漕帮子弟出身的亲兵也在帮忙装车,这些都是李林带来的,防止路上出现什么意外。

  丁太如今是实际上的粮道衙门一把手,因为粮道被他女婿赵安给兼了,衙门二把手、管粮通判郑符阳被调到巡抚衙门当经历官,三把手运粮同知又在安庆办公。

  等于说,粮道衙门的三个有正式品级编制的官都不在江宁本衙,实际工作是由吏员负责。

  管粮通判是粮道佐贰官,同地方主印官不同,佐贰官空缺须由主官上报吏部选任,若主官没有上报,吏部不会选派新的佐贰官。

  赵安便卡了这个BUG,压根没上报吏部说自己的佐贰官被调到巡抚衙门,粮道的佐贰官因此空缺,原因便是想让岳父替他实际把控粮道衙门,省得吏部再派个通判下来“夺权”。

  宿州大捷的请功折子上,丁太被赵安以督转粮草有功保荐为候补知县,通过的话就意味只有秀才功名的丁太不必经科举就能成为大清的七品官。

  别人候补可能真就候补,赵安的岳父能候补么?

  直接就以候补知县缺主持女婿的粮道衙门了,后面再稍事操作,恐怕比老丁进步的更快。

  有个省正的女婿,老丈人怎么也得弄个厅副当当吧。

  配合丁太工作的是原江宁库的大使程大德,这人业务水平相当高,按赵安意思程大德正协助丁太全面整顿安徽各大库包括漕粮转运系统。

  整顿办法大体参考后世的交通物流系统。

  名为督转漕粮需要,实际是建立一个可以快速便捷转运兵马、钱粮物资的兵站系统。

  当然,这些程大德是不知道的,甚至丁太这个岳父也不清楚。

  李林等人上个月就来了,赵安那边也是希望两个夫人能带着孩子早点到安庆新家,可春兰小娘子产后一直恶露不停,担心到了安庆会让夫君不喜,所以便说自己身子不适无法出行。

  婉清这边也有点舍不得离开父母,加上做月子便也没着急搬家。

  这么一耽搁,搬家的事就拖到现在,直到老宋派人再次催促,婉清才决定搬家去安庆和丈夫团聚。

  春兰这边恶露没了自是答应,寻思自己给丈夫生了个女儿,去了安庆怎么也要多要几次怀个儿子才行。

  有点担心丈夫重男轻女。

  赵安青天人设是在江宁打造的,既是青天,那肯定没多少家当,唯一值钱的家当可能是摆在粮道大堂那口铁棺材。

  铁棺材肯定是没法带到安庆去了,又是赵安在粮道衙门最大的“象征”,所以丁太就悄悄将里面的小金棺材取出交女儿带给女婿。

首节 上一节 272/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