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是个明事理的人,不可能现在就逼人家江教授腾房,但挺好奇给教授分配的房子条件怎么样。
教官这一体系有点特殊,不像知府、知县那种实权官是“家衙”一体,就是衙门前面是办公区,后面是居住区。
教官住的是公房,不管是县学还是府学都有相应的教职工“宿舍”。
之前赵安住的就是甘泉县学的宿舍,就一间小平房,面积最多二十来个方。
一家三口住着很不方便,半夜折腾动静大了都影响邻居睡眠,搞的他有点放不开。
现在当了府学一把手,自然比较在意居住环境。
这要还是个小公房,未免太掉价。
好在,府学教授住的宿舍是独门独院,足有六间房,还有单独的卫生间(茅厕)。
用后世眼光看的话,相当于城市中心的一套小别墅了。
“好,你看着安排吧。”
赵安对住处很是满意,示意马学正自去忙,结果马学正没走,悄无声息从袖中摸出张一百两的银票放在了桌上。
一脸殷笑道:“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还请大人笑纳。”
赵安一点推辞都没有就把钱收了,收的还理直气壮!
为啥?
因为这是他的合法收入,朝廷允许的“上任规”。
你不收,人家也以为你收了。
所以,干嘛不收。
马学正只是个带头人,不出意外接下来两天府学所有教职工都得过来给他送钱。
包括那些当老师的秀才。
不送不仅不合规矩,还容易被辞退。
要知道这些个老师可不是铁饭碗噢,教授大人说请你就请你,不请你自个打包滚蛋。
前任江教授当天下午就派仆人给赵安送来了六张总值五千两的银票,没亲自来的原因也是忙着收钱。
赵安新官上任有“上任规”,江教授调离当然也有“别敬”。
只是相比高升到省里做臬台的前知府大人收的“别敬”,调到外省做知县的江教授收的“别敬”肯定是大大不如的。
拢共也就收了几百两,其中还有赵安按规矩给的五十两。
回去把自己当府学教授的事给春兰小娘子一说,都不用赵安自个脱衣,小娘子就贴了上来,服务态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烈。
看来,权力于男人而言是一剂猛方,对女人而言同样也是力道十足。
不说十分心思都在赵安身上,起码也有六七分了。
吏部的调令第三天到的,陪同吏部人员一同到府学宣布调令的还有扬州府的同知崔大人。
这也是应有之义,没有地方官员陪同,谁知道上面来人是真是假。
府学教授是正七品,这个级别肯定不需要知府大人过来。
其实还应该有省学政衙门人员陪同,不过学政衙门所在的江宁府在江南,而扬州在江北,吏部的人是打京师过来的,因此没必要特意再去学政衙门,只需把调令的“复印件”送一份过去就行。
吏部来人是个没品级的笔帖式,在马学正提醒下赵安给这位笔帖式包了一百两红包,跟随一起来的几位随从则一人给了三十两。
市场价,行规。
扬州府这边肯定另有意思,至于江教授那边怎么安排的就不关赵安的事了。
调令宣读完毕,吏部来人就被崔同知请到府衙去了。
赵安这边则换上七品官服,开始与前任江教授做交接。
所有手续都是江学正在办,赵安这个继任和江教授这个前任只需在不同的“文件”上签字就可以。
府学亏空不算太大,账面上还有三千五百两银子,不过外面欠了五千多两,算下来也就一千多两亏空。
这点亏空赵安自是不放在心上,交接结束后江教授便将由自己保管的府学大印交给赵安。
望着盒中的大印,以及自己那张崭新的官凭告身,赵安说不出的成就感。
不到一年,就从一个群众变成县级官员,搁谁不自豪?
江教授默默离场,将自己工作多年的舞台正式交给赵安。
接下来则是新官上任的必须场面——教职工大会。
在马学正、童训导等人簇拥下,赵安走进临时布置的会场,里面上百名府学工作人员正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个刚捐监不久的童生摇身一变成了主管府学的教授,让府学众人吃惊同时也是鄙视连连。
尤其那帮秀才老师们。
赵安注意到不少老秀才看自己的眼神特别瞧不起那种,他能够理解这些教育一线工作人员的心情,换作是他同样也会觉得朝廷不公、命运不公,什么狗屁世道!
但他今天不是来嘚瑟,也不是来打击这帮教职员工的,而是有重要事情宣布。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从下个月起,本府学所有老师的月例加五成,其余人员月例加三成。”
宣布完后,赵安挥了挥右手:“府试在即,本官就不耽搁大家了,诸位自忙。”
说完,径直走人。
第79章 大人,摊子有点烂啊
赵教授是懂人心的。
是,他这个教授学历差是事实,你们这帮秀才可以瞧不起他,但你们有本事连钱也瞧不起!
只要你们瞧得起钱,那就得承认我是名符其实的教授。
全天下最好的校长!
与其搞什么杀鸡给猴看的鬼把戏树立所谓权威,在府学大搞一言堂,赵安觉得还不如直接发钱有效。
你一个当老师的原本一个月五千块,好了,我这校长一上台给你涨到七千五,你说我这校长好还是不好呢?
拥不拥护我?
答案肯定的啊!
傻子才跟钱过不去。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整个府学这一天啥都没讨论,全是说赵教授好话的。
就连原先那位怎么看赵安都鼻子不是鼻子的李秀才也难得的对同事点了点头:“这个赵有禄做人还是不错的。”
正为涨了一半工资而激动的同事闻言立时严肃纠正李秀才:“什么赵有禄?是赵教授,赵大人!”
风评和个人形象的一百八十度大逆转是可喜可贺的,只是赵安的大麻烦却来了。
马学正愁眉苦脸的来询问校长大人这钱咋弄?
你敞亮是敞亮了,下面人也高兴了,问题这屁股谁来擦!
钱从哪出呢,校长大人?
“学官们的俸禄是从府库领取,先生和其他人员的月例则是由府学直接拨给.”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马学正给校长大人交了底,府学目前聘请的先生共有38人,后勤保障人员15人,安全保卫人员20人,“公车班”司机5人,杂役环卫人员17人,其余听差办事跑腿6人。
这101人的工资不是从府库领取而是府学自个拨付,府学每年除了从省学政衙门得到一笔固定的教育经费外,府衙那边也会给拨付一笔,两笔加在一起四千两左右。
除了这四千两,府学固定收入来源就是府里拨付的几百亩公田的田租收入,此外就是零散的士绅捐款。
所有收入合在一起一年最多一万两。
开支这一块却多了。
首先是先生们的工资。
扬州是清朝最富裕的地方,文风相对较盛,因此教书先生工资相对其它地方要高出不少,如果是在外面当私塾师的话,束脩(基本工资)、膳食(伙食补贴)和节礼(家长送礼)三样加一起,一个先生一年的收入至少有三十两左右。
进府学教书虽然比在外面要体面,但因为要“受管”,相对不那么自由,因此为了吸引人才来教书,府学的工资基本都是翻一番的。
也就是说目前扬州府学的老师工资年平均是六十两一个,38个老师一年需要的工资就是两千多两。
其余人员工资合在一起也差不多这个数,加上府学其它方面的开支,一年下来至少要一万五千两才能兜底。
别问其它方面开支为何这么多,问了也没意思。
光招待费一年就要两千多两呢。
如今府学账面上只有三千多两,外面还欠着五千多两,亏空就一千多两了,你这个新来的校长大人不想办法把亏空平了,反而大手一挥给全体教职员工涨工资,且涨幅比例太大,算下来每年要多开支近三千两,这叫负责教职工人事外加财务的马学正怎么办?
不赶紧把事情挑开了说,到时拿不出钱兑现校长大人的许诺,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容易出问题啊,”
马学正报告的情况引起了赵安重视,然而却没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问起人学生那边朝廷有什么补贴。
优秀生补助,贫困生补助什么的。
“.”
马学正眉头微皱,以为校长大人是打算克扣学生补贴,这种事可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无奈说道朝廷确有相关补贴政策,且名额固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
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换成银子的话就是四两一年。
府学总共就拿一百六十两补贴,校长大人您觉得克扣多少合适?
赵安这边听着也是大为失望,160两够塞谁的牙缝,扣都没法扣。
只话已出口,怎么也没法往回收的。
又不能拿自己的钱去填这大窟窿,便问马学正有没有好的法子,若有说来听听。
有用的话校长大人大大的有赏。
马学正有办法能跑来找你诉苦?
大眼看小眼的。
“.怪本官事先没了解府学的具体情况,不知账面如此艰难,本官呐也是一片好心,只是这好心现在看来倒有点坏事,嗯,嗯?”
想到什么的赵安忙看向马学正,询问府学的生员名额是否固定。
什么意思呢,就是想扩招。
如果府学名额不是固定的,那就想办法扩招。
把底下州县的生员招到府里来读书,如此就能通过收取学费的方式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府重点这块牌子还是很诱惑人的。
结果却被告知府学的生员名额是固定的,省里面不允许府学私自招收下面州县学的生员,原因是地方官不同意。
我这好学生都被你吸跑了,我这年终教化考核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