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7节

  就这么“霹雳叭拉”的算了一上午,院子里响起清脆的钟声,各科室的人听到钟声纷纷放下手头活计,三五成群有说有笑的奔食堂去了。

  情景跟赵安前世的学校差不多。

  家住附近的吃完饭还能回家午休一会,就工作时间这一块底层办事的要比当官的自由多了,所以说小有小的好处,真在大衙门上班,那规章制度肯定多得多。

  印象中北京城的那些大人们凌晨四五点钟就得上班,就这上班时间,还真就是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只这个罪,是人都想受一下。

  赵安没急着去吃饭,等算房众人都去了后方才起身吐了口气,晃了晃坐的有些发酸的身子,这才不紧不慢的去吃饭。

  说是食堂,其实就是一间砖瓦房外面连着两座简易棚,里面放了桌子和长凳、碗筷什么的。

  作为油水单位,食堂中午肯定是有荤菜的,只量少得可怜,鬼知道承包食堂的丁老三一年赚了多少钱。

  来食堂吃饭的除了那帮巡栏保管外,就是各科室的底层办事人员。

  中层们有单独地方吃饭,吃的也比下面人要丰盛些,赵安他表大爷王德发就在那边吃。丁大使有时会和这帮中层在一起吃,但大多数时候是去外面酒楼吃。

  税课司有个“定点”招待的酒楼,府县来人都在那安排,听门房吴老二讲酒楼掌柜的婆娘可能跟丁大使有一腿。

  估摸是真的。

  赵安到时,小师傅刘小楼吃的差不多了,因他急着要到县衙户房送账册,走时特意跟赵安说了声。

  赵安点头后去打饭菜,吃完并没有回算房表现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勤奋劲,而是同前些天一样去了门房找看门的吴老二闲聊。

  所有人都在工作时你不工作,那是你不好;可所有人都不工作的时候你在那工作,也是你不好。

  逻辑上似乎不对,但确实是真理。

  吴老二也是扬州本地人,在税课司的年头比谁都长,听说乾隆十几年就在这看门了,不知迎来送走多少大使,用铁打的吴老二,流水的大使来形容一点不过份。

  赵安喜欢找吴老二聊天是因为老头啥事都说,而且啥事都知道,就跟前世北京城的出租车司机差不多,侃天侃地特有意思。

  “吴大爷,吃着呢,”

  进屋时,就见吴老二正在吃饭,饭菜都是食堂打来的,不过多了碟花生米,另外还有喝了只剩半碗的酒。

  老头真是爱喝酒,哪怕是早饭都要来一碗,搞的门房天天都是一股酒味。

  也不知这老头有什么关系,反正司里没人敢说他。

  这也是赵安为何要往门房跑的原因之一。

  机会不是老天给的,是自个主动找的。

  万一酒鬼老头真有个在省里府里当官的亲戚,对赵安而言可不就是贵人么。

  不过几天接触下来,没有任何关于贵人的线索。

  赵安不急,放长线钓大鱼,哪怕老头背后没贵人也没关系,权当自个陪老头乐了。

  “小安子,听说给你分三房去了?”

  对于每天午休时都来找自己说话的年轻人,吴老二还是蛮喜欢的,一来人上了年纪喜欢有人陪他说话,二是因为这小子常替他打扫门房。

  “嗯哪。”

  赵安随手拿起放在门后的笤帚把地上的脏东西扫到畚箕,心想老头消息还蛮灵通的嘛。

  吴老二这边端起碗“咕嘟”一口,抹了抹嘴笑道:“你们三房的王泰为人不坏,没什么心眼,你跟着他是好事。”

  “嗯。”

  赵安不知说什么,只是笑着点了点头,“王先生对我很好,我算盘打的不熟账算的不快,他也没说我。”

  “不熟就多练练,熟能生巧嘛,谁天生是打算盘的料?别急,慢慢来。”

  夹了一口菜后,吴老二随口问王泰让赵安算什么账。

  这也不是什么机密,赵安便说了:“就是去年瘦西湖清淤的账。”

  吴老二“噢”了一声:“去年清淤是县里收的捐税,钱是打司里过的,账肯定要你们做。”

  “吴大爷,清淤这种事不是应该县里拨钱做么,怎么反倒让商户们捐钱的。”

  这事赵安上午就挺纳闷,认知中这种公益性的市政工程必然是官府出钱做,哪有摊在百姓身上的道理。

  都叫百姓出钱,还要你官府做什么。

  未想吴老二也挺纳闷:“百姓不出钱要当官的干什么?”

第11章 还能这么玩?

  哎?

  这话问的。

  明明听着没道理,偏是叫赵安哑口无言,连带着吴老二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恍若隐世的扫地僧。

  这见解,一般人真想不到。

  歪理也是理。

  见赵安不吭声,吴老二咧嘴一乐:“小子,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

  赵安无奈道:“理是这么个理,就是,就是.就是连清淤这种事都要摊在百姓头上,县里未免有些过份了。”

  吴老二不以为然:“过什么份?不摊在百姓头上难道要县里出钱不成?县里要是有钱的话,养你们这帮人做什么?”

  “.”

  赵安越听越迷糊,明明吴老二说的每个字他都明白,怎么合一块听着那么别扭呢。

  听他意思这税务局上下百多号人是因为县里没钱才养着的,那要县里有钱的话,整个单位直接就裁了?

  这什么逻辑?

  世上哪有没钱才养人的道理!

  “看,我就说你小子不明白的事多着,你也别急着说老头子讲的不对,就拿咱们这税课司来说,你小子真以为是朝廷养着咱这百多号人啊?屁,都是县太爷养着咱们咧!”

  难得有个给人说教的机会,大半碗酒下肚的吴老二也是来了精神,小凳子一挪便到了赵安面前,拿手指了指上面,一脸你完全不懂的样子。

  “县太爷为啥养着咱们?不就是因为没钱指着咱们替他收钱么。不光咱们税课司,巡检司、医学司、僧会司那边,还有县里的六衙牢房,上上下下千把号人,哪个不是县太爷养着,朝廷给发过一文钱吗?”

  “这”

  被吴老二这么一说,赵安想起前世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明清两朝的县衙除了被认定为官的县令和佐贰官,其他人好像都没有“皇粮”可领,全靠县里自收自支。

  哪怕在吏部注册的吏员也是如此。

  原因就出在皇权不下乡上面。

  制度最开始是明太祖朱元璋定的,这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英雄担心基层官员经常下乡会侵扰百姓,因此规定基层官员非急务之事不得下乡。

  好心是好心,但地方上的事得有人做,于是就衍生了六房之类的机构,如此就得招募大量地方人员充入县衙,确保衙门的正常运转。

  问题在于老朱给官员定的俸禄特别低,又不愿意给地方招募的人员发工资,结果事情就演变为地方官员全权负责制。

  不负责别的,就负责给县里招募人员发工资。

  上面不拨款,下面又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基层官员能怎么办,除了想办法从百姓头上盘剥还能干什么。

  纯纯的属于好心办坏事。

  “朝廷不发钱,县里又要做事,你要县太爷怎么办?”

  吴老二这边也说到了点上,“咱们那县太爷一年正俸不过四十五两,朝廷给的养廉银属咱江苏最多,可县太爷一年也不过才拿一千二百两养廉银,除了这两笔钱,朝廷一文都不给咱县太爷,你叫他拿什么去办事?就这点钱他连咱税课司这百多号人都养不起!”

  赵安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大爷的意思是因为县令大人没钱,所以才养着咱们去替他弄钱?要是朝廷给县令大人足够的钱,他根本不需要养着咱们这么多人?”

  “哎,孺子可教!”

  吴老二给了赵安一个赞许的眼神,随手捏了几颗花生米丢进嘴里,又将剩下的酒一口闷了,“就拿去年瘦西湖清淤这事来说,咱们税课司不去跟那帮商户们逼捐哪有钱做这事?”

  老头口无遮拦的,把商户自愿捐纳愣说成逼捐了。

  “这样啊,”

  赵安明白过来了,难怪前世地方人员的工资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只是通过地方财政部门发放,原来根子出在这。

  真要让地方继续自收自支,鬼知道一个县要有多少吃官粮的。

  想了想,犹是不解:“县里除了百姓的钱粮丁税还有不少商税能收,一个清淤能要多少,犯不着为了这点钱逼捐把名声给坏了啊。”

  “你还年轻好多事都不懂,别看每年经咱们司里交上去的税钱不少,可县太爷那里还是吃紧,那钱啊压根不够花.别的不说,就咱这县太爷每月要给知府老爷一百多两,一年至少得上千两,光这月费把县太爷的正俸和养廉银加一起都不够。”

  吴老二哂了一声,“要搁其它地方当县太爷还好说,偏咱甘泉县是扬州府的附廓县,老话说的好,叫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廓;恶贯满盈,附廓省城。

  晓得附廓县有多惨不?

  不管上面来什么人到咱扬州城,吃喝拉撒全是附廓县的我给你算个账,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晓得接待一次要多少钱么?”

  赵安摇了摇头,心道他哪知道。

  “起码二百两!”

  吴老二两根手指头在赵安面前用力一晃,“府里压根是把咱这附廓县当钱袋子呢!你还不能不给!各种杂项加一块,你道县太爷他日子好过?不好过只能变着法子弄钱,谁替他弄?不就是咱们这些被人家养着的人么。”

  赵安再次无语,照吴老二的说法县官除了给上面当钱袋子,还要自负辖区内的一切开支,一年下来几万两那是打底开销,这官当的还真就是叫人开了眼,好笑之余随口说了句:“要这样的话,那县太爷不赔死了。”

  “赔?到哪赔,赔什么?”

  吴老二“嘿嘿”道:“不过是挣多挣少的事,哪有赔钱的话说。”

  顿了顿,自个也乐了,“别说,还真有赔的。前两年江宁县的县太爷刚上任就碰上两江总督去世,结果上面把总督大人的丧葬开支全算在了那位县太爷头上,最后账一算活活亏了几万两,搞的那位县太爷欠了钱庄银号一屁股高利贷,估摸这会都没缓过来。”

  赵安愣了下:“当官的还能借高利贷?”

  吴老二哈哈一笑:“怎么不能借,别说任上借高利了,就是没上任也能借。”

  “没上任借高利干什么?”

  赵安着实不解。

  “为了上任啊。”

  “.”

  吴老二的回答着实给了赵安一点震撼——借钱上班!

  “大惊小怪的,那当官的没考上功名前哪个不是穷的叮当响,到任了一切开支又都算他的,他不借钱过日子,这官怎么当?当官的借,下面办事的也借,”

  说到这,吴老二嘴朝西南方向丁大使的值房一撇,“那位不就是借了五千两高利这才托人买的这大使位置,要不然能轮到他?”

第12章 钱和学历都重要

  嗯.

  打吴老二那出来,赵安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罗马大道。

  丁正隆能借五千两高利贷买个税课司大使做做,那就是说只要手头有钱,赵安同样也能学丁正隆买个科长当当。

  殊不知这想法要是叫吴老二知道,能把老头大牙笑掉。

  因为大清朝不仅能花钱买吏员,那正儿八经的官也是能花钱买的。

  这就是被大清当作国家正常组织制度的捐纳制。

首节 上一节 7/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