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不稀罕。
他连文华殿都不屑的进,因为他的理想是生入太和,死入太庙。
爱新觉罗要是不挪窝的干活,只能死啦死啦。
结束愉快的午餐后,赵安回到府学就把马学正、童训导等业务骨干召集到一块,就强化班、普通班做了一个系统性解释,并做了细致划分。
也没啥区别,就是一个收的钱少,一个收的钱多。
初定强化班三个,普通班七个,每班招收学生40人。
这是第一期,第二期明年开春再招。
毕竟,新政策落地都要有个适应时间,总结出经验后才能大力推广。
一开始就一窝蜂的收,很容易忙中出错。
赵安给了个大致参考价,具体由马、童二位拟定。
先前老马已经安排人去江南聘请名师了,等名师们就位强化班就能搞起来。
扬州府学保管有近百年来的童试卷宗,嫌少还能请省学政衙门协调一下江南各府的试卷,总之,有的是试卷供赵安搞题海战术。
前明的试卷没法搞,都被乾隆的禁书政策给焚了。
《四库全书》修撰以来是录多少书便毁多少书,也就是收入库中一本,便要禁毁一本。
录入库中之书也要如修《明史》一样,册册经十人核验,卷卷要百人过目,绝不使任何有损大清的文字于书中出现。
一些重要经典也要加以修饰篡改,方能入库。
前后毁书目录1500余种,毁禁书籍120万卷之多。
书都没了,更别提什么考卷。
就是有遗漏的也是深藏在某个地方,哪里搞得来。
也没必要搞,现有试卷足够。
只是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了,收上来的钱是入府学公账呢,还是另外做笔账。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教导处主任童训导。
很专业的问题。
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不约而同的选择另外搞个小金库。
府学的账一分为二,公账仍由“会计室”掌握,但创新得来的款项一律由校长大人本人支配。
小金库就设在校办,由校长大人刚刚委任的校办主任王校吏负责,收上来的银子则找一家大钱庄存着,这样也好随支随用。
为让属下学官和教职员工们安心,也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赵安定了一个蛋糕分配比例。
如小金库有100两的话,那首先提取20两作为活动资金使用,这笔资金是固定不变的。
剩下80两提出20两用于给全体教职工发工资(涨的那部分),尔后再提20两用于全体教职工的福利。
哪些福利呢?
没具体,反正只要是过节就发东西,不过节校长大人心情好也发。
小至米面油炭,大至猪肉粉条、绸布头花卫生纸,反正只要是教职工们家里用得着的,校长大人都发!
毫不吝啬。
生孩子、娶媳妇也可以发。
也就搞不出计生用品,不然赵校长铁定亲自给员工媳妇们发个套。
想法是福利至少是工资的三倍,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他这个校长对员工们的好,也能让员工们对他这个校长发自肺腑、死心踏地的爱戴。
剩下的40两校长大人拿一半,几位学官拿剩下的一半,余下的10两则由全体吏员瓜分。
非常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
方案也表明校长大人没有食言,他真就不是独享,因为100两拢共就落20两到校长兜中。
做官做到如此清廉地步,恐怕大清所有官员加一块也就寥寥数人吧。
另外考虑到教职工也有亲朋好友子弟读书的需要,赵安又特别允许教职工有借读福利。
就是教职工推荐的学生就读可以减半收取学费。
普通教职员工一人一个名额,吏员两个,学官三个。
校长大人无上限。
虽然事情还没搞,但种种福利措施的出台再次将赵校长送上了府学热搜榜第一。
校长本人无意接受员工们的崇拜和感激,因为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给巡盐御史老郑一万两的事。
钱是英雄胆。
赵安实在是舍不得把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汉钱都交给老郑,因为这笔血汉钱他打算用于贩盐的启动资金,这个买卖初期需要的启动资金不小的。
两个县太爷的加入再小打小闹,挣的钱都不够分的。
没钱怎么办?
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甘泉县那两位冤大头。
第二天特地派人将二位老领导请到了府学,并将情况简短与二位说了下。
“什么,一万两!”
丁县尊和宋教谕都被这个价格惊住,继而不约而同表示不是他们不愿意帮忙,实在是二人因为议罪银的事已经欠了一屁股饥荒,纵是有心帮赵安打点上面好直达天听也掏不出这钱。
“你们一个是知县大人,一个是教谕大人,区区一万两挤一挤怎么也能凑出来吧?”
赵安不太高兴,想了想可能觉得他这样做是有点对不住人家,便就降了些,意思二位老领导凑个八千两给他也行。
“没有,一分都没有!”
丁县尊一口回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不是他不知道帮赵安直达天听的好处,实是今年县里本来就多事,又是摊派又是水灾的,搞的他这个知县大人收入锐减。
而且为了赵安这王八蛋又贴了一万两议罪银进去,搞的都欠了银庄五千两利子,眼面前真是无能为力。
“要真有贵人能帮赵大人在皇上那提一嘴肯定是好事,就是这钱下官真凑不出来,不过嘛”
宋教谕不敢像知县大人般直接拒绝,于是给赵大人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可以去借。
跟钱庄借高利。
借?
赵安愣了下,他之前是打算转正之后跟钱庄借钱看看能不能买个小吏做做,但他如今靠着真本事被老太爷提拔为七品官了,又不急着买官,干嘛要借呢。
钱多蛋疼么。
宋教谕却在那极力介绍借钱的好处,说如今当官的哪个不借钱,这事没什么丢人的。这一万两真能让赵安再升一升,那绝对是占天大便宜的。
“实在不成你就去借吧,大不了本县跟宋大人替你担保,本县先前借的那家钱庄是内务府开的,利息虽然贵了些,但掌柜的蛮会做人,绝对不会给客人添麻烦,甚至客人要有麻烦的话还能帮着解决”
丁县尊也觉得赵安还是借钱的好,要不然拆东墙补西墙的也不是回事,出于好心将自己经常借的钱庄推荐给赵安。
“内务府开的?”
原本没打算借钱的赵安改变主意决定借钱,当天下午就在丁知县陪同下前往那家名为恒利的钱庄。
知县大人带来的客人钱庄肯定要热烈接待,一听还是府学的赵教授那就更加热情了,掌柜亲自出面办理业务,给二位贵客倒茶后便询问教授大人打算借多少。
丁知县开的口,笑道:“石掌柜,赵大人打算借一万两,你们看看能不能少要点利子,本县可是你们的父母官,这点面子肯定要给吧?”
“大人的面子自是要给的,利子就给八折吧,不过一万两有点多,赵大人虽是府学教授,但.”
但什么,石掌柜没有明言,无非是府学教授不比地方实权正印捞的多,一万两借出去哪天能还上呢。
“放心吧,赵大人还不上这钱还有本县呢,难道你石掌柜连本县也信不过?”
县尊大人说这话时心中多少有些委屈。
委屈在哪,一时又说不上来。
大抵是觉得自己堂堂知县沦落到给个昔日下属临时工做担保,反差太大吧。
闻言,石掌柜何等精明之人,忙笑道:“既然丁大人开口,一万两就一万两请二位稍候,在下这就让人过来给赵大人签单子。”
说话间,掌柜就要出去叫具体经办伙计过来,一直没说话的赵安却于此时放下茶碗摇头道:“一万两太少了,本官想借十万两,能不能借,不能借的话本官就回去了。”
第107章 借钱呗,多大的事啊
众所周知大清乾隆老太爷是放高利贷的行家,京师的当铺、钱庄有三分之一都是老太爷自个开的,格格们要是远嫁蒙古必给当铺一座为嫁妆。
客户群体除了身为臣子的官员,就是兜中有钱的富人。
一般人老太爷看不上。
搁扬州这边,恒利钱庄的客户就是两种人,一是盐商、二是官员。
如果说北京的恒利钱庄是总行,扬州的这家便是分行,除了扬州外,江宁、杭州等富裕地区也都设有分行。
法人代表统一叫爱新觉罗*弘历。
扬州分行是乾隆三十八年开的,不过“注册”本金并不是远在京师的总行拨付,而是直接拿本应为国库正税的榷关收入作为分行启动资金。
清朝在全国设榷关四十处,年正项关税收入为七百多万两,这笔巨款在明朝相当于一年的国库总收入。
一开始榷关收入正项解部,赢余解内库,或“解赴户部转解内库”,只如今一律解内库专放高利。
那老太爷是怎么想起放高利贷的呢?
具体时间不可考,可能就是一开始老太爷觉得直接解往内库的银子太多,堆在那放着有点浪费,加之手头开销比较大,便命内务府将盈余改放高利贷看看能不能钱生钱。
这一放就放出甜头来了,于是又下诏命两淮和长芦盐政每年应交盐课盈余银两不解内库,而以一分五厘息率直接贷给当地盐商。
盐商可是富可敌国的存在,需要借钱么?
不借?
老太爷不高兴直接点了几个总商名字,曰“赏借”。
不借也得借!
虽然规定是一分五厘起息,实际盐商应付的利息高达七分,因为内务府中间过手的官员都要从中扒层皮下来。
再加上老太爷没事就下江南旅游,动不动就打仗,一打仗就要盐商捐输,什么太后大寿、皇上大寿的,导致不少本富可敌国的盐商最后都被内务府的高利贷搞的倾家荡产。
扬州前任总商江春家产据说不下三千万两,躺平都能够子孙后代败个十几代,结果愣是被一笔二百多万两的高利贷断了资金流最后被活活逼垮,由此可见皇家高炮杀伤力有多大。
当然,老太爷对盐商可能过份了些,但对借自己钱的臣子还是蛮照顾的。
能通融就通融,一次性还不上可以分期还,分期还还不上老太爷就会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臣子不会捞钱呢,还是捞钱的速度跟不上还钱的脚步,还是该臣子呆的位子没什么油水导致他还不上?
最后估计是位子有问题,于是生怕臣子还不起钱的老太爷就会习惯性的给借钱的臣子升官,从而确保该臣子所借款项不会成为皇家的呆账、死账。
相当人性化。
跟他爷爷康熙晚年差不多,搞清欠搞到最后还是念在都是老臣份上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