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279节

  只有有了参与感与见证,凝聚力才会更高,百姓也会更加的支持朝廷,且越发的自信。

  王玉闻言,笑得更开了,其实第二条铁路,如今他们都还没有去规划,因为这第一条具体如何,还得等彻底完善后,才便于进行后面的铺设。

  而且铁路也是要规划的,不是脑门一热,就在这里建那里建。

  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的资源,动员大量的人力,消耗不少财力,朝廷也是要慎重的。

  随后片刻,王玉的神情却是骤然一沉。

  “王爷,这个维查耶纳伽尔,看来是有点跳脱了,如今维查耶纳伽尔与泰米尔国、孟加拉国已经结盟,并且还在不断寻求盟友加入。

  俱蓝国与马尔瓦国都已经加入这个所谓的抗汉联盟,这些人,臣认为需要打压一番了。”

  “此事不急,先让他们再高兴些时日,这件事也不用对维查耶纳伽尔有任何过问。

  如今做好人口迁移安置,让他们更猖狂一些,让其更加疯狂一些。

  正好看看,还有哪些小国会他们搅在一起,过后一起灭了!”

  朱高煦没有丝毫在意,这些小国,都已经是必灭名单了,不过是让他们多活一些时间罢了,他又有什么好在意的?

  他也确实想要看看,这个所谓的抗汉联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这个联盟越强,到时被大汉所灭之后,才越能震慑周边。

  只要灭了这个联盟,其他那些小国,自然就会投入大汉的怀抱,成为大汉一地。

  朱高煦反而是格外的期待。

  王玉顿时一笑,随即也只得收起笑意。

  “王爷,那对他们当众破坏市场的人,该怎么处置?”

  朱高煦看向王玉,他知道,王玉说的是那些汉人。

第301章 再被教育的于谦,大汉新货币!

  朱高煦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对那几人,按大汉律法进行处罚,直接顶格处罚!”

  王玉顿时一惊,忍不住站起身来。

  “王爷,这会不会太重了,顶格处罚可是面临刑罚的。

  而且他们也是为了维护我大汉,此举会不会打击百姓的爱国之心?”

  朱高煦看着王玉,坚定的摇了摇头。

  “你说的,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但即便是这样,也必须要这样去做!

  大汉律法必须要遵守,这不是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破坏律法却不执行的理由。

  商业法虽然是后面补上的,但也是大汉律法之一,只要身处大汉之内,人人皆要遵守,触犯了律法,必须要惩处,如此才可维护律法的公平、公正性。

  若今日不处理他们,以后再次发生,又该如何?大汉律法难道要成为摆设?

  且商业秩序,本应该由朝廷掌控,如今这几人如此破坏商业秩序,如何让商业健康发展?

  今日他们的出发点是为爱国,这是好事,但倘若以后后人效仿,他们以制造矛盾的方式破坏商业秩序,今日之事,将会成为后面朝廷解决问题的先例。

  此先例,绝不可破!”

  朱高煦神情严肃,他很清楚,律法建设困难,但破坏起来,极为容易。

  且一旦律法遭到破坏,想要再度恢复,千难万难,因为失了人心,后面想要补救,都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才能再次重建与百姓之间的信任。

  无论是商业还是国家,维持稳定的根本因素,就是要人人遵守律法。

  法不言情,若是法律有朝一日掺和了情进去,那么法不将法,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

  天下百姓不认可,朝廷带头破坏,那要这法律有何用?

  到那时,人人不再重视律法,各种犯罪将会瞬间飙升,民怨沸腾,这样的天下,又能维持多久?

  更让朱高煦在意的,就是这个先例,一旦有了这个先例,后面必然会出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尽办法的创造出漏洞来钻,并且有这个先例在前,让后面想要维护法律的人,又该怎么维护?

  一旦律法开了口子,眼前的这件事固然能够让天下人高兴与兴奋,能让天下人感到自豪,但将目光放长远呢?

  “法不言情,更不容情,惟有朝廷做好表率,百姓才能信服。”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话语,顿时沉默了下来。

  朱高煦说得已经非常明显了,他能够想得到,也能够看得到未来的困难。

  律法与秩序,必须要人人遵守,才能发展得更好,不然只会变得乌烟瘴气。

  王玉敬佩的看向朱高煦,更是格外的庆幸,朱高煦看得足够远,要不然,今天他就要成为罪人了。

  “王爷远虑,臣深感敬佩,反而是臣未虑将来,只顾眼前,着了相,请王爷责罚。”

  王玉没有丝毫为自己辩解,是自己犯了错,那自己就有责任,这点担当,王玉一直以来都有。

  错了就是错了,在他眼中没有丝毫想要辩解的想法。

  “行了,犯错在所难免,只要知错改错便好。

  不过这件事你说的也有理,如今这样的情况也是第一次出现,且他们本身也是为了大汉。

  你有没有什么法子,在不破坏律法的前提下,又能对他们网开一面?

  这个网开一面,只是让他们不用面临刑罚,但该有的处罚,必须得有。”

  朱高煦看着一时有些发愣的王玉,也没有去解释。

  法律确实不能破坏,但如今这件事,如果真的只讲法,又确实会了大汉百姓的心。

  朱高煦想要的,是既要借着这件事让天下人知道有哪些不能做,需要注意,同时又不能让人寒心。

  说白了就是,这些人大庭广众之下破坏秩序,要罚,这没得讲,律法必须要遵守。

  但也不能罚得太过,同时还要以这件事警醒天下人。

  王玉回过神,思考片刻,也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想法了。

  对于这个转变,他是认同的,但具体要怎么做,他也一时有些犯难。

  毕竟这几人是大庭广众之下这样说出来的,而现在处理的结果是既要又要,理由真不是那么好找的。

  就在这时,于谦匆匆走了进来。

  “参见王爷,王爷,已经从大明再次迁移出百万人了,这些都是去往定东、平东、安东三省的。

  可是再过最迟三个月,东三省之地将会面临寒冬,之前准备的御寒之物恐有些不够。

  如今需要大量取暖之物,以及过冬所需的棉。”

  于谦心急火燎,直接对着朱高煦说出了最为紧急的问题。

  朱高煦闻言,当即也是思考了起来。

  “后续的人什么时候会运抵过去?既然那里马上就要进入寒冬季节,事先的准备也不充足,为什么不先迁移到其他地方?”

  朱高煦眉头紧皱,东三省的迁移本来是预定在夏季进行迁移的。

  因为那里的气候和其他地方不一样,除了澳洲一部分地方外,其他地方哪怕是冬季,都是不冷的。

  于谦闻言,当即道:“王爷,这是许阁老要求的,臣了解了那边的情况,就是原本的倭国之地,不少人开始反对更名以及遵循不少制度,许阁老在那里大杀特杀。

  尤其是那尚义嗣,带着带着刘林杀得最狠,凡是敢抗拒的,直接就地处决,要么就是用来开荒或者修建城池、房屋。

  如今那里大部分都已经完成,山林里的流寇也已经清除。

  虽然剩下的也有不少,但需要人口进行填充,许阁老便直接将这次迁移的人要了过去。

  如今许阁老已经停下开荒、修路等事宜,集中力量在开始建城、修建房屋,想要在入冬之前,有房屋能够抵御寒冷。

  不过取暖的木材以及火炉、煤炭,准备有些不充分,需要支援。”

  朱高煦并没有丝毫的惊讶,许柴佬与尚义嗣在那里杀得狠,还是他暗中授意的。

  本来他就不爽那里的人,已经给过一次机会了,这些人还想反抗,朱高煦是瞬间没有犹豫的想法。

  朱高煦当即看向王玉。

  “王玉,此事你下去协调,木炭以及烧火的木材,优先送往东三省之地,另外再准备被褥等,尽快运过去。

  尤其是粮食,本就寒冷之下,不可让百姓饥寒交迫。”

  “是,王爷。”

  王玉也知道这件事的重要,当即应下。

  就在安排好这件事时,朱高煦又看向于谦,随即刚才的问题问向于谦。

  于谦闻言,顿时一愣,随即肃然开口。

  “王爷,大汉律法必须要遵守,这点没有任何情面可言。

  不过此事可以念他们是初犯,且又是为了维护大汉,臣觉得王爷若是真的想,可以免去他们的刑罚,但同时要提高罚款金额,以让天下人信服律法。

  同时,臣建议此事可以让宣传司以大汉日报的形式告知天下人,说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说明处罚与没有刑罚的依据。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唯有如此,才能让天下百姓心服口服。

  既不会对朝廷有任何怨言,反而能够让百姓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遵守大汉律法的重要性。

  且同时也要告知百姓遇到这样的事情今后该怎么做,比如第一时间报官,而不是拉帮结派,绑架一地自行解决。”

  朱高煦听后,很是满意,于谦说的,与他想的,可以说大差不差。

  看着如今已经沉稳了不少的于谦,朱高煦心中也极为高兴。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历练,果然还是有用的,且心性能够一直保持不变,着实让朱高煦喜欢。

  “说得不错,现在你去忙吧。”

  于谦行了一礼,也不再去关注,当即退了下去。

  于谦自己很清楚,如今他首要的任务是做好这次人口迁移的事情,其他事情,有朱高煦以及王玉等人处理,他能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虽然之前狂了一些,但他有认知,自己不过是刚入仕,如今大汉都是朱高煦、王玉这些人发展起来的,能力可以说绝对强。

  他还没有自大到以为自己如今的本事比朱高煦、王玉、许柴佬这些人都还要大。

  朱高煦问他什么,他就说什么,其他事他也不去主动关注,但后面要是做得不好,看他参不参就完事了。

  王玉在一旁看着于谦火急火燎的样子,暗中踢了于谦一脚,随即行礼带着于谦走了下去。

  来到外面,王玉看着于谦的目光是既欣慰,又无奈。

  “于谦,你也入仕了,如今又肩负这么重要的大事,跟你说了多少次,做事要稳重。

  你看你,刚才如此着急匆忙,可有一丝稳重?

  事虽紧要,但要做到内紧外松,你这般着急,下面的人看见,心中会越发没底。

  你能做到急切又不犯失误,但下面的人也能够做到吗?

  人越急,越容易出事,气氛更是容易变差,更会加剧犯错的可能。

首节 上一节 279/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