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在王爷面前,不可失了礼数。”
王玉不断的教导着于谦,这也就是于谦刚入仕,朱高煦和他都给了很大的宽容,但若是一直没有长进,这份宽容,是会逐渐消失的。
于谦也在认真的听着,对于王玉,他本身就敬佩,且又有师徒之实,王玉的意见,他是非常看重。
认真听完,于谦向着王玉深深一礼。
“老师,弟子知道了,今后定当注意。
这次只是因为事情重大,我怕误了大事,且此事又关乎大汉国本,紧张了些,一时没有注意,今后定加以改正。”
看着于谦态度诚恳,点点头,一边匆忙走着,一边继续给于谦讲解该注意哪些。
而在王宫内,对于于谦的性子,并没有去在意,他知道王玉会给于谦提。
且年轻人有冲劲,在朱高煦看来,也是正常的。
不再去想,朱高煦开始思索起货币的问题。
本来他和王玉就是在商量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王玉来找他时,可是比刚才的于谦还要急切,只是可惜于谦没有看见,不然刚刚王玉的那番训话,于谦高低得反驳几句。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金、银、铜逐渐要运用到其他领域里面,如果继续用作货币,再多的金、银、铜都不够消耗的。
“看来得加快脚步了。”
朱高煦喃喃自语,货币的改变,他其实早就有给王玉提过,而他自己也是早早就开始准备了的。
黄金、白银、铜钱为货币的时代,注定是要被取缔的,这些只能作为储备,为新的货币提供支撑。
随即朱高煦叫来科研院的人,因为新的货币,也是他从科研院挑了人在负责的。
翌日,处理好事务的王玉再次来到朱高煦身前。
“王爷,之前您说的货币,已经做好了吗?”
王玉急切的看向朱高煦,什么稳重,此刻都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件事的重要性,王玉心中非常清楚,他又怎么能不着急。
朱高煦见状,挥手示意王玉不要着急。
“你啊,我可是听说昨天你才训了于谦一番,让他不要做事不要心浮气躁,要稳重。
怎么到了你自己身上,是一点都没有呢?”
“王爷,你就别打趣臣了,臣能不着急吗?
科研院就指着金、银、铜霍霍,新货币又关乎国本,如此大事,怎能不急。”
饶是面对朱高煦,王玉都给了朱高煦一个白眼。
他劝于谦,因为那是于谦的性子比较急,但他只是因为这件事而急,这完全就是两回事。
至于尴尬什么的神情,王玉是一点都没有。
他们这些人,脸皮就没有一个是薄的。
“哈哈,你啊,要是让于谦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你看会不会顶你。”
朱高煦一笑,王玉也松弛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朱高煦肯定是已经解决了,不然不会像现在这样,还有心思打趣他。
朱高煦也没有再去调侃,拿出一个精美的木盒,随即缓缓打开,将里面准备的新货币拿了出来。
这个新货币,可是他准备了好几年时间,让人试验了不知多少次,最终才成功研制出来的。
对于新的货币,朱高煦比任何人都要重视,他很清楚,如果不出意外,大汉以后的货币,都将会一直使用这样的货币了。
王玉双眼紧紧盯着,当看见新的货币时,眼中满是震惊。
“王爷,这便是大汉的新货币吗?”
第302章 极具大明色彩的大汉货币!汉人当为尊!
王玉小心翼翼的拿起桌上的新货币,放在手中打量着。
此刻的王玉,动作无比的细微轻柔,眼神深情,生怕一不小心就将眼前精美的货币给损坏了。
其实几年前朱高煦就和他说过大汉要更换货币的事情了,只是这么些年一直没有动静,他都差不多忘了,以为只是朱高煦开的玩笑。
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居然是真的在做,昨天他才提出来这个问题,今天他就看见了新的纸币。
这要是没有几年的准备,他都不信。
王玉双眼炙热,但逐渐平复下来后,眼中又满是担忧。
更换货币,这可是一件大事,稍有不慎,恐怕就会激起民怨,王玉又哪里能够不沉重。
朱高煦满脸笑容的点点头,缓缓开口。
“这个确实是大汉接下来将会使用的货币,今后大汉之内,将会全面断绝使用金、银、铜进行交易,而是全面使用这个货币。
因为这是纸币,今后也可以成为大汉纸币,亦或者可以称为‘汉币’。”
是的,这次朱高煦准备的新货币,就是纸币。
桌上的纸币有着各种不同的面额,最小的为一分,相当于一文钱,面额最大的,则为一百。
中间还有着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十,最高则是一百。
其实这方面朱高煦也没有多大的经验,只能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来这样安排,而换取单位采用十进制。
而至于最高面额只设置一百,则是因为一百元的纸币已经相当于十两锭银。
在一般的交易之中,已经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且即便是大额交易,纸币的携带,也比原本的银子更加方便。
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朱高煦深知一点,那就是一旦印发大额纸币,那么经济必然受到冲击,且极为容易造成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多种不利管控的情况发生。
朱高煦记住这点,这还是他前世特意了解过的,为什么主要经济体都没有使用大面额纸币,原因可以说非常的多。
这也是他深深记住的一点,最大面额只保持了一百。
一旁的王玉闻言,心中的忧虑却是越发的深了。
“王爷,如今大汉之内使用一文钱的交易,已经太过于希少,除了一些山地区域内,现在外面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一文两文这样使用的了。
现在基本都是在十文钱以上,这用分的纸币,要不裁剪?”
“不行,只要大汉还有人在使用一文钱,只要大汉的物价还没有全部达到脱离一文钱的地步,那这个一分钱,就必须要有。
朝廷准备的货币,必须要齐全,要保证即便是如今即便贫穷的百姓,依旧能够正常使用!”
朱高煦没有丝毫退让,其实不使用‘分’的纸币,对朝廷而言还能减少负担。
但朱高煦就是不愿意,他很清楚,纸币是为了方便百姓使用的,且本身用纸币取代黄金、白银、铜钱,就有很大的风险。
因为真金白银在手中,哪里是纸币能够比拟的。
这本身就需要朝廷极高的威望,以及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才能逐步推行下去。
若是取缔了‘分’的纸币,那剩下贫穷的百姓,朝廷就主动放弃了?
这明显是不可取的。
且朱高煦很清楚,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的购买力也会逐渐开始不同,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像最开始,大汉主要的交易依旧是铜钱,但如今呢,已经成了白银,白银的流通已经全面超越了铜钱。
而纸币也是一样的道理,后面这‘分’,甚至是‘角’的纸币,都将会逐渐消失。
他宁愿看见大汉经济越来越好而出现的消失,而不想看见朝廷为了方便主动去推动消失。
更说白了,分与角的存在,更能显示物价的偏差。
王玉听到这里,也不说话了,这点他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煦说得对。
随即王玉拿出那一张一百元的纸币,问向朱高煦。
“王爷,那这一百元纸币上的图像,真的就这样吗?”
一百元的纸币正面,四边除了数字,则是一些框纹,而在中心,则有着三个人的头像。
这三个人,分别是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现在的永乐皇帝朱棣,以及朱高煦自己。
而在背面,则是大明京城与大汉京城的合体虚影,而在虚影上方,同样有着朱元璋、朱棣、朱高煦三人的虚影头像,俯瞰着大明与大汉的京城。
这个人头像,则需要在一定的角度才能发现,这也是王玉在打量时发现的。
朱高煦看着纸币,他已经知道王玉是什么意思了,这是因为他将朱元璋,尤其是朱棣的头像,都一起加上去了。
正面是朱元璋最前,朱高煦最末尾,而在背面,则是朱元璋占据中间,左为朱棣,右为朱高煦。
毕竟讲究的是以左为尊,两面图像,朱高煦都排在了最末尾,而这又是大汉纸币,并非大明纸币,这才是王玉有想法的地方。
“王玉,你虽然不懂,但我希望你明白,大汉与大明,本就是一家,大汉属于大明,无论任何时候,大汉都是汉人之国,这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本王生于朱家,虽是大汉的王,但更是大明汉王,也是汉人的王。
大明太祖高皇帝建立汉人大明,北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再造华夏汉人之功,盖于天。
大明永乐皇帝虽是靖难篡位,但毕生为国为民,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囊哈儿卫,西北设立哈密都司,西南攻灭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北灭瓦剌与鞑靼设立东、西蒙古都司。
扬我汉人朝廷威严,为汉人大明开疆扩土,雪汉人积弱之耻。
应当被后人所铭记,被千万人所缅怀。
今大汉推行纸币,有此机会,怎能放过,他们当得在本王之前。
王玉,你记住,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但需以汉人为尊!”
这个纸币,其实不仅是一百元纸币,包括其余纸币,都有大明与大汉的融合,比如五十元上面有大明的长城,有大汉的岸防边台,二十元纸币有大明与大汉的山川,十元纸币有大明与大汉的河流,五元纸币有大明与大汉的海岸沙滩等等。
可以说每张纸币,在正面与背面,都有大明与大汉,其中还有汉人文明图像,也有大汉众多种族画像,多种图案彼此之间交汇而成。
当初朱高煦让人制作这样的纸币时,其实也思考了许久,最终他才确定下来。
纸币是大汉的象征,那么必须要有其独特的特点,更是要包容大汉所有,以及包容大明所有。
哪怕就是大明如今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也有纸币上面有着各家土司交汇而成的图案。
在朱高煦心中,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汉,都是汉人,是为一体。
纵然如今大汉除了在人口上依旧落后大明,其他方面都已经在逐渐超越大明,但大汉其实本质上,还是藩地,依旧是属于大明的一部分。
他如今一直没有称帝,一直以王自称,就是没有想过将大汉独立而出,这并不是他怕背负什么骂名,更不是他怕朱棣,而是在他眼中,汉人本一家。
他一旦称帝,以后大明与大汉之间,虽同为汉人,但必然会逐渐发展成为两个独立体,这是他不愿意看见的。
其实随着大汉的越发强大,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关系平衡,但他只能秉承着一家的心,一直保持前行。
朱元璋在前元的背景下建立了汉人王朝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些话,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
如果朱元璋是在那汉人危亡之时建立了大明,而朱棣则是将汉人的声威彻底打了出来,大明王朝正式跻身汉、唐之列。
在朱高煦眼中,朱元璋与朱棣,都是值得他这样做的。
朱高煦自己不是小气之人,他不怕在纸币上有朱元璋与朱棣,就影响了他的地位与权威。
当初的大汉,不过是区区一吕宋之地,发展成为如今东南亚霸主、南洋霸主、东洋霸主,占据澳洲以及周边,后面还会成为南亚霸主等等,他的功绩,他不用刻意去表明,世人尽皆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