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281节

  大汉各方面更甚至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饥荒,在大汉虽然依旧有贫困之地,但要么是刚开始发展,要么是山区之地,实在难以发展外,其余之地,尽数被大汉的商业带动发展经济。

  哪怕就是山区难以发展之地,但起码也没有出现大规模饥荒,朱高煦已经无比的满意了。

  因为就这样,都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难题,他这里做到了,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如今他所制作的大汉纸币虽然极具大明色彩,但那又如何?

  大汉本属于大明,大明与大汉本属于一家,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话语,肃然起身,向着朱高煦大礼参拜。

  “王爷大义,臣不及也!

  臣心中敬佩,王爷如此大义仁德,此当通传天下,以告天下,让世人向王爷之大义所学习,更应在学院推行,为世人树立典范。”

  王玉是真的佩服朱高煦,在如今,都还能保持这般深明大义。

  他很清楚,其实换其他到朱高煦这个位置,他敢说,恐怕世人绝大部分人,此刻要么迫不及待的想要打回大明争夺帝位,要么自己登基称帝,再立一国,哪里会像朱高煦这样啊。

  在如今大汉如此强大富强之时依旧保持足够的理智,这清晰的认知,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王玉不禁扪心自问,换做他自己,他敢说自己就真的做不到朱高煦这样。

  朱高煦只为汉人之心,王玉早已知晓,只是在此刻,彻底具象化。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夸赞,虽然假装淡定,但心底可是一阵自得,尤其是嘴角,那上翘的弧度是怎么也压不下去。

  “好了,你少夸我两句,不然我可真的就飘起来了。”

  对于王玉说的,朱高煦并没有反对,让世人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虽然心里有些羞耻,但更多的还是自豪与期待。

  反正科技之道的‘朱子’他都已经领了,也不怕再来一个,更何况,还是宣扬汉人强大与一体的,他是无比的赞同。

  唯一让他的遗憾的,就是在大明,除了朱棣与他一样有这样的认知,朱高炽与朱瞻基,恐怕根本就没有吧。

  王玉听后也是笑了。

  “王爷当得,如此格局者,纵观古今,不多矣。”

  两人一时间打趣了一会,随即再次进入正题。

  “行了,那些就不说了,说回正事,这个纸币,你觉得如何?”

  “王爷,臣还有问题,这个纸币,王爷虽说为大汉纸币,也是汉币,但说到底,其实和之前发行过的宝钞,为同一个道理。

  之前的宝钞,无论洪武一朝还是永乐一朝,都让百姓吃了不少苦,如今再次推行,需考虑百姓的接受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则是纸币该如何推行,是将百姓手中的金、银、铜用纸币进行等额回收吗,还是直接用纸币进行覆盖?

  同时改为纸币后,今后百姓的钱,该怎么进行存放,放在家中会不会受潮等等,若是出现自然损坏,又该如何?”

  王玉一下子提了不少问题,但全部直指核心。

  这些,也都是推行纸币所要面临的困难。

  朱高煦同样很清楚,尤其是第一个,因为宝钞之前就推行过,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朱元璋,前宋之时就有推行过宝钞。

  但最终的结果,全部都是无疾而终,最终坑了百姓。

  朱元璋推行宝钞之时,刚开始其实都还好,但后面这仿佛成了朝廷来钱的工具,只要钱不够,就大量印刷宝钞,但朝廷征收赋税又不用宝钞等等太多措施。

  最后导致市场上宝钞泛滥,权贵之人借着宝钞收割了一波百姓。

  如今再推行纸币,其实在百姓心中,难免会以为就是宝钞,抵触心理必然会有。

  毕竟这事已经有了好几次,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今再出,必然会受到百姓怀疑,以及不愿相信。

  朱高煦却是笑了,既然他要推行纸币,自然他也是做好准备了的啊。

  “此事无需担心,以往那是大明,如今是在大汉,大汉朝廷在百姓之中的威望,以及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是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大汉的王是本王,有本王在,大汉百姓,就会信!”

  这不是朱高煦自恋,而是他真有这个把握!

第303章 大汉中央银行!大汉金融逐渐浮现

  在大汉,若说民望,谁都无法和朱高煦相比,哪怕就是大汉朝廷,都没有朱高煦一个人的民望高。

  这是朱高煦的自信。

  一旁的王玉听着朱高煦自豪的话语,也没有丝毫的反驳。

  因为在大汉,朱高煦拥有的民望与威望,太高了,是所有人,甚至是朝廷都无法比拟的。

  这也是他默认,无法反驳的地方。

  而朱高煦的话语还在传来。

  “至于如何推行,接下来也不会直接强制百姓更换使用,而是先让宣传司通传各地,各地官府必须进行配合宣传。

  且今后朝廷发放下去的,全部都将会是大汉纸币,且朝廷所有税收,今后都将会征收纸币,而并非黄金、白银、铜钱。

  同时,还会成立大汉中央银行,并且此银行将会在各省、府、县开设分行。

  到时没有大汉纸币的人需要纳税时,需要在当地的银行进行兑换。

  凡是持有大汉、大明户籍的人进行兑换,没有任何其余费用。

  但若是非大汉、大明籍的人兑换,则需要支付火耗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成本费用,也就是每一两银,会产生半钱折损。

  而哪怕是大汉与大明户籍,也有期限,比如三个月,或者半年,亦或者一年内兑换才会免除这些费用,若是超过期限,也会收取兑换费用。

  在山区偏远的地方,则由地方官府派人亲自前往说明,当地分行人员亲自上门进行更换,但凡有疏漏,当地主官以及分行负责人都将会被追责。

  且凡是大汉朝廷管控的衙署、机构、工厂等等,今后全部使用纸币。

  而在免费兑换的期限到后,大汉所有的交易,必须使用纸币,不能允许使用原本的货币进行交易。”

  朱高煦却是没有想过强制执行,更没有想过强制百姓去兑换,他会先给一个适应时间,这也是让百姓有一个能够观察的时间。

  突然强制实行,朱高煦都不用想,他肯定知道会出问题,只能一步一步来,以朝廷以及所有官吏、企业工厂牵头,并且就连征收的税收,都使用纸币,让百姓一步一步增强信心。

  加上他以及朝廷的威望,百姓对他以及对朝廷的信任,自然就能逐渐做到。

  百姓其实并不在意用纸币还是银、铜,他们只在意他们手中的钱会不会产生变化,会不会变少,比如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会不会在换成纸币后降低等等。

  真正的普通百姓不会关注那么多,只有朝廷落到实处,让那些真正的普通百姓看见,这个问题自然能够解决。

  起码在朱高煦看来,是这样的。

  因为真正的普通百姓其实并不会关心那么多,他们关心的是今天吃什么,明天应该做些什么赚钱养家糊口等等。

  说完这点,朱高煦继续开口。

  “而至于纸币的损坏,到时朝廷还会颁布新的律法,那就是故意损坏纸币者,会面临罚款以及刑事处罚等等,最高等级则是死刑。

  非人为损坏,而是自然损坏的,只要残留的纸币面积达到六成以上,就可以在当地的银行兑换全新同样面额的纸币,且不需要任何额外费用。

  而且这个纸币,也不会那么容易损坏的,只要是正常使用,不会出现多大的损坏。

  只要大汉纸币发行到百姓手中,朝廷必须要肩负起应有责任,惟有如此,才能确保稳定。”

  对这点,朱高煦是很有信心的,毕竟这个纸币他可是准备了几年时间,不仅是因为那些图案的准备,更是制作纸币材料的准备,以及后面如何进行大规模的产出,都是得到解决的。

  这些问题不解决,他又怎么可能拿出来。

  要是真的那么容易损坏,他反而不会轻易推出了。

  “在存储方面,百姓手中的钱可以存在银行,存入银行之后,银行会给一个存款单本,后续需要用时,可以凭借这个银行单本,在各地的大汉中央银行分行进行取出。

  且存入之后,则分为定期与不定期,定期有利息,不定期则没有。

  定期则是约定存入多少时间,到了那个时间之后才能取,在此期间,也能取出,不过若是提前取出,则没有额外的利息,除此之外还需要反向银行支付赔偿,为利息的两倍。

  比如一万汉币存入银行,约定期限一年,可以获得十汉币利息,那么在一年后取出时,可以得到一万零十汉币,这就是针对定期储存所有的。

  而若是中途违约,那么银行会扣除二十汉币,存的人只能获得九千九百八十汉币。

  至于存不定期的,那就不会产生这个所谓的利息。

  这只是我的一个举例,具体比例是多少,后面才会定下来,而且这个政策,也是得需要汉币全面推行后才能实行。

  且不仅是储存,还有许多业务,都需要过后再逐渐实行。”

  “同时,因为金、银、铜不再流通市场,今后金作为储备,为汉币进行支撑,还会成立一个金融部,到时会不定期调整黄金、白银的价格等等。

  这个价格,是百姓可以用纸币在得到资质贩卖的黄金、白银人手里购买金、银,其价格则是由金融部决定。

  过后若是自己有金、银需要售出,也只能在有朝廷授予资质的企业那里售出。

  最简单的,就是找银行,银行以后负责这些业务。

  而同时金融部也会出台交易所,百姓可以通过预测金、银价格的走势,上涨或者下跌,用钱进行购买。

  比如你买了上涨,金的价格果然上涨,你可以选择售出,那么上涨区间得到的钱,你会一并获得。

  而假如买错了方向,则会从购买的本金之中进行扣除。

  这也是举一个例子,我知道你不明白,但这些,过后也需要进行全面商议之后才会逐渐实行。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所必然需要经历的,大汉唯有走在前面,才可以制定规则。

  你能明白吗?”

  朱高煦说的这些,其实都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他说的,已经涉及到了金融。

  金融,就如同他说的一般,是经济发展所必须要去经历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无法避免的。

  庆幸的是,如今大汉走在前面,可以一步一步来,慢慢走,不断试错改进与完善,直到形成最终的形态。

  大汉如今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只要纸币能够制霸,那么金融的规则制定,同样也在大汉手里,这就是先走出来的优势。

  如今朱高煦说的这些,只是他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未来,他会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现在他说的这些,也不是直接就能实行的,他很清楚,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些,更多只是他提出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王玉听着朱高煦所说的话,一时间都惊呆了。

  这一刻,他那个无比熟悉的王爷,又来了。

  是的,本来只是说着更换货币的事情,但朱高煦这又是扯到哪里去了?

  又是一大堆他听不懂的词冒了出来,王玉听得是整个人一个头两个大。

  最后王玉整个人都是呆滞的,什么大汉中央银行,什么金融部,还有什么存钱给利息,控制金、银价,买涨买跌等等,太多了。

  王玉敢对天发誓,他已经真的在努力的去听了,但听到最后,他直接听懵了。

  朱高煦这又是要闹哪样啊?

  还是大汉发展经济所必须要经历的,王玉知道很重要,但他不理解啊。

  王玉一时心乱如麻,他本能的想要去深思,但却是越想越乱。

  他又怎么能不乱,本来他对这些就不懂,只能通过朱高煦说的去推测,左思右想之下,大脑死机了。

  其实让他自己下去慢慢想,多少还是能够琢磨出来一些门道的,对于王玉这个级别的人而言,许多事,其实是一点就通。

  此刻只不过是过于仓促了,即便再怎么聪慧,骤然听闻这些,有点反应不过来,都是正常的。

首节 上一节 281/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