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290节

  对于楚王朱桢他们几人,必然还会继续反对,因为这段时间的抗争,也会让他们发现皇上您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限制了。

  因为只要皇上您不想背上那个骂名,他们以死相逼之下,事情就会一直拖下去,他们也知道拖下去对朝廷的不利,他们想要用这种方式逼迫皇上妥协。

  皇上可以酌情而定,再度放宽一些要求,但最为基本的核心要求不能有变化。

  楚王朱桢若是依旧反对,那么皇上便以家国大义,以身为藩王的责任为由,再以将其革除族谱为威胁,他们必然就范。

  无论他们如何抗争,只要皇上您明确一点,那就是不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嗣安全有想法,那么他们无非就是少一点钱粮罢了,他们能够接受的。

  自皇上您靖难以来,三卫兵权之事,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握不住,而富贵之身只要不削得太狠,他们其实都能够接受的。

  毕竟被逐出族谱而言,他们都无法承受,他们也不敢赌。

  因为他们没有家国大义,身为大明之王,并没有以大明江山社稷,天下百姓为己任,这就是皇上您必须要占据的大义。”

  朱棣静静的听着,姚广孝说的这些,其实他自己也有考虑过,他也清楚这件事拖得太久会对朝廷不利,他也做好了这几天就彻底解决这件事的想法。

  但姚广孝后面说到的革除族谱,朱棣都被震惊了一下,他是真没有想过这样去做。

  本来他是准备哪怕自己真的就背负了骂名,他都要将这个政策实行下去。

  因为他早就已经算过账了,不做这个改革,朝廷不知要少收多少进项。

  这还就罢了,对这些王府的支出,只要这些人有子嗣,那完全就是一个无底洞,大明会不断从国库支出一大笔,且一年会比一年多。

  尤其是这些人在藩地,他们或者王府里的人仗势欺压百姓等等事宜,他也不想再看到。

  这些其实在最开始时,他根本没有想过去动的。

  但随着大明的发展,以及朱高煦在外面做出的典范,朱棣越发的感到迫切,才会开始做这些。

  而现在姚广孝所说的,朱棣思考片刻,也是眼前一亮。

  既然他都已经做好了背那个骂名的准备了,要是真有人这样做,那他正好杀鸡儆猴,震慑其他人。

  至于下去后无法见朱元璋,朱棣也完全没有想过。

  他已经做了这么多事,也不差这么几件了,更何况,他是为了大明天下,为了大明万世基业,为了汉人。

  加上他做出的种种功绩,纵然他罪在当下,但朱棣依旧敢去面对自己的父亲。

  他虽有错,但不能掩盖他的大功,更不能掩盖他想要汉人崛起、大明崛起的心。

  朱棣自认自己对得起老朱家,也对得起大明,更对得起汉人,他有什么不敢去见朱元璋的?

  这时姚广孝的声音继续传来。

  “另外浙江之事,该尽快平息了,赵王的事情,必须要尽快处理。

  如今赵王借着这件事,四处收拢人心,挑起党争,浙江血流成河,如今浙江大事基本已定,不能任由赵王继续胡来下去了。

  虽然看着是在处理那些不愿改变的官绅、富商,但这其中必然会牵连无数真正的百姓,不能再让恐慌蔓延了。

  这本是利国利民之事,别到最后变了味。

  而对赵王的惩戒,也可以用来警示诸王,这到底是皇上的亲儿子,亲子尚且如此,他们自然能够知晓,皇上您的决心。”

  “还有一事,本应该是皇上的家事,但天家家事,也是国事。

  今我也大限已至,故而一说。

  皇上对太子与太孙,应该多一些耐心。

  如今汉王在大汉,赵王无法担起一国之重,太子与太孙,如今无疑就是大明最好的继承人。

  皇上应该多与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谈一谈大汉的现状,交谈对未来大明的设想,而不是一味对他们失望。

  我知如今有着汉王这个例子在前,我知皇上很希望太子也如同汉王一般,但到底是两个人,怎会一样。

  太子虽时日也无多,但终究是太子,适当迁就一些吧。

  对于太孙,皇上也不要再去纠结当初太孙为何不听话从汉王那里回来,那时太孙年少,做事意气,也属正常。

  如今实行的国策,后面都需要太孙殿下来继续实行,才能保持。

  皇上与太孙的交流,一定要放在心上,多提点,多教导,多疏导太孙的想法。

  一味的强压,必然会让矛盾加剧。

  今日若不能让太孙殿下理解这些用意,待到来日,这些政策,太孙一旦中断,那皇上所做之一切,也将没有了任何意义。”

  姚广孝的这番话,顿时犹如利剑插在朱棣心头。

  他其实对朱高炽并没有那么多的担忧,因为朱高炽的身子状况,还没有他的状况好。

  朱棣真正担心的,就是朱瞻基。

  这也是他为什么北征的时候要带着朱瞻基一起,并且在营建东、西蒙古都司时待在身边教导,哪怕是营建北平,都是让朱瞻基去。

  让他欣慰的是,朱瞻基在他眼中比朱高炽要更加优秀,只是他也有一个担忧,那就是他从大汉回来之后,还没有真正的去找朱瞻基聊过。

  之前朱瞻基回来时的表态,其实他心中是欣慰的,起码朱瞻基也是觉得这个政策好的。

  但他放在朱瞻基身边的人传回来的消息,又让他没有那么肯定。

  他之所以这么着急的做这些,不仅是他想要帮朱瞻基承担这些骂名,将好的名声全部给朱瞻基,也是因为他担心朱瞻基不会像他这样实行下去。

  而姚广孝的这番话,更是击中他内心最深处的担忧,那就是他不在了以后,朱瞻基不跟着做了,又该怎么办?

  那时已经没有人能够约束朱瞻基了,杨士奇那些人也不可能去劝,这些人他也清楚,能够不劝朱瞻基放弃他的政策,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姚广孝看着沉思的朱棣,继续说道:“皇上,其实您也不必这般担忧,您还有时间,营建北平的事情,让太子或者下面的人去做吧。

  太孙殿下与太子,还是有不同的,将太孙殿下带在身边教导,或许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但浙江的事情,必须要停下杀戮了,必须要尽快恢复稳定。

  浙江是朝廷的国库收入重要来源,地方太大了,又是富庶之地,一直乱起来,对朝廷不利。

  如今浙江之地的那些风气其实并没有成型,许多官员其实都没有腐坏。

  就如那被皇上冤死之浙江按察使周新,其人为官清廉,在任期间处理了众多冤假错案,深得民心,深受百姓爱戴,只不过皇上受奸人蒙蔽,未一时查清错杀良臣。

  如今在那里的清官其实也有不少,这次恐怕都遭到了波及。

  除此之外,如今朝堂之上,待夏元吉这些真正务实清廉的官员去世,就真的没有可撑起一片天的人了。

  皇上您最好重新选拔一些官员上来,尤其是有气节的文士,他们可以在将来约束太孙殿下,也可以改变朝堂的风气风貌。

  选拔之人最好是以周新这般,但这样的人不足以成为朝廷柱石,最好是需要铁铉、王省这般有着文人气节,且又能力不俗之人。

  而具备这些者,便是永乐初年当面拒绝皇上入仕的高贤宁。

  除了高贤宁,尚还有数人可用。

  这些人,都有文人之气节与傲骨,如今皇上这般为国为民,只要能够请他们再次入仕为官,将来到了太孙殿下时期,这些人也是敢于死谏,不怕流血的人。

  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让皇上如今所行之策有所保障。”

  朱棣静静的听着,姚广孝现在说的这些,其实就是想出来的对未来的一个保障。

  其实不用姚广孝说,他也希望有这样的人进入朝堂啊,奈何如今一个人都没有。

  夏元吉可以说是他最大的收获了,为官清正廉洁,务实事,完全不像其他人一般,这也是他一直重用夏元吉的原因所在,甚至有段时间还让夏元吉同时担任户部与吏部的尚书。

  至于周新,这也算是朱棣的痛,当初被锦衣卫以及信任的御史陈瑛所陷害,导致他一怒之下杀了周新。

  最后当周新在浙江的种种事迹以及百姓的爱戴传了上来,他才知道杀错了人,但他又无力改变,他也更没法认错。

  而有气节的文人,像铁铉这样的人,他不是没劝降过,但奈何没用啊。

  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夸赞过铁铉的忠义,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做到啊。

  至于高贤宁,当初他亲自邀请这个人入仕,但被高贤宁无情的拒绝了,他又有什么办法?

  包括高贤宁的老师王省,不仅不愿意做永乐的官,甚至直接自杀,以明心志,坚持所谓的‘为国殉难’。

  在这些有气节的文人眼中,他朱棣就是一个篡位夺权之辈,是造反上位,都不愿意入仕,都不想做永乐的官。

  自他靖难成功,这些人要么归隐,要么直接自杀明志,愣是没有个人怕他,最后就剩下杨士奇这些人,他又能怎么办?

  就杨士奇这些人,都还是当初和周是修一起定下为国殉难自杀的约定,最后这些人选择投靠了他,周是修自尽。

  面对那些人,当初他没有那么大的感触,但在后面,他也眼馋啊,格外的想要啊。

  但那些人就把他当做造反篡位的人,就是不做他的官啊,也不怕他杀,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朱棣有些时候是真的想打人,明明他后面已经意识到问题了,但那些人,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

  这也是当初朱瞻基说要重视文人,他没有反对,反而还赞成的原因。

  如今的朝堂,他知道缺少那样的人,可是,他找不到那样的人进入朝堂。

  这些是朱棣心中从吐露出来的,在他心中为永乐一朝的悲哀,如今却是被姚广孝点了出来。

第311章 姚广孝逝世前的遗憾,时日无多的朱高炽

  朱棣思绪复杂,看着姚广孝一时都有些开不了口。

  他不想启用那些有文人风骨气节的人吗?

  他是没有,是找不到,是那些人不愿意。

  至于浙江那里的官吏,之前周新的事情被他发现后,他也调查了不少,他比姚广孝更加清楚,那里依旧黑暗。

  那里,可不像姚广孝说的那样啊。

  “少师,我知道了,我会做好的。”

  朱棣并没有去反驳姚广孝什么,因为如今姚广孝就剩下这口气了,没什么好值得争的。

  至于请那些人入仕,朱棣也没有了多大的想法。

  他身为皇帝,已经请过了,再继续去请,他这个皇帝,还有威严吗?难道朝廷离开那些人就不行了吗?

  姚广孝听着朱棣的话音,他已经知道朱棣的想法了。

  到底已经是合作多年的两人,哪怕如今的朱棣和以前有所不同,姚广孝又哪里能不知道。

  随即姚广孝从自己的枕下拿出一份奏章。

  “皇上,这是我整理的,可凭借此法请出高贤宁等人。

  能请多少人,我也没有多大的把握,但应是可以让几人入仕。

  这些人说话可能没有我以及杨士奇他们说的好听,他们更多的只有梗直,有时皇上做出的决定他们会直言不讳的死谏。

  他们本不怕死,只为心中的坚持,腹中大志能够实现,他们考虑更多的或许会是百姓,是天下。

  因其公正、廉洁,大公无私,必然会在朝中寸步难行。

  他们也必然招致朝中其他人的攻讦,他们的每一步或许都会遭人算计。

  还请皇上能够善待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只需坚持两代人,后人看着朝堂之中有这样的人,必然会有人以此为志,那时以后,朝堂不再缺乏这样之人。”

  这些,其实姚广孝本没有准备,因为按照往常,他都不会做这些。

  因为以前的朱棣,不会考虑这些的,他很明白。

  但因为有着朱高煦的大汉在外面崛起,朱棣渐渐的出现了改变,尤其是从大汉回来之后,姚广孝越发能够感受到朱棣的不同。

  这也是他整理这些的原因,他是真想看看大明未来是否会有不同。

首节 上一节 290/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