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哪怕对他不利,他也只能接受,一切就如当初杨士奇对他说的,在朱棣面前,他能做的就是忍,忍到朱棣大限到来,忍到他上位。
等他成为了大明的皇帝,穿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那时,大明的一切才是他说了算的时候。
朱棣后面说的,朱瞻基已经无心去关注了,什么推行新政,什么不要贪图享乐,什么要挑起责任来,朱瞻基都没有心思去想这些。
朱瞻基脸上沉重,最后肃然起身站到朱棣身前。
“爷爷,我都记下了,我一定在大明将新政推行开来,一定按照爷爷写下的那些国策去做。
我不会再贪图享乐,会像当初的太祖皇帝与爷爷一般,将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处理国事之中。
我会好好发展大明,带着大明越来越强大,绝不会给二叔那个机会的!”
朱瞻基面色极为认真,最后那句话,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但也仅仅只限于最后那句话。
他确实会让大明越来越强大,他也确实不会给朱高煦那个机会!
这是朱瞻基的心头最真实的想法,不仅不会给朱高煦机会,若是有机会,他反而还会彻底消灭朱高煦的大汉。
既然朱棣已经这样做了,他也不在乎那些了。
而且朱高煦的大汉,一直是他的心病。
朱棣一直说着大明的外患没有了,但在朱瞻基的眼中,大明的外患并没有消失,而是从瓦剌与鞑靼,变成了朱高煦的大汉!
现在朱棣敢将朱桢逐出族谱,那么他将来,也未必不能对朱高煦试一试啊!
第324章 大汉纸币与蒸汽火车运行给朱棣的震撼,朱高炽与朱瞻基的阴霾
朱棣听着朱瞻基的回答,看着朱瞻基认真的神情,极为欣慰。
朱棣是多么希望朱瞻基能够真的说到做到啊。
如今给朱瞻基添加的动力已经完成,朱棣也有些疲倦了,随即让朱瞻基退了下去。
朱瞻基离开后,直奔东宫而去,这件事,他还想要问一问朱高炽。
朱棣一个人休息了一会,刘忠匆匆走了进来。
“皇上,大汉传来消息。”
“嗯?大汉有消息?汉王那里有什么消息。”
朱棣缓缓睁开眼,但双眼又好像没有完全睁开一般。
刘忠低着头,恭敬道:“禀皇上,大汉出现一个名为蒸汽火车的神物,可以带着数块铁进行移动。
并且所行进的路也是用铁进行铺设,像是铁床一般。
如今汉京与定城之间实现了连通,这个蒸汽火车可以乘坐人,还可以拉动需要的物资进行移动。
完全不需要人力或者其他干预,只需要燃烧煤炭,就能前进。
并且在车头部位,还出现了不需要任何外物点燃的灯,比起现在所有的油灯,都要更加光亮。
这是大汉日报,上面都有陈述,请皇上过目。”
朱棣此刻双眼猛然睁大,听着刘忠的话语,满是不可思议。
蒸汽火车他见过,在大汉的时候见过试行,但他没有想到如今这么快就已经投入运用了。
而且他看见的只是一个车头,如今这个火车可以乘坐人,还可以运输需要的物资,朱棣心头一时都有些震撼。
这个技术,其实就是当初他让朱高燧想要得到的其中一个技术啊。
朱棣让人将大汉日报拿过来,双眼看去,朱棣只觉得有些模糊,看不清。
“去将朕的眼镜拿过来。”
朱棣心头有些苦涩,他的双眼本来还是可以看清的,虽然也确实没有之前好,但这次被气病之后,视力也随之下降了太多,如今哪怕将大汉日报放在眼前,都已经看不清了。
太监拿来眼镜,朱棣小心翼翼的拿在手中,还用眼镜盒里面的一张细软的棉布擦拭了一番。
朱棣的动作格外的轻柔,看着这幅眼睛都露出了笑容。
因为这幅眼镜是之前去大汉时,朱高煦为他特别定做的。
朱棣现在都还深深的记得,当时他其实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有些抗拒,那个时候的他很是正常。
但朱高煦坚持给他配了一副,按照朱高煦的说法,这是大汉在工业进步的基础上,当今世界最为先进,最好的眼镜。
朱棣带回来后就一直好生放着,时不时的还会擦拭,以防止出现灰尘。
在朱棣眼中,这是他的老二孝敬他的,是送给他的礼物,朱棣格外的珍惜。
戴好眼镜,朱棣再次看向大汉日报,这次终于是看清了。
大汉日报不仅记载了蒸汽火车成功运行的过程,更是记载了大汉百姓对蒸汽火车的态度,上面还有着一张图画,这是大汉最好的绘画师所画,惟妙惟肖一般。
朱棣认真的看着,看完之后,心头既有叹息,也有憧憬。
蒸汽火车啊,他之前还只是见了一次,心头就被震撼住了,如今画像上的蒸汽火车明显更大,更长,朱棣叹息大明没有,又憧憬看见那样的画面。
看着大汉百姓对这个蒸汽火车的支持度,朱棣多想有朝一日,在大明也能上演啊。
蒸汽火车的意义,他同样清楚有多重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想着去夺取这个技术了。
当初朱高煦尽管带他去科研院看了不少,也见过蒸汽火车的蒸汽机,但是见过归见过,不会造啊!
现在他只能希望大明工院的人能够将这些做出来了,尽管这个可能性很小,需要的时间恐怕也会很长。
毕竟就连火器,大明如今都还没有追赶上大汉,更遑论这些技术。
朱棣痴迷的看着报纸上的图纸,心头还在震撼于大汉出现了更加壮阔的火车。
朱棣都无法想象,像大汉日报上这样的蒸汽火车,真正见到后会有多么的震撼人心。
尤其是大汉百姓疯狂的支持,那股民意,朱棣都想亲身体会一次。
良久,朱棣才缓缓回过神来,将大汉日报收好,见刘忠还没有离开,也是一愣。
“还有什么事?”
刘忠没有离开,朱棣本能的知道肯定还有事情。
朱棣也是有些好奇了,看来这次从大汉传过来的消息,不止这一个啊。
刘忠从怀中拿出一个木盒,举在头顶。
“皇上,这是大汉最新使用的纸币,类同于大明宝钞,却又有所不同,如今在大汉已经开始推行。
大汉的百姓对此纸币的态度极为积极,如今这样的纸币已经开始在大汉开始流通。”
朱棣接过木盒,心头一时都有些好奇。
能够让刘忠这样将这件事单独跟他说,可见这个纸币,与宝钞有很大的不同。
打开木盒,当纸币映入眼帘,朱棣顿时愣住了。
朱棣短暂愣神之后,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将眼镜取下来又擦了擦,还揉了揉眼睛。
确定没有看错后,又小心翼翼,颤抖着手将木盒之中的纸币取出。
朱棣眼前所见的,是大汉一百汉币面额的纸币。
朱棣的眼眶一时都有些发红,渐渐有些湿润。
不知是老了有些感性,还是被纸币上的一幕所冲击到的,朱棣心头只有复杂,渐渐的,却是又痴痴的笑了。
“老二,有心了。”
朱棣喃喃自语,这个纸币的正面,朱棣所看见的,正是朱元璋、朱高煦,以及他的头像。
是的,是他们三代人的头像,其中他的头像,侧面的嘴角,朱棣隐隐可以看见当初靖难成功之后的意气风发。
朱棣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在大汉推行的纸币,居然是这样做的,他更是没有想到,纸币还能这样做。
渐渐回过神来,朱棣仔细的感受着纸币的质感,观察纸币的周边。
朱棣都不得不承认,这个纸币,手感比起大明宝钞,好了太多,尤其是纸币的做工,是真的称得上精美。
而在背面,看着大明与大汉的京城,朱棣也是会心的笑了。
总体看完,朱棣心中已经有了很高的评价。
他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要将纸币制作得这么精美,就这张纸币,在朱棣眼中,纸币的价值已经不单单是本身的面额,哪怕就是将这个纸币典当,就凭借纸币的精美,恐怕都能典当不少银子。
如果这不是纸币,而是单纯一件艺术品,就这么一张,甚至哪怕是几张,都足以卖出天价。
朱棣看了许久,随即又将木盒内的其他纸币一一拿出。
每张纸币虽然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但相同的是做工格外的精美,背面上,也有着大明众多的特色,长城、黄河、长江等等图案,都可以清晰看见。
还有许多他不知道的,朱棣也清楚,恐怕就是大汉之内的景色了。
每一张纸币的正面与反面,正面是大汉,反面就是大明的特色。
全部看完,朱棣心中满是震撼,朱高煦的纸币,在他看来实在是有些夸张了,让这样的纸币流通在市场上,朱棣甚至一时都有些心疼。
每一张纸币,都是珍品,都是具有极大收藏价值的珍品啊,然而朱高煦却是这样暴殄天物,朱棣很想问问朱高煦大汉这么奢侈的吗?
但更多的,朱棣还是欣慰,而其中最让朱棣喜欢的,还是那张一百汉币面额的纸币。
三代人的同框啊,朱棣怎么能不高兴。
尽管朱高煦在上面有些怪异,但这毕竟是朱高煦弄出来的纸币,他也没有什么大的意见。
尤其是朱高煦在外面做出成就,朱棣更是没有什么想法。
良久,朱棣将这些纸币收好,交给一个太监。
“给太孙送过去,让他看一看。”
大汉推行的纸币,朱棣很清楚会影响到大明,如今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商业往来不小,大明的人肯定会逐渐接受。
如今让朱瞻基知道这些,也能早做一些准备吧。
东宫内,朱瞻基此刻正和朱高炽聊着。
“爹,你说爷爷这是什么意思,他这是在让二叔来推翻我吗?”
朱瞻基此刻依旧对这件事还抱有很大的想法,毕竟突然之间朱棣给他来这一手,朱瞻基是真的无法平静下来。
朱高炽闻言,此刻也是神情肃然。
“小子,你现在是太孙了,行事应当稳重,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越是发生重大的事情,越是不能有任何慌乱。
这件事如今已经成为定局,没有丝毫改变的可能,你也不要去想太多。
你爷爷这么做,究其根本,就是想要让你在大明推行新政,让你在上位之后,能够迫于你二叔这个外在的压力而努力上进的去做事。
说白了一点,你二叔也是你爷爷的一个棋子,一个用来逼迫你不断进步,带着大明更加强大富裕。
虽然这个手段对你有些残忍,但你也必须接受,想来你爷爷应该是怕你自己中途懈怠,才想出这么一个法子来。
并且不仅是你,你的子嗣,也需要努力上进,一心为国为民,要做实事,不能贪图享乐。
你二叔的大汉,只要还存在一天,就是悬在你以及后面所有大明帝王头上的利剑。
现在你明白了吗?”
朱棣的这个手段,朱高炽可太清楚不过了,当初他可是也面临和朱瞻基一样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