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他们也是查了之后确定我通过了入我们大汉户籍的考核,才没有缉拿我。
以后我也是大汉人了,大家都是兄弟。”
“掌柜的,今天茶楼的开销,我包了,给我们上好茶!”
这个商人是真的庆幸与自豪,从维查耶纳伽尔国的人转变为大汉籍,成为汉人,天知道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整整十年,他一直在为这件事在努力,尽心尽力的完成着大汉户籍转换的所有考核,这十年以来,尽管他还不是大汉人,但他一直将自己当做大汉人在做事。
他在维查耶纳伽尔国的所有,都已经在三年前迁移来大汉,就等着最后的考核。
十年的时间,如今他总算成为了大汉的一员,成为了大汉百姓。
携带在维查耶纳伽尔国的所有资产成为汉人之后,后面维查耶纳伽尔国的结果如何,都和他无关,他也无需去理会,他现在已经是汉人,只等还有五日的时间,他的大汉籍证明,就能下来。
其余人闻言,顿时纷纷夸赞着这商人,满脸的笑容。
他们并不是因为这商人请他们喝茶而高兴,作为在京城的人,又在这个茶楼,他们也都是经常来的人,他们自己喝得起,更消费得起。
他们高兴的是,如今眼前的人,也终于和他们一样是汉人。
对于自己人,大汉的人向来都是包容的。
而且每个人心中也格外的自豪,历经十年的时间加入大汉籍,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他们可太清楚如今其他小国的人想要加入大汉籍成为汉人的条件有多艰难。
如今这人能够通过,足以说明很多了,他们都愿意承认。
这时其中一人说道:“了不得,坚持十年,不过总算苦尽甘来了。
你也是错过最好的时间了,我比你要更早开始提交进入大汉籍的申请,当时只用了三年。
我原本是爪哇国人,如今是汉人。”
这人自豪的说着,这是一种身为汉人的自豪。
至于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是当初大汉起步时,人口太少,需要吸纳人口,虽然有考核条件,但却是没有如今这么难。
当初最开始那批加入大汉籍成为汉人的那批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现在是大汉的人口已经全面起来,加入大汉户籍政策的考核早早就已经收紧,条件也是达到如今的最难。
官府对维查耶纳伽尔等国商人的缉拿依旧在继续,不仅是在京城,其余各城也在开始进行。
与此同时,大汉的战争机器也在不断加速运行,大军不断的集结,舰船纷纷集中在各大港口,所有需要的军需物资不断开始运送,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大汉调集物资的车队。
火车更是已经调整成为运送大军与军需物资,客运暂时停止。
大汉的各大工厂,也开始增加人手,昼夜开始赶工,尤其是各大兵工厂,已经开始进入人停声场不停地的生产模式,只为满足大军征战所需。
而大汉再次用兵的消息,也向着大汉之外逐渐传递而出。
大汉周边的阿瓦、麓川等小国瑟瑟发抖,主动开始向大汉以朝贡的名义给予大汉支持,哪怕自己的日子明明过得苦,但也是勒紧裤腰带给大汉送物资。
南洋诸国闻言,纷纷大惊失色,所有人都慌了。
尤其是维查耶纳伽尔等国,几国国王尽皆无比的惊恐。
五十万大军,他们有的小国总共都没有五十万人。
尤其是大汉对他们指名道姓的出兵五十万,他们该怎么办?该怎么抵挡?
他们原本结盟,最开始不过想的是抵挡大汉的兵锋,只是在不想死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但后面大汉对他们不管不顾,维查耶纳伽尔、泰达米尔、孟加拉三国开始逐渐嚣张,开始邀请其他小国加入。
见大汉还是没有反应,更是逐渐狂得没边。
这三国本身在自己周边,都算得上是大国,而三国一联合,更是让周边其他小国无比无奈,三国为此得到了诸多好处。
而大汉始终没有理会,让这几国彻底放飞了自我。
经过这么些时间,他们都忘了还有大汉的存在。
如今大汉出兵,他们怎么能不慌。
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们自己是什么实力,自己无比的清楚。
然而到了这一步,这些人都不想就此放弃,因为大汉已经发文,明确要追究他们几国皇室,几国只得紧急开始会面协商如何抵挡汉军。
同时各自都在为自己准备后路,也就是随时准备跑路。
而这个消息,还在不断向西传播。
另一边的大明,同样知道了大汉即将出兵的消息。
大明之内,却是一片沉默,那些人实在不知该怎么面对朱高煦。
但心头却是感到无比的震惊。
如今的大汉疆域,已经够大了,但朱高煦却是依旧不知足,还在不断扩张,他们又怎么高兴得起来。
不少人都在盼着朱高煦大败,盼着朱高煦的出征直接损害大汉的根基。
一些所谓的儒家士子,却是在私下不断批判朱高煦这样的行为,有损大国威严,完全没有上国之风。
唯有朱棣,在朝会上下旨,对朱高煦的出兵进行肯定,大肆表扬,并且拿出一部分物资给朱高煦当做支持。
同时之前去往大明的张谦,也已经回到了大汉京城。
第332章 改变扩张之后的汉人融合政策
大汉王宫内。
王玉与许柴佬齐齐来到王宫。
“王爷,外面的消息您都知道了吧,百姓对朝廷很是支持,这期间主动报名想要为朝廷做事的百姓,各地加起来已经有三百万之多,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也就是我们没有接受他们主动献出的钱粮,不然这次出征,朝廷恐怕都不用怎么花钱,百姓就能给我们全部解决了。”
王玉一脸的笑容,说话的声音都满是感慨。
朝廷出征,百姓这么支持的,又有几个王朝能够做到?
这可不是朝廷下令要执行的,各地官府也从未有过这样的要求,要不然,百姓主动捐献钱粮,朝廷也不会拒绝。
但这些看着似乎极为格格不入的事情,就是在大汉出现了。
身为大汉的官,又是他如今这个位置,王玉又怎么能不高兴,不自豪。
一旁的许柴佬此刻也是笑着出声。
“如今大汉能有如此盛况,离不开王爷主导的以百姓为重的思想,也正是因为朝廷上下一直以来都在这样去做,百姓心中才会铭记与感恩。
王爷,臣认为此事应当由宣传司大力宣传才是,尤其是大汉日报,应该采访一些当地的百姓,将百姓的一些感想发布出来,让世人知道大汉百姓的民意与心声。
而且如今的盛世,也充分证明了,王爷当初走这条路,是无比正确的,大汉应该持续保持下去。
现在大汉的一切,都是王爷带头做出来,我们都应该感谢王爷才是。
我们能够遇到王爷这样的君王,不仅是百姓之福,也是我等之福啊。”
许柴佬这次是对着朱高煦大夸特夸,这也不是他夸张,而是在他心中,大汉如今的一切,确实都是朱高煦带来的。
想想最初,朱高煦实行这些政策时,他们心中都是有过担忧的,因为与大明那里,显得格格不入,完全不一样。
而带动大汉真正发展的科技之道,如今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科技之道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
科技之道也朱高煦带头发展起来的,‘朱子’两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现在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科研院是直接定性为‘朱学’,就像儒道的‘孔学’一般。
科技方面的各项定型,如今可都是大汉科研院所规定的,所有关于科技的规则与秩序,都是由科研院上报给朱高煦然后直接定下来。
而科研院,同样是朱高煦当初坚持所打造出来的,从当初一直坚持下来,才有如今的科研院,又制定了科技人材的培养制度等等。
这些,都是朱高煦所做出来的,他们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也是许柴佬为什么会说遇到朱高煦这样的君王,是他们的福气。
朱高煦所做的这些,与大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不一样,那时他们谁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尤其那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投入,但朱高煦就是这么坚持过来了,如今让世人知道,当初朱高煦是对的。
所有人都只知道大汉的繁荣强大,但许柴佬和王玉是很清楚,当初朱高煦所承受的压力的,是巨大的。
许柴佬的话,也让王玉无比的认同。
大明这么多人,历朝历代以来,却是只有朱高煦这样去做了,并且成功了。
他们其实到如今都不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发现这条路的,但朱高煦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之下,带着他们,带着大汉走出来,在他们眼中,没有人可以和朱高煦相比。
能够遇到朱高煦,何尝不是他们这些人的幸运。
“柴佬说得是啊,若是我们没有遇到王爷,恐怕我们将会泯灭在历史之中,柴佬你或许还能留下自己的一份事迹,但我以及众多人,恐怕连一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王玉满是感慨,作为朱高煦的幕僚,想想当初,若是朱高煦没有变化,一直在大明的,他和许多人,不就是会泯然众生?
他们又哪里会像今日这般,有着这般荣耀,更是会被历史所铭记?
时也命也,这何尝不是他们的造化。
许柴佬还好,本身就是吕宋总督,就像前元对外的记录那般,许柴佬总能留下自己的一笔,但他以及更多的人,什么都不会留下。
朱高煦看着王玉与许柴佬两人逐渐沉浸其中,夸他的话是越来越多,仿佛不会停下一般,当即出声打断。
“行了,你们两个别夸了,早就跟你们说过,你们这样一天天的夸赞,很容易是要出问题的。
看看下面的人,谁像你们两个一样?
我看你们是越活越回去了,好好跟他们年轻人学学。”
朱高煦不打断不行了,因为这两人夸起他来,他都逐渐有些飘,有些膨胀了。
其实这也不怪朱高煦,从最初到现在,打下偌大的大汉,各方面的发展又走在前面,如今还在不断开疆扩土,朱高煦又哪里不自豪。
对于自己做到的成就,朱高煦自己都无比的满意。
但朱高煦又深知一点,其实他很多都是自己提出点子或者思想,具体的落实是由王玉这些人实行下去的,又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包括他提出的所谓科技之道,真让他去做,除了那些简单的手工活,他又会做多少?
有的是说着容易,但事迹做的过程中,却是不容易的,朱高煦无比清楚这点。
而科技能够发展到如今,是他一直重视这方面的人才,这点朱高煦就没有任何的谦虚了。
他自己确实许多都做不来,而且更多的还是只知道一个大概或者方向,但他提出来之后,集中了这个时代顶尖的那些人才组成的科研院,就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验来实现他提出的理论。
其实就像他前世,能提出概念的人太多太多,但真的事迹动手做起来,除了那些专业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做到呢?
尤其是后面许多方面,他自己都是只知道一个大概与方向,这更加需要科研院的人去不断试验试错,一步一步纠正才能做到。
朱高煦自认自己只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已,真正离不开的,其实是下面那些落实到实处的人,是那些人才。
这些,朱高煦都没有说出来,既然现在所有人都已经认为他无所不能,那保持下去也未尝不可。
他也是人,面对世人的敬仰与敬佩,他也是在意的。
既然这种认知已经形成,他也不会去破坏,只是自己心中要明白,不能因此膨胀就好。
在如今的情况下,朱高煦自认为自己一直能够保持那颗初心、平常心,他敢说就已经超越太多太多的人了。
又有多少人在这样的情况能够保持不自大,不膨胀,不飘呢?
不再去想,朱高煦都怕自己想入非非飘起来,如今他的目标可是还没有完成,才只是这样,完全没有飘的资本。
“你们说说来找我做什么,别说就是为了来夸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