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9节

  范宝贤低头思考起来。

  作为一个商业家族首领,范宝贤自然不会去问票号怎么赚钱这种问题。

  别人将钱存在自家票号里,这沉淀的资金就是下蛋的金鸡。

  如今京师直沽这么多赚钱的产业,随便拿钱出来投资点什么都能赚上不少。

  而且钱这个东西,就是越多越能生钱,正如同范宽所说的那样,如果这个票号真的能让往来商人都存钱在里面,那就等于大同范氏有了一座金库。

  范宝贤思考的是其他问题。

  他问道:

  “这银票如何防伪?”

  范宽说道:

  “两边票号开具的票根,都一式三联,用特殊的笺纸再签字画押盖章,其中一联用快马在京师和直沽之间递送,所有的票据要合勘才能兑银出来。”

  范宝贤又低头思考了一下,觉得范宽这个想法确实不错。

  京师和直沽不远,但是携带大量银钱出行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如果能兑换成银票出行,可以贴身存放,也可以避免被沿途官吏盘剥。

  范宝贤最终下了决心说道:

  “那就在直沽和京师分别创办范氏票号,先从我们范氏开始,用票号结算银钱。”

  ——

  涂泽明写给苏泽的信中,讲的也是市舶司的票号。

  苏泽只能说,登莱市舶司镇守太监张诚还真有点东西,早期的银行结算业务给他弄出来了。

  明末清代出现的票号,除了是结算机构之外,其实也承担了信用货币发行的功能。

  银票这种商票,其实也类似一种纸币。

  当然,这种民间自发的纸币问题很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明宝钞信用破产后,官方发行纸币的几次努力全都失败了。

  苏泽也没有激进到要发行纸币的地步,张诚在各地市舶司搞的这个银票,不仅仅可以节约银钱流通成本,同样可以用来吸收民间资金。

  苏泽提起笔,开始思考给涂泽明的回信。

  苏泽首先还是建议开放市舶司的票号,让民间商人也可以使用票号的功能。

  苏泽也提出了一种三联银票的防伪手段,并且使用《乐府新报》印书坊研制出的特殊油墨印刷。

  苏泽建议可以用市舶司的商船体系运输这些票据,完成异地存储的防伪工作。

  市舶司的票号,其实已经是一种银行了,如果能吸纳更多社会的资金,就能沉淀资金,成为近代的金融机构。

  苏泽放下笔,就听到门外的侍女喊道:“老爷,娘子要生了!”

  苏泽连忙站起来,他在二月初就向皇帝请假,在家陪着妻子赵令娴等着妻子生产,这会儿终于发动了。

  苏泽来到了内院外,就见到了赵家的一群女眷。

  从昨日赵令娴有了生产的征兆后,赵贞吉的妻子李氏就亲自带着一堆女眷来到了苏府。

  大户人家的女儿出嫁后,都会派人来“陪产”,这一方面是同样是女性,可以给产妇交流生育经验,另一方面这也算是娘家人的“保险”,防止夫家利用生育来谋害自家女儿。

  当然,这个时代生孩子,本身也是过鬼门关的事情,赵家准备的稳婆开始指挥侍女们,整个后宅忙碌了起来。

  苏泽听着内宅妻子的喊声,焦急得来回踱步。

  也亏着赵令娴身体本身就不错,再加上苏泽在孕期也经常陪着她散步,不到一个时辰,就听到“哇呜”一声,紧接着赵家蓄养的稳婆就冲出来说道:

  “恭贺老爷,贺喜老爷!主母生了一个公子,母子平安!”

  听到“母子平安”,苏泽连忙从袖子里抽出一把银元,然后冲向后宅。

  推开门,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苏泽看到李氏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正在和床上的赵令娴交谈。

  见到苏泽后,李氏将这个婴儿抱到苏泽面前。

  但是苏泽想要去抱儿子,又怕自己粗手粗脚弄伤了孩子。

  李氏笑着说道:

  “没想到苏翰林也有不会的事情,老身来教你,孩子要这么抱。”

  苏泽在李氏的指导下,将孩子抱在怀里,再看看床上微笑的妻子,苏泽感觉自己和这方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

  从这一刻开始,苏泽才感觉真正融入了这方世界。

  而自己所努力改变的一起,似乎也随着婴儿的啼哭有了意义。

  二月十二日,苏泽的妻子赵氏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得到这个消息,苏泽家门立刻热闹起来,苏泽的亲朋故旧都送上了礼物道贺。

  不过苏泽只肯接受亲朋好友的礼物,不相熟的官员送来礼物,苏泽也只是让他们留下拜帖,婉拒了他们送上门的贺礼。

  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朝堂上和苏泽有交往的重臣们,也纷纷送上礼物。

  其中内阁的四位阁老,除了赵贞吉和苏泽本来就是姻亲之外,剩下的三位阁老也送来了礼物。

  六部的尚书侍郎们,大小九卿衙门的主官,也派家人送上贺礼,这些礼物苏泽也不好拒绝,只能先收下来,等到机会再回礼。

  紧接着宫内也送来了礼物。

  隆庆皇帝首先下旨,给了苏泽荫子的圣旨。

  《大明会典》对于荫子的门槛是正三品,不过也有苏泽这样特旨的情况。

  皇帝给苏泽的荫子是正七品的中书舍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苏泽的儿子不参与科举,成年后就可以获得中书舍人的官位。

  当然,如果苏泽的儿子不愿意承荫,也可以继续科举读书,将这个名额让给苏泽其他的儿子。

  简单地说,荫子就是一个保底,算是皇帝对于顶级文臣的特殊奖励。

  前任首辅的徐阶的两个儿子,以及再前任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都是通过恩荫进入官场的。

  隆庆皇帝还赐下了产后进补的药材,并且派出太医院的太医帮着开了调养的药方,这一套都是阁部重臣家的待遇,苏泽领旨谢恩后,负责宣旨的大太监冯保凑了过来。

  “恭喜苏翰林。”

  苏泽连忙从怀里掏出喜钱,这是用红线捆绑的银元,这是让来客沾染喜气的,但是苏泽又有些犹豫,给太监生孩子的喜钱,好像有点骂人的感觉?

  冯保倒是喜滋滋的收下喜钱说道:

  “杂家也沾沾苏翰林的喜气,多收几个干儿干孙。”

  不愧是宫里的大太监,一句话就化解了双方的尴尬,也难怪张居正选择和冯保结盟。

  冯保又说道:

  “苏翰林,杂家还有一句陛下的口谕。”

  苏泽连忙正了衣冠道:

  “冯大监请讲。”

  冯保笑着说道:

  “陛下口谕,‘武监的事情苏卿还是要多多上心’。”

  苏泽这下子明白,皇帝赐下恩赏,这是催自己快点去武监上工当牛马啊!

  皇帝这么着急,定是武监在设立过程中,又遇到麻烦了。

第232章 德育论和智育论

  二月十三日,苏泽只能辞别妻子,结束休假前往武监。

  妻子娘家来了不少人陪伴,家中也有乳母和侍女伺候,妻子反倒是催着苏泽去衙门。

  哎,穿越前是牛马,穿越以后连陪产假都没了,感觉更牛马了。

  苏泽来到了武监。

  皇帝的旨意中,将国子监一部分空置的校舍拨给武监当做校区。

  也亏着诚意伯等失爵勋贵的“慷慨解囊”,皇帝已经凑足了款项,工部正在建造新的校舍和设施。

  现在武监就是一个大工地,所以武监在国子监内蹭了一院子,算是临时办公场所。

  定国公徐文壁这些日子就在这里办公。

  等见到了苏泽,徐文壁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他连忙说道:

  “苏翰林你终于来了,这武监的担子终于可以交给你了!”

  徐文壁原本还是挺激动的,皇帝亲任监正,他这个副监主持武监的日常事务。

  从皇帝和群臣的重视来看,徐文壁也清楚武监将会在大明朝的未来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他这个首任监副定能留名千古。

  可真正开始主持武监的事务后,徐文壁才知道这摊差事有多么烫手。

  这位曾经气度优容的定国公,此时一副憔悴的样子,他顶着深深黑眼圈,扶着额头说道:

  “前阵子按照苏翰林的推荐,本国公命人按照定远伯进献的兵书,编纂了武监教学的纲要。”

  定远伯就是戚继光了,这一次武监筹建的消息传到山西,戚继光也捐献了银子,并且将自己所著的兵书《纪效新书》原稿也进献给了朝廷。

  苏泽听说这件事后,就派人联系徐文壁,请他以这份兵书作为底本,编写武监生员的教学纲要。

  徐文壁本身也没有主见,自然对苏泽的建议全盘接受。

  可徐文壁这份建议送到兵部合议,就被兵部给喷了。

  徐文壁委屈巴巴的看着苏泽说道:“苏翰林,这兵部上来就说,武监生员应该以德育为先,首先要授予忠君爱国之念,然后才能授以兵法韬略。”

  “兵部还说,‘教学之要旨,在于阐明仁义忠孝之理,完善为人之本。不习德育,损毁品行,败坏风俗,虽有才具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未来危殆实勘忧虑’。”

  苏泽看向徐文壁将兵部合议的反对意见如此流畅的背出来,可见他对兵部的怨念之深。

  好家伙,兵部看来是在财政议题上失败后,又开始抓着教务问题不放了。

  面对这个问题,苏泽也头疼起来。

  兵部这帮文官也厉害啊。

  其实这个议题,就是近代教育“德育”和“智育”的争论。

  也就是说,在教育中,到底是以教育品德的“德育优先”,还是教育专业技术的“智育优先”。

  当然,没有哪种教育体系是要完全摒弃另一边的,但是任何教育体系都会有所侧重。

  比如中华古代教育一直都是“德育优先”,也就是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仁义忠孝”也作为被社会表彰的品格,在汉代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品德来做官,也就是“举孝廉”。

  但是近代的教育体系,基本上都是“智育优先”。

  这自然是因为近代开始,教育学也成了系统的科学,要将基本的知识普及给学生,并且培养出某方面的专才,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智育”。

  而人能够接受新知识的时间有限,如果再把德育放在前面,那就浪费教育资源了。

  武监的学制只有两年,如果再大搞德育,那就有违苏泽倡议办武监的初衷了。

首节 上一节 239/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