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52节

  他的资历和功劳都足以入阁。

  雷礼唯一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学历上有欠缺,他不是庶吉士出身。

  不过这在嘉靖朝之后也不再是入阁的硬杠子了,大礼议的时候,嘉靖皇帝为了对抗外廷,就提拔了夏言等一批非庶吉士出身的官员入阁,打破了庶吉士垄断阁臣的旧例。

  第二个问题是雷礼从去年开始就不断上书请辞,他今年也已经六十三岁了。

  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大明朝长寿的皇帝没几个,长寿的大臣实在是太多了。

  六十三正是干事的年龄,皇帝如果真要给雷大人加担子,雷礼也只能入阁。

  再仔细想想,雷礼确实也是个很好的人选。

  他和如今内阁四位阁臣的关系都不远不近,正是因为年龄大资历高,所以也没有投入哪个阁老门下。

  工部本来也是小透明部门,也犯不着拉拢逼迫雷礼站队。

  也就是说,雷礼入阁不会打破内阁的政治平衡。

  这么一想,雷礼入阁似乎没有什么阻碍?

  但是杨思忠很快摇头。

  阁臣的任免,还是要看皇帝的心意。

  没办法,名义上,阁臣是帮着皇帝处理政务的辅臣,是皇帝的内廷“私臣”,所以皇帝的信任要比能力更重要。

  很多时候,外朝深孚众望大臣,反而更不能入阁。

  内阁大臣的任免,全看皇帝的心意。

  杨思忠拿起苏泽的奏疏,就向内阁走去。

  一边走,杨思忠一边思考。

  如果这一次皇帝真的钦点雷礼入阁,那就足以说明苏泽在朝堂的影响力。

  杨思忠很快又摇头,苏泽在朝堂的影响力,他这个新任通政邮递司的主司还不清楚吗?

  沿途见到杨思忠的官员,都纷纷停下脚步恭敬的打招呼。

  如今的通政邮递司已经今非昔比了。

  理论上说,如今大明政令上传下达的邮递网络,都掌握在杨思忠手里。

  千里之外的军情,大明一个偏远府县的奏报,都要通过通政司的网络汇聚到朝堂。

  通政邮递司,已经成为大明施政的核心部门。

  阁臣越来越重视他这个通政使,百官也不想得罪杨思忠这个手握大量消息的大银台。

  杨思忠是个谨慎的人,他口风很紧。

  但他越是不说,越是被人畏惧。

  现在六科都察院、东厂锦衣卫,可都在用着通政邮递司的驿路体系传递消息呢!

  而苏泽这份奏疏的分量?

  杨思忠回到通政司。

  日后通政邮递司铺设驿递网络,和漕河的事务也有很多联系,回忆着自己和雷礼的交情,今天要不要上门拜访一下?

  杨思忠决定立刻拜访雷礼,将苏泽上书推荐他的消息告诉他,这也算是先卖雷礼一个人情,万一真的如苏泽所奏雷礼入阁,日后也少不了和这位“雷阁老”打交道。

  ——

  ——【模拟开始】——

  《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三位阁老避嫌没有发表意见,奏疏直接送入宫中。

  皇帝对雷礼这个人选并不抵触,但是雷礼也不是皇帝最属意的人选。

  雷礼得到消息后,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皇帝驳回了你的奏疏,也下旨挽留雷礼。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1060点】

  【是否花费10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1000点就能决定阁臣?

  那还犹豫什么!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扣除。】

  【剩余威望值:60点。】

  不过苏泽也知道,这一次需要的威望值,实际上是“特价促销”的结果。

  增补阁臣最难的一个环节,其实就是让皇帝和内阁同意往内阁塞人。

  简单的说,空出位子,要比决定人选更难。

  有入阁资格的大臣不少,但是很多官员在等待入阁的时候就错失了机会。

  你能力再强,但是前面内阁干得好好的,皇帝对阁臣的工作满意,就不会随便增补阁臣。

  反之,如果皇帝对现任内阁不满意,那就算是入阁的资格差一点,也可以靠着和皇帝的私人关系入阁,但这时候内阁和外廷就会激烈反对入阁人选。

  像是现在这样,皇帝和内阁都愿意增补阁臣,如此和平的增补阁臣,在大明内阁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有了空位,才会考察入阁人选。

  而这一次,苏泽搭着顺风车,按照高拱的要求上书请求增补阁臣。

  现在苏泽又趁此机会,将原本就符合条件的工部尚书雷礼推了上去。

  所以只需要“区区”1000点威望值,就能推动这份奏疏。

  这也算是四两拨千斤了。

  接下来就要看系统发威了。

  ——

  就在杨思忠准备前往工部,找个讨论公务的由头去拜见雷礼。

  突然一名年轻的通政司经历求见。

  杨思忠皱起眉,这名年轻的经历他记得,就是和南洋通政署张宣在背后蛐蛐自己的那个年轻经历,好像名叫吴帆。

  上次将张宣“发配”到了南洋,杨思忠懒得处理这个年轻官员,就让他接收张宣的工作,负责大明府等几个沿运河经历所的事务。

  吴经历对着杨思忠说道:

  “大银台,凤阳急报,今年春雨太多,洪泽湖水涨,祖陵的防水堤出现溃坝,祖陵进水了。”

  好家伙!

  杨思忠立刻站起来,他来回踱步问道:

  “是淮抚奏报?守陵太监呢?守卫卫所的军报呢?凤阳府县奏报送来了吗?”

  这时候也就体现出通政邮递司统一权力的好处了。

  祖陵被淹的消息,涉及到多个部门,通政邮递司只要将多个信息来源交叉验证,就可以确定消息的真假。

  这要比以往反复确认效率高多了。

  皇陵的地界归淮抚王之桓管,皇陵还有守陵太监和守陵卫所,再加上府县也要上报。

  吴经历立刻说道:

  “守陵太监也有奏报,但是要比淮抚的消息早几天,说是祖陵碑亭进水,请求朝廷加固石工堤。”

  现在杨思忠已经确定,凤阳皇陵是真的进水了。

  大明皇陵的问题,从洪武朝就开始了。

  洪武七年,皇陵进水,神道的石像都被淹了。

  太祖震怒,下令加固石工堤十里。

  永乐三年又淹了,这次是碑亭进水,又征发民夫疏通壕沟排水。

  此后历代皇帝都会经历过几次祖陵进水的事情。

  其实祖陵问题,前几天报纸上也讲了,潘季驯给出了解释。

  洪泽湖水位要比祖陵地面高,所以只要降雨大一点,洪泽湖的水溢出来,就会冲进祖陵。

  而这一切也都是黄河的问题。

  黄河夺淮入海,但是淮河的入海口太窄了。

  等于是一个大水管套进了小水管排水,所以小水管就淤塞了。

  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请求修造苏北灌溉总渠的原因。

  现在问题就是黄河夺淮入海,但是淮河入海口狭窄。

  再怎么疏通,也只是缓解这个问题。

  而修造苏北灌溉总渠,增加入海的水道,让黄河能更顺畅入海,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天命?还是苏泽能眼观天象,算到祖陵被淹?

  杨思忠放弃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连忙站起来,从吴经历接过淮抚王之桓的奏本。

  “祖陵的消息先不要透露出去,等军卫和凤阳府县的奏报到了再公布。”

  “属下明白。”

  说完杨思忠带着王之桓的奏报,急匆匆送到内阁,紧接着他就从内阁直奔兵部,拜访工部尚书雷礼。

  哦不,马上就是内阁五辅,总理漕河专务大臣雷礼了。

  ——

  三月十六日。

  皇帝正式下旨,工部尚书雷礼入阁,担任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统筹河务漕运事务。

  雷礼这个新阁老,和其他阁老不同,只负责河槽事务,京师和地方各衙门,凡是和河槽有关的事务,都由雷礼负责。

  紧接着,总理漕河专务大臣雷礼就接受了第一个任务,保护凤阳祖陵,整治祖陵水患。

  雷礼迅速通过通政邮递司打探消息,确认这一次祖陵进水是因为石工堤毁坏,并非是洪灾引起的。

  好消息是,这次有惊无险,修补石工堤就行了。

  坏消息则是,随着洪泽湖淤塞,祖陵的石工堤距离湖面仅仅高出一米,今年春季降雨就不停,如果这场雨下到夏季,祖陵就不是进水这么简单了,一不小心就要彻底沉入水底了。

  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朝廷就又要增补阁臣了。

  对于已经年过六十的新任阁老雷礼来说,本来他都准备要致仕归乡了,却没想到在致仕前更进一步,走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顶点。

首节 上一节 252/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