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00节

  “除了海运衙门外,朕还要设立一个新的军事衙门。”

  朱棣没让他们瞎猜,直接指着堪舆图说道:“方才李显穆给了朕一个提醒。

  海运经过大海,要防备海盗,甚至还要防备诸如日本这些地方出来的倭寇。

  朕思及交趾亦靠海,其民又时常背叛,我大明天军从京城往交趾发兵,堪称万里之遥。

  其粮草繁重,不堪重负。

  朕思及云南距离交趾非常近,又想到海运便捷,诸如琼州、夷洲、琉球,都距离交趾非常近。

  朕想要在交趾这里。”

  说着朱棣将张辅和他说过的那一处海港指了出来,“在这里建立一座城池,在其中建立卫所,卫所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朝廷从海上运来。

  而后再在琼州这里,同样建立一个卫所。”

  朱棣又指着一个和交趾卫所隔海对望的角落,“这个卫所用来盯着交趾的卫所。

  而后再在大明沿途靠海的这几处,分别设立卫所。

  这些卫所和大明先前的卫所不同,主要人员是郑和所率领的下西洋的军队,即水军!”

  水军!

  远洋水军!

  过去的水军全部都只在内河上航行,历次所谓的水战,实际上不过是在长江之上,用作渡江之用,可现在朝廷是真的要建立一支在辽阔大洋上航行的水军了!

  而水军的目的也非常的明显,就是为了稳固新建立的交趾布政使司!

  有了这支水军,纵然是万里之外的交趾,大明的军队也能很快到达!

  这么好的办法,以前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呢?

  若是李祺在这里就会告诉他们,一是因为以前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太垃圾了,元朝虽然很垃圾,但因为啥啥都不管,反而导致民间的科学技术很意外的不错,天文学、航海学、造船都迎来了大发展。

  二是固定思维害死人。

  明朝船队都能远航到非洲去,在东海、黄海、南海的家门口这一片转悠,那不是轻轻松松?

  “陛下,设立几个卫所的事儿?”

  仅仅设立几个卫所,至于把四大公爵都召进宫吗?

  朱棣一摆手,“这些卫所,不归五军都督府掌管,朕要重新建立一个水军都督府,和前后左右中都督府平级,专司管理这些水军卫所!”

  轰!

  这下所有人都震住了,就连李显穆都因为皇帝的大手笔而震惊。

  和这个消息一比,方才建立一个从二品衙门,都不算什么了。

  大明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大都督府,因为权力太大,皇帝兼任大都督。

  后来废除丞相制度,也废掉了大都督府,改为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这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

  而这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高官!

  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里面,有十个正一品的官位!

  从品级上来说,什么六部尚书,连提鞋都不配,即便是宗人府都不够给五军都督府打的。

  现在要建立一个水军都督府,就相当于又多出来两个正一品的武官职位。

  这下四公爵都知道为何皇帝把他们召来了。

  这件事太大了,这是真正的军事制度变革。

  几乎每个人的目光都重新投入到了那张堪舆图上,这么几个卫所就能撑得起一个都督府吗?

  皇帝所想要的恐怕不仅仅是这些!

  李显穆如梦初醒,他抬头望向朱棣,恰好见到朱棣也看向了他,他在皇帝的眼中看到了无尽的野望,如同燃烧的野火,这样的眼神,在斡难河畔时,他也见过!

  那是对如画江山的渴望!

  那是对如云疆域的野心!

  一个词突然跃入了他的脑海之中,不征之国?

  应该说是,不值得征讨、难以征讨的国家吧。

  这个天下好像有风起,很喧嚣。

  呼啸而过。

  天下有变!

  ————

  从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高超的造船技术,李祺、李显穆两代父子力主迁都北京,其目的之一是借此向大明皇帝提出海上运粮的建议,使大明的无敌舰队,得以始终维持。

  从军舰护航、再到建立水军卫所,这一切是如此的水到渠成,那个伟大的皇帝永乐,敏锐的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力量,以庞大的行政力量推动着它建立,大明从此缓慢而坚决的走向了海洋时代!——《大明五百年》

第129章 新的道具!

  九天之上。

  李祺望着京城华盖殿中发生的这一幕,颇为感慨,永乐皇帝朱棣,实在是有明一朝最优秀的皇帝,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他的父亲朱元璋。

  这种优秀不是军事和政治,而是眼界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若是在洪武时期,绝不可能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盛事。

  李显穆说的海运这些事,也绝不可能实行。

  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一以贯之的。

  市舶司,中华帝国通往海外贸易的机构,自唐朝末年就存在,宋、元二朝,为朝廷带来了累累税收。

  洪武三年,朱元璋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地市舶司。

  洪武十四年,因为倭寇猖獗,又下令禁止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二十三年,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再次发布命令,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大明就这样走向了寸板不许下海的时代。

  或许有人奇怪,那为什么朱棣敢违反祖制派遣郑和下西洋呢?

  因为朱元璋允许朝贡的对外交往存在,朱棣就是通过这点绕开了祖制。

  暂且不说朱元璋禁海的原因。

  可关键问题只在于,海禁禁的住吗?

  禁不住!

  官方不让搞,无非就是走私。

  利益全让走私的拿走了,朝廷不仅不得利,还让老百姓怨恨朝廷不给他们活路。

  朱元璋最大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他觉得所有人真的会听他的。

  第二、他觉得自己不会错。

  第三、错了永远不承认,一定要甩锅。

  于是他经常一拍脑袋,做这些一点用没有,最后死鸭子嘴硬不认错的事情。

  比如出了名的大明宝钞,再比如给官员的俸禄,再比如上边的禁海,不胜枚举。

  他在建立大明后所实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如果让李祺给一个评价的话,就只有一句话“肯尼迪坐敞篷车——脑洞大开。”

  如果要给一个建议的话,那只有——“建议去玩CK3明朝MOD,然后开挂把忠诚度拉满,再加上一个尤里的心灵控制,就能100%成功按照所想去执行。”

  李祺穿越后,从头到尾见证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但一句谏言都没说过。

  因为他穿越过来,能说得上话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七年。

  如果是洪武三年,李祺有信心让朱元璋改变主意,洪武二十七年的朱元璋,反驳他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的政策?

  找死呢?

  真把驸马身份当成免死金牌了?

  李显穆在永乐年间出仕,真是太幸运了。

  朱棣不仅仅有雄壮的武功,有压服四夷的大愿,还有超越时代的眼界,并且很愿意接受新的东西,对海洋没有畏惧。

  最重要的是!

  现在大明还是刚刚建立的时候,没有后世激烈到极致的党争,内部没有漕运的利益集团,皇权强势到足以开拓各种新政策。

  而朱棣很愿意这样做。

  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存有和太祖皇帝一较高下的心思。

  这是改变大明最好的时代!

  只可惜李祺他不能下场代打,很多东西也不能透露出去,否则不用多久,一百年他就能让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

  现在的话,李祺盘算了一下,“两百五十年,到崇祯时代,让大明扬威四海,应该差不多,三百年,让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应该没问题。

  五百年,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帝国,应该是可以的。

  不过李氏要一直能攫取最高权力才行,希望后边的明朝皇帝配合一下,要不然只能让他们圣天子垂拱而治了。

  但是我要怎么能不断的影响家族,告诉家族一些关键的信息呢?

  比如解决大明的钱荒问题,日本的石见银山银矿就在朝鲜对面,交通便利,储藏量大,开采至1923年才结束,是日本最大的银矿,鼎盛期产量占全球白银总量的30%,这么多的白银如果流入中原,通货紧缩的状况暂时就能缓解一点。”

  大多数人都知道通货膨胀,简直来说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而通货紧缩简单理解就是钱越来越值钱。

  可这绝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远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事情。

  因为轻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好处的,钱不值钱就会让老百姓把钱花出去,投资、消费,这是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两驾,继而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循环,整个社会的财富会不断增长。

  中国因为缺少贵金属,数千年来一直都困顿于通缩,直到明朝隆庆开海,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才大大纾解了钱荒难题,这也是张居正能够实行“一条鞭法”,以白银交税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攻击“一条鞭法”导致官逼民反。

  这其实不是抹黑,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因为后期由于外交关系恶化,导致再没有大量白银流入大明,于是白银的价值立刻高涨,但是交税还是按照原先的白银数额来交,相当于老百姓要交过去两倍以上的税。

  但那个时候的张居正早就死了许多年,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些事怪罪到他的头上,只能说后来的大臣不懂得按照实际调整政策。

  从后世而来的李祺,认为让一个帝国繁荣的东西,只有三样——“黄金、剑、经书。”

  黄金便是金融系统。

  剑便是军事系统。

首节 上一节 100/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