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海上是有海盗的。”
李显穆并没有回避海运的问题,“比如说那些从日本国流浪出来的倭寇,就会造成危险。
这就需要郑掌印麾下的下西洋船队了。”
郑和恍然。
他方才还想说,下西洋的宝船,其中很多是不能用来运粮的,那都是打仗的船。
“用西洋船队来为大明的粮船护航?
倒是不错,若是不远行万里的话,其大船靡费并不多,节省下来的钱财,绰绰有余,这便是你的想法?”
“陛下,不仅如此。”
李显穆微微挑起一个笑意,但是说出口的话却冷冰冰的,“对那些倭寇要主动出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呢?
海运的路线是这一条,我大明的船既然要从这里走,那这里自然就是我大明的疆域了。
只不过这疆域在海上而已。
日本离得那么近,还有夷洲、琉球,这些国家都要听话,我大明才安全。
微臣看,我大明有必要在这些地方都安置一些军队,不时巡航,打击海盗,以保卫我粮道安全。”
朱棣很快就意识到了另外一件事,他指着堪舆图上交趾的位置,“朕记得张辅说过,这里是一处上佳的可以建造海港的地方。
按照你的说法,若是朕在交趾这里布置一支军队的话,岂不是能从京城直接南下,不走陆地就直达交趾,从京城到江南十天,从江南出发,到这里也不过就是十天吧!
二十天内,我大明的军队,就能到达交趾?”
这下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纷纷上前望着那幅堪舆图,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从京城到交趾,直线距离超过五千里,行军的话怕是有七八千里了,现在突然说这么远的距离,竟然只要二十多天?
张辅一直以来在朱棣耳边吹得风,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极强的效果!
“陛下所说自然是没错的,但是海上有风险,当初元朝征讨日本,就两次被海上的风暴导致全军覆灭,不能每次都大军出动,最好的办法是在港口这里驻扎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然后按时从江南走海路送粮草过来。”
朱棣本来还有些犹豫海运之事,现在发现了军事用途后,立刻沉声道:“今日之事,内阁给朕上个章程,通知六部五府堂官上殿,朕有大事相商。”
————
廷议下西洋事,语及漕河、海运之利弊。
显穆慨然:“都燕则百官卫士仰需江南,取河运之法,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都燕为害天下。
漕河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河运之费者省十七八,河漕虽免陆行,而人挽如故,取海运之法,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江南之民不废其力,而京都井然,都燕有利天下!”
帝欣然纳之,曰:“显穆之策,功在社稷,利于万世。”——《明史·李显穆传》
第128章 海洋时代
除了大朝会外,华盖殿很久都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英国公、定国公、淇国公、成国公,永乐年间五大世袭公爵,只有远在云南的黔国公没到。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
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内阁阁臣。
满满堂堂站了一群人。
这些突然被召进宫中的权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看殿中氛围,应该是好事。
李显穆给张辅使了个眼神,张辅顿时心领神会。
见人到齐了,朱棣扶着腰带,朗声道:“朕想要设置两个衙门,诸卿都给朕盘算盘算。”
皇帝第一句话就直接震惊了刚刚进宫的诸臣。
任何一个衙门的设置,都意味着其他部门的权力分割,以及一大批官僚的诞生。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皇帝都没和他们这些二三品的重臣商量,仅仅和这些大学士商议后,就要做了?
六部尚书不着痕迹的对视了一眼,不知道待会儿皇帝会触及哪个部门的利益。
朱棣自己也在沉吟,其中海运之事牵连是最大的,漕运无论对国家有没有利,但对于官员是有利的,一旦宣布,必然招致群起而反对,这也是他最犹疑的,当初迁都,是有先帝的圣旨,他没有消耗自己的威望,这次呢?
但此事事关重大,朱棣仅仅犹疑了片刻,就下定了决心。
“朕准备仿效元朝的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建立海道都漕运使司,设立都运使一人,从二品。”
这是仿照地方三司的规格建造,仅仅比六部低一级,比大理寺的品级还要高一筹。
这都不算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海运!
皇帝要开海运,现在距离元朝还不算是特别远,他们自然知道海运运的是粮食。
“陛下!
朝廷疏通大运河数年,已经运河水清,可以承担江南转运的粮食,供给京城,甚至能够供给北征,漕运安全无虞,为何还要再开危险重重的海运。”
从永乐元年开始,朝廷就开始疏通运河,之前北征的粮草也都是通过运河从江南运过去的,没有大问题。
户部尚书夏原吉亦道:“陛下,漕运既然能够畅通无阻,就不必再多做变更,那大海风浪重重,稍有不慎就会覆灭人船,运粮乃是国朝大事,岂能付之大海呢?
如果粮草出现问题,那京城怎么办?”
这是经典思维,一个系统还能运行的时候,就不要去动它,以免出现问题。
而且夏原吉还将其,和京城安危联系在一起,可谓是理由充分。
李显穆立刻反唇相讥道:“夏尚书所言不对,漕运能够畅通无阻,难道日后也能一直畅通无阻吗?
每岁维护漕运的花费,以及为了漕运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夏尚书都不在意吗?
况且用海运,不代表河运就彻底不用。
如果来自江南的粮草,有一半从海上走,那对运河的破坏,势必会变小,朝廷维护的费用就会变少,耗费的人力物力也会变少。
这对朝廷和江南,可都是一件好事,夏尚书为何反对呢?”
夏原吉闻言一愣,他出身江南,这殿中大部分文臣都出身江南,本来的确是反对的,但是被李显穆一提醒。
“这件事利于江南?”
夏原吉没忍住将目光望向了江西老乡杨士奇,而后只见杨士奇微微颔首,夏原吉顿时闭上了嘴。
李显穆嘴角勾起一丝笑,为何方才殿中诸阁臣都没说话反驳,因为这件事算下来,省的是江南的粮食。
毫不夸张的说,朝廷日后在江南甚至可能减农税,因为白白浪费的粮食少了。
现在提出海运是最恰当的时机,虽然运河沿途的官僚已经从粮草的调运中品尝到了利益的滋味。
但庞大的利益集团(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还没有彻底形成,皇帝也正处于巅峰状态!
江南三省中最有可能反对的、在海洋上有利益的浙江和南直隶,都刚刚被打击过,抽不出力量来,江西是内陆省份,自然不可能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在李显穆的算计当中!
这次真正利益受损的反而是北人,但可惜北人在朝廷上,实在是势弱。
只有工部尚书宋礼挣扎了几句,“陛下,自古以来,皆以农为本,农民老实本分,乃是良民,那些渔民生于水上,于是奸刻,打入贱籍,现在朝廷怎么能效仿那等贱民呢?”
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反对,而且还在内涵靠海的省份,李显穆知道宋礼是河南人。
河南挨着黄河,运河在黄河那一段,有许多利益,上上下下的官员怕是不干净。
李氏虽然和北人亲近,但从来不会觉得北边的士大夫就会被南边的士大夫好到哪里去。
现在漕运之事,事关利益,果然就暴露出其奸刻的一面。
朱棣有些愣住,万万没想到海运之事,竟然阻力不算大?
那些武官自然是高高挂起,文官的反应也这么小?
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真正得利的是各省地方,但凡是运河流经的地方,必然都是大量的利益,这件事只有颁布出去后,才会招来大量的反对。
“朕没想到诸卿如此明事理,但诸卿皆聪明,想必日后会有何事,朕希望你们既然在此时同意,日后却不要沉默才是。”
朱棣的话是在暗示,现在同意了,之后那些地方官员反对的时候,都别装死。
李显穆一听就知道要遭。
皇帝今日是怎么了,这么昏头的话,都能说出口,这些中枢大臣不反对就算是好事了,竟然还想让他们帮你对付地方官,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这些人以后还回不回原籍了?
诸臣亦震惊的望向了皇帝。
皇帝疯了?
这种事就算是沉默都要挨骂,还要他们帮着皇帝对付乡人?
朱棣瞬间恢复了清醒,他方才的确是有些懵,结果直接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殿中只有一众没有利益牵扯的公爵,还有四川的蹇义、福建的郑赐、湖广的刘隽,运河不经过这三个省份,没有太大反应。
赶在众臣再次反对之前,李显穆开口道:“陛下,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臣相信天下臣工都会同意,若是谁不同意,定是心怀奸刻。
臣先前就听说,有人在江南粮草转运至京城的路途上,中饱私囊,怕是只有这些人才会反对吧。”
给了朱棣台阶,他立刻下来,“朕就是这个意思!”
这下众臣也不再反对。
“海道都漕运使司的人选以及章程,六部商议,给朕一份最终的结果,朕再仔细斟酌一番。”
这下吏部尚书蹇义出言道:“陛下,这衙门是从二品的衙门,若是列在京城的话,可不简单。”
这是真正的大员,从二品。
这个品级,在大明朝,只有地方上才有,因为京官自动高一级。
比如地方上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一般都会担任六部正三品的侍郎,而这,被认为是重用、升迁。
现在皇帝设立一个从二品的衙门,副手按照大明的惯例来看,是从三品,这人选是真的不好选。
如果从地方上选人,那从二品的地方官调任京城从二品,相当于连升两级,势必引来不满。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京城中的三品中选人,六部有十二个侍郎。
可这一升,虽然不如直接升尚书,可毕竟是真正主管一部,而且是肥得流油的一部。
这只能由皇帝去选人。
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他能选的人,实际上就那么几个,要么就从大理寺这五寺卿中选人,也都是正三品。
“让朕再思量一下,其下的架构和官员,你们先选一下这些人吧。”
“是,陛下!”
下面的人就好选了,从三品的直接从部属中调任即可,众人都艳羡的望向吏部尚书,这就是天官的威势,尤其在这种时刻。
诸公爵则有些奇怪起来,商议这种事情,为什么要把他们也叫来?
这些事和军事又没有什么关系,和那些文官商议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