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拟一份旨意,这些上书的官员,严词斥责一番,国家大事,岂容其置喙。”
诸臣领命回文渊阁。
杨士奇不时望两眼李显穆,心中竟然一时有些戚戚。
今日的胡广,或许是咎由自取,可李显穆的手段也是显而易见的凌厉。
胡广若是不说那番难以挽回的话,不至于落到现在这样流放交趾的结局,等到海运之事过去后,那封信也就不成大问题了,最多不过几句牢骚而已。
可偏偏胡广说出了那些攻讦之语,杨士奇甚至怀疑那就是李显穆诱导他说出的。
如今细细想来,自李显穆从永乐六年入朝以来,但凡是对他抱有恶意的、攻讦过他的、可以称之为政敌的官员,一个个的都出了意外,甚至还有九卿被逼致仕的。
一股寒意从杨士奇心底升起。
貌似只有他,凭借着太子的关系,和李显穆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李显穆能感觉到众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他并不在意,对待胡广这样的无耻之人就是要狠狠的清算,要将其彻底踩下去才行。
如果朝中到处都是反对你的人,那政策又要如何颁行呢?
胡广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现在永乐帝还高居帝位,等他把永乐和朱高炽都熬死,辈分超级加倍后,他会让所有敌对的大臣知道什么叫做残忍。
……
内阁大学士胡广因为和河南布政使内外勾结,而被贬到了交趾,河南布政使自然也跑不了。
跟着河南布政使一起被贬的还有河南不少官员。
皇帝这凌厉的手段瞬间让各地官员清醒了过来,现在的河运利益集团,还非常势弱,下没有裹挟百万漕工,上没有和京官、勋贵、皇室结成利益同盟。
皇帝只是略一挥舞大棒,立刻就如鸟兽散去。
海运衙门自此在京城中挂牌建立,皇帝对六部推举上来的官员颇为不满,认为其并没有海事经验,于是直接空置了从二品司使。
任命郑和为从三品左少司,主理海运之事!
……
这件事自然在朝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朝会上,反对者不绝于耳!
“陛下,先帝有言,宦官不得干政,汉唐皆由宦官所败坏,如何能以宦官为外朝官!”
朝中一片应和之声。
永乐初期的内廷十二监的掌印太监皆是正四品,但那都是侍奉皇帝的内朝官,没有什么权势。
郑和以掌印太监之身率领船队下西洋,就已然是太监的巅峰了。
这是第一次有太监担任外朝官,几乎触及了每一个人的逆鳞。
朱棣信任宦官是非常明显的,很多重要的事情,他都交给宦官去做。
可从古至今,宦官从来都没有侵夺过外朝官的位置。
就连李显穆都强烈反对。
可他站在队列中,看到皇帝的神色,就知道这件事反对是没有效果的,皇帝一定会推行这件事。
群臣的反对皇帝已经不是第一次所遇到,他并不畏惧。
“朕意已决!”
朱棣的声音坚决而冷酷,“再有……”
“陛下!”
李显穆眼见形势不可收拾,连忙从队列中行出,高声打断了皇帝的声音,“臣有本奏!”
朱棣见到是李显穆,神色稍缓问道:“有何奏?”
“陛下,自古以来宦官干政者屡见不鲜,其大多祸国殃民,但亦有高力士、杨思勖这等千古贤宦,臣以为陛下和诸臣所执者,实际上乃是一词,只是不曾言明而已。”
朱棣沉吟了片刻,“你说朕和诸卿乃是一词,从何说起?”
“陛下想要让郑掌印担任海运主使,乃是因为朝中没有擅长海运的臣子,而郑掌印两下西洋,飘摇万里,对航运之事,了如指掌,所以陛下想要将这等运粮的国朝大事,交予郑掌印,此乃为国社稷之举。
诸卿反对,陛下认为诸臣不明其中道理,是以颇为愤然。”
朱棣神情彻底缓和了下来,没好气道:“满朝文武,也只有你李显穆知道朕的意思,但凡你们有点用处,也不必逼着朕出此下策。”
被皇帝说不如一个宦官,殿中群臣顿时又气又急,可又不知道反驳什么,只能嘴里嘟囔着一些“不过是劳力之事”、“与国无益”的废话。
而后将期待的目光放在了李显穆身上。
他们就不相信李显穆再忠诚皇帝,还能让一个太监骑在他们头上不成?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那李氏的名声就算是臭了。
李显穆心中喟叹,他这种为国为民的好官,真是太难做了。
以后如果没有权倾天下的回报,那可真是不值当。
“陛下,郑掌印固然是大才,古来也不乏有贤名的宦官,可诸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不贤的宦官更多。
其中缘由,臣不以身体残缺而攻击。
臣想问陛下,朝廷上由科举重重筛选出的人才,对大明好,还是从市井中随意挑选些贩夫走卒更好呢?
是有深厚学识的诸臣更能治理大明,还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宦官好呢?
宦官总是祸乱天下,姑且不论其品德,仅仅从其经历就能得出,又有几个宦官有能力呢?”
朱棣眉头越皱越紧。
而群臣则为之振奋。
果然就算是李显穆也是反对的。
“陛下想要用郑掌印,可这世上最怕的就是先例,若宦官可担任外朝官一事,从陛下这里开启,日后难道满朝俱是宦官吗?”
朱棣大手一挥,喝声道:“危言耸听,怎么可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李显穆慨然道:“陛下若先有成例,则唯恐后世之君不仿效乎?”
朱棣顿时语塞,他虽然信任宦官,可宦官远不如文官,他还是清楚的,如果宦官真的能代替文官,那早就全用宦官了。
“姑且算你所言,有些道理,可海运衙门怎么办?
这可是你李显穆亲自所提议设立的,若是不能达到你所说的效果,朕拿你是问。”
朱棣有些觉得没面子了。
第131章 救太子于危难之间
面对甩锅的皇帝,李显穆不仅没有害怕,甚至还颇有几分兴奋。
而高居九天之上的李祺则收到了来自系统的消息。
【二代家主李显穆再大朝会上据理力争,驳斥皇帝,在诸大臣中的声望提高,声望加5,当前声望65。】
李显穆兴奋是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周围臣子的眼神变化,他想到了父亲曾说过的,“自古以来积攒声望最快的办法就是怼皇帝、太子、高官贵卿,这些人都是上好的声望刷子,但胡乱刷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理有据的去刷。”
大臣又不是傻子,你要是真的冲着刷声望去,他们反而低看你一眼,或许还会嗤笑、嘲讽。
只有像是当初李祺在金銮殿上怒怼建文,还有李显穆现在这样为正道发声的情况,才能真的刷声望。
在振奋之中,李显穆微微冷静了下来。
首先朱棣是一定要派出郑和的,这根本就阻止不了。
甚至皇帝要重用宦官,之前就已经好几次派出太监去镇守和监军了,这也是大势改不了。
重用宦官,他就不提了,只要不让郑和正式担任外朝官,就足够了。
“陛下,微臣以为,郑掌印的确是主管海运衙门的不二人选,但不能以正式的从三品外朝官身份执掌。
郑掌印本就是内廷正四品太监,当初下西洋时,陛下任命其为掌下西洋事,如今依旧可以效仿,使郑掌印以本职掌海运衙门事,海运衙门中的从二品、从三品大员皆不设置。
待翌日朝廷可以选出执掌海运衙门的人选,再撤去郑掌印之差遣,如此之为,陛下既不曾打破惯例,又可以让郑掌印执掌海运衙门。
岂不是两全之事。”
朱棣沉吟了片刻,转向殿中诸大臣,“诸卿以为呢?”
殿中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细细想来,这大概是唯一的办法了。
当今圣上信任当初和他一起靖难的太监,多次派出太监做事,甚至就连下西洋这种事都交给郑和去做,可见一斑。
他们反对也是无效。
如今能把宦官伸到外朝的手斩断,已然是足够了。
不多时,朝中诸臣无论心里愿不愿意,皆认可了这一决议。
散朝后,李显穆第一次接受着心学以外众人的恭维,而后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便带着笑走到他身边,“李学士,陛下召你去后殿。”
李显穆一咯噔,心中暗道:皇帝不至于这么小气吧,竟然还要打击报复不成?
他一进殿,就见到一本奏章冲着他面门而来,而后响起一道没好气的声音,“你小子今日在殿上可真是大显威风了,有这么好的计策,一开始怎么不说,偏偏要在大朝会上说。”
李显穆揉了揉有些发木的脸,把奏章从地上捡起来,从声音中他判断皇帝有些生气但不多,于是苦笑道:“陛下,臣也不知道您会不提前商议就在大殿上把这么重要的事说出来啊。
臣本来也准备退朝之后再说的。
但当时陛下您都要直接下决定了,臣也是没有办法,才只能在大朝会上说出来的。”
皇帝脸上稍缓,算是认可了李显穆的说辞。
李显穆暗自庆幸自己在皇帝这里的信任度足够高。
正在这时,狄胖胖朱高炽竟然拖着不便的身体走进了殿中,他是听说一下朝李显穆就被皇帝叫走,怕李显穆出点什么事,连忙赶来。
一看到殿中二人气氛,顿时松了口气。
可李显穆却只觉警铃大作,颇感不妙,太子什么时候来不好,偏偏这个时候来。
这不是让皇帝怀疑他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吗?
还不等他反应,皇帝已然冷声道:“太子这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这么急匆匆的跑来,难道是担心朕对自己的外甥不利吗?
倒是不劳太子费心了,朕还没有无情到那等地步。”
朱高炽胖胖的脸几乎瞬间煞白,滴滴冷汗爬满了他的脖颈,他知道自己好心办坏事了。
皇帝这番诛心之言,几乎击垮了朱高炽的防线,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辩驳。
在这电光火石之间,李显穆转向了太子,嘴唇微动,朱高炽眨了两下眼。
李显穆接收到了信号,立刻出声道:“陛下,我一下朝就来到了这里,太子殿下回东宫的路线并不相同,怎么会知道臣来到这里呢?
是以太子殿下来陛下这里,并不是因为微臣,想必是殿下寻找陛下有事。”
朱棣还在气头上,又在李显穆和太子之间转移着视线,眼中有些怀疑,“他能有什么事?
太子你说。
说不出来,朕绝不轻饶!”